(第一四零讲)

庚三、问讯传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四十三面。我们看庚三,问讯传旨。

这一品是讲到<妙音菩萨品>。它主要的内容,就是释迦牟尼佛放光东照,放大光明,从东方召请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干什么呢?妙音菩萨是智慧特别殊胜,所以他展现他的智慧庄严,来为《法华经》作证。

这个智慧庄严,可能大家会产生疑惑。因为我们以前在修三乘的权法的时候,智慧的重点在于解脱,说“三乘共坐解脱床”。智慧本来是解脱之本,福德是安乐之门,那么智慧怎么就能够变成庄严呢?这一点我们加以说明。

基本上,我们生死凡夫有两大问题要解决:一个是生死业力,一个是颠倒妄想。主要是这两个,任何人都一样。业力跟妄想,两个混在一起,那就更复杂了。解决之道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凡夫跟外道。他们解决生死问题直接从业力下手。他认为,反正业力是固定的,所以我就修苦行,我透过身心的痛苦,赶快把罪业给消灭;或者我持戒修福,靠善业来取代罪业。

但这两个方法都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业性本空,就是业其实不是固定的。我们学过唯识学,大家都知道,你造了业以后,业跑哪儿去了?它是以一种种子的方式存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那么在阿赖耶识里面,它不是固定的,它刹那刹那地生灭变化。那这个变化受谁影响呢?受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影响。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执著活动越炽盛,它熏习第八识,你那个业力就更坚固。反过来,你越收心,你越内观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业力的活动范围就越羸弱。

这就是为什么净土宗晚年一定要收心。你只要不收心,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没有用,因为你激发生死业力。虽然你有往生的愿力,但是毕竟生死业力是熟境界,你无量劫所造的业力,所以你绝对不能去刺激它,不能刺激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收心,都摄六根。你心一收起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算它不断,至少它是沉淀的调伏状态。

也就是说,心为业主,你不从根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你直接改变业力,那叫做事倍功半。所以你看外道凡夫,修了很久,却没什么改变,该业障深重还是业障深重。你怎么可能去挑战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里的业力呢?你这个阿赖耶识的业力是无量劫来累积而成,你用短短的几十年寿命,就要去把这个大仓库的染污给消灭掉,那不可能的事情。

那怎么办呢?佛陀有大方便,就是:消除业力只能当作助行,以拜忏、持戒相助,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颠倒妄想,它是根本。因为它整个活动,业力由它所造作,业力也是由它来带动而增长广大,罪魁祸首,心为业主。

处理妄想也是两个方法。

三乘的权法就很简单了,用空性。他修空性的理由就是,你为什么有业力、有妄想呢?因为你有自我意识,想要主宰。他主要面对我执。这个方法是对的。但是空性为什么不圆满呢?因为它不是本来面目。空性的智慧,你看《法华经》讲得很清楚,佛陀对三乘的空性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我们没有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空性的,不是的。

那这个空性是怎么来的呢?佛陀善巧安立一个法门。比方说,欸,你修无常,无常就知道是痛苦,痛苦就无我,所以这样安立作空。是透过佛法去创造一个空性的假相,“但以假名字”。这个假相虽然是如梦如幻,但是它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业力的干扰。就像化城,佛陀在修行当中变化一个化城,你进去以后安稳、快乐。所以,空性是我们修行创造出来的。那这个有问题了,它不能够性具功德,它没有功德,空性就是空性。所以你看很多人,他修了空性以后,他没福报,因为成就空性跟成就福报是两码事。

《法华经》的思想不是这样。它直接从一念心性下手,高!因为这是你本具的。一念心性,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不二的思想,就是说真妄不二。一念心性它是这样子:你向外攀缘,那它就变成妄想,好像你不待在家里面,你选择离家出走,那你就是一个穷子;你回归家庭,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同一个人!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它就出现自性清净心;你向外攀缘,它就变成颠倒妄想。

所以它这个,为什么说是妙法?就是一念心性怎么妙,妙在哪里呢?流浪生死也是它,涅槃寂静也是它。但是这个地方为什么它那么重要呢?因为你不可回避,一念心性是你本具的,它不像空性。空性是你要修也可以;你不修,有很多人从圆教思想直攻真如的,成就法身,也是有,他烦恼没那么重。所以,一念心性是必修的,你一定要面对,因为它是实法,它不像空性。空性就是,你烦恼重,拿来当对治,可以。要是往生净土,有些人他一辈子也没修空性,他照样能够成就法身。所以权法就依个人的需要而定。

我们今天谈的是实法。实法的重点,它不是修空性,它是恢复心性的自性清净心。注意!为什么真如的清净心加一个“自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它才清净,我们只是把这个清净恢复。我们以前打了很多妄想,就是我们以前抓了很多的妄想,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妄想放下,你的手就是清净。它的概念是这样子。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是很重要的。

当然,你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回光返照。所以你学《法华经》只有一个,你要不断地向内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古人讲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说,那我有没有自性清净心?这个你决定。你要打妄想你就没有,你等于没有。就是说,你选择离家出走,那你就是一个流浪的乞丐;你选择回归家庭,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所以,业障深重也是你,万德庄严也是你,关键是回光返照还是向外攀缘。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既然一念心性不可回避(因为你本具的,它不是外来的),不可回避,你只能直观地面对,然后不断地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清净的。除了“清净”以外,这个清净它还“法尔”,“法尔”意思也是本来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庄严,它法尔具足。你看,为什么他成就法身以后能够现出一个狗的样子去度化众生?他能够现出一个大蟒蛇?他能够现出佛菩萨?这都不是修来的,他本来就具足十法界。是因为我们今天丧失了清净心,才使令我们在整个性具十法界当中形成障碍。

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修行,佛陀成佛以后为什么能够普门示现,能够普现色身三昧?因为佛陀只断修恶,不断性恶。他不造恶法,但是他性德里面的三恶道没有丧失。但是差在哪里?差在我们去三恶道那叫不自在,那是业力招感;佛陀到三恶道,那叫做“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现身说法,他没有任何痛苦。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你恢复了自性清净心,你就能够具足十法界的功德庄严。就是这样。所以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修空性的时候,他有可能“罗汉托空钵”。你说,欸,你阿罗汉怎么没有福报呢?因为你没有修福报,而三乘权法是每一个法都要修的。因为你没有从心性下手,你直接从空性下手,心外求法。你心外求法,那你每一个都得修,布施你要去修,持戒要去修……

那你回光返照,你依止真如的时候不一样。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法身菩萨是托空钵的,不可能。你要么没有成就法身,你一旦成就法身,你一定具足功德庄严,你一定的,因为你从心性下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一定会“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唯心所具、唯心所造,他一定会唯心所现,他就能够现出普现色身三昧。

这就是为什么妙音菩萨依智慧的殊胜,来到娑婆世界的时候却能够在虚空现出八万四千朵七宝莲花。那是唯心所现的,他的自性功德显现出来。那他为什么有自性功德呢?因为他恢复了自性清净心。

所以诸位!我们学习《法华经》一定要知道,从心性的角度下手的好处,就叫做总持。理论上,你说我整天在佛堂里面诵《法华经》,我怎么会有福报呢?后面会说明,读诵《法华经》是大福德,因为你自性本来就有福报,在你不断地回归自性清净心的时候,你福报自然就现前了。就像穷子,穷子他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他只要回家就好了,他就能够继承家业。父子相认,继承家业!

我们以前为什么会进步很慢?因为我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离家出走。你离家出走以后,什么都得靠自己;你落入了因缘所生法,你的修行就很被动了,非常被动。而你选择回归真如,正念真如,那你背后是有清净心跟性功德在加持你。为什么它是一个成佛的捷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讲“智慧庄严”,就是当你修一心三观,成就自性清净心的一心即空以后,你自己就能够成就普现色身三昧,福报对你来说那是一个任运自在的显现。所以,佛陀必须把妙音菩萨请过来作证:你修一心三观跟修空观有什么样的差别,就差在这里。因为修空观叫做解脱,修一心三观叫做智慧庄严,它不一样。

庚三、问讯传旨

我们看庚三的“问讯传旨”。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以后,他当然第一个就要去问候佛陀。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

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

这一段的问候传旨有三段:第一段是问候释迦佛,第二段是问候众生,第三段是问候多宝佛。先看第一段,问候释迦佛。

妙音菩萨带了八万四千个眷属,浩浩荡荡,从东方的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到了以后,登上了这个七宝莲花台,到了释迦牟尼佛前面,就下了莲花台,以价值百千金的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的面前,头面礼足,奉上璎珞,献上供养。一方面白告佛陀说:世尊!我谨代表净华宿王智佛来向您老人家问候。看他怎么问候。

第一个,“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您老人家色身是不是没有病痛,内心是不是没有忧恼,日常生活,起居是不是特别的轻便自在,成就身口意的安乐?释迦牟尼佛毕竟是应化身,应化身当然就示同凡夫。所以我们前面在<譬喻品>里面讲到,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有忧恼呢?因为他忧恼他的儿子离家出走。因为众生离家出走,舍父逃逝,所以父亲内心忧恼。因为他是示现应化身,跟凡夫必须要同事摄,是这么一个情况。

“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这个地方是讲到誓愿安乐行,对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不是能够忍可、顺利?

这讲到四安乐行。这段是对释迦牟尼佛应化身的问候。

我们看第二个,对众生的问候。

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

第二段讲到“众生易度不”,这个地方的问候有因地的修学跟果地的调伏。因地的修学又分成五段:

第一个,问到众生的善根浅深。说你一个人是不是容易被度化,跟你的烦恼、跟你的福报没有直接关系,就看你的善根浅深,看你这个人有没有善根。烦恼不是问题,业力也不是问题。

第二个,你能不能被度化,第二个因素,烦恼的厚薄。烦恼是可以有,但是不能太重。包括贪瞋痴的烦恼,以及这个贪瞋等流所产生的嫉妒跟悭吝,愚痴等流所产生的高慢,这几个烦恼你要能够适当地克制、调伏。因为那个“烦恼障”,烦恼一活动,它就障碍你的圣道的增上。第二个讲到问候这个烦恼厚薄。

第三个,是讲到福德的轻重。这个地方有两个指标来看你有没有福报:第一个,你是不是孝养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个,你是不是恭敬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叫做敬田。这两个都是种大福田,是从这两个指标来看看你有没有福报——孝养父母、恭敬沙门。这个福德轻重。

第四个判断,你是不是会产生邪见恶心。邪见这种恶心,它是由愚痴而来的。如果你什么教理都不学,你不会有邪见,因为你什么都不知道,那叫做愚痴。但是你愚痴久了以后会产生邪见,因为你没办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你就胡思乱想,自己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等到这个方法出现的时候,你就是邪见了,因为你有主见。那这个邪见有什么缺点呢?会排斥正法。所以这个邪见也是个大问题。

第五个就是六根的收摄。你是不是经常摄心,是不是做一些行门的定课,这个也会影响到你的得度的因缘。

所以,“众生易度不”有五个情况。

这五个情况,其实我们从现实生活上有两个是重点:

第一个,是你的善根浅深。诸位!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你一定要让自己变成是容易被佛陀度化的那一类。我们前面看到很多譬喻,你看那个良医喻:一个医生有很多儿子,有的儿子是容易度化的,他不失本心的;有些儿子是没办法度化的,他看到他父亲回来也很高兴,但无论你怎么讲,他都不吃药的。

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业障深重,但是你的生命要有希望。你要知道,十方诸佛都发了愿力要度化众生,有些人为什么一下子就被佛陀度走了,有些人他就怎么都没办法让佛陀把他度走?这跟佛陀偏不偏心没有关系,佛陀没有偏心,就是你不容易被度化。

那为什么呢?你要自我反省。因为你学佛以后,你就喜欢修善业,也不听经,也不如理思惟。你没有闻思,所以你在佛法当中叫做入宝山空手回。

佛法不共的地方是它智慧的善根。如果你在佛教里面修这个慈善事业,那你跟修外道差别不大,顶多跟三宝结个缘而已。就是你看到佛陀很欢喜,但是他没办法度化你。欢喜归欢喜,你是丧失本心,不可度化,佛陀也没办法。

所以,你自己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十方诸佛都发了愿力,随时,他的一念观照力昼三时、夜三时看谁的善根成熟了。结果他看来看去看不到你,这就糟糕了。所以第一个,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佛法,如理思惟,让自己变成佛陀本愿摄受的对象,变成是可度化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邪见。要注意。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修行,你可能会因为一念的邪见颠倒而前功尽弃。你看看《楞严经》五十阴魔,你就知道了。尤其是你特别喜欢讲感应神通的,你要注意,你过去生有外道的思想。这种人,你自己要特别注意。就是你会很注意一些特殊的相状、特殊的音声,这样子你会把它当成功德想,这个你要注意。有些人他天生有起邪见的倾向,有些人不会,这你自己要注意。

所以这两个是关键:第一个,你的善根浅深;第二个,你是不是容易产生邪见,你自己要知道。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其他都不是问题了。福报、烦恼,这都不是问题,佛法有的是法门。所以这五个里面,这两个最关键。

那么你因地的修学成就以后,果地呢,就是调伏魔怨。调伏魔怨,有内在魔怨跟外在魔怨。

内在魔怨就是五阴魔跟烦恼魔。五蕴的炽盛,就是你这个人生灭心重,攀缘心重,这个就要修止对治;烦恼魔重,那你就要修观对治。这两个止观修好了,你的这个生灭心、烦恼的心就会调伏下来了。

外在的魔境,就是天魔跟死魔。天魔就是鬼神障,就是我前面说过,你特别喜欢感应神通的,天魔就容易找你。死魔就是生老病死的死亡。降伏死魔,你能够生死自在。

这个就是果地的调伏。你有前面的因地的修学,你就有这个果地的调伏,调伏这四种魔境。

我们看第三段,问候多宝佛。

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前面问候的是释迦牟尼佛应身佛,这以下问候代表法身佛的多宝如来。就是问候多宝佛是不是依止他的本愿来到法会现场,来为《法华经》作证听法。那么也顺便问候多宝如来,身心安稳,内心少恼,堪忍久住,是不是能够忍得法身常住,这么一个情况。这是一个问候。

庚四、请见多宝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当然,他见到释迦牟尼佛。那么问候以后,他也希望能够拜见多宝佛身,所以他希望释迦牟尼佛代为引见。

庚五、世尊为通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看庚五的“世尊为通”。看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多宝佛,就代为转告说,是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希望能够亲自拜见您老人家。因为这个多宝佛塔,在前面讲完迹本二门以后,这个多宝佛塔已经关闭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代为通报,说妙音菩萨希望能够跟您老人家拜见。

庚六、塔中称善

我们看多宝佛佛怎么回答。看庚六的“塔中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

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这个时候,多宝佛就回答两句话,叫“善哉!善哉!”就是赞叹妙音菩萨,说你能够以智慧庄严来到娑婆世界为《法华经》作证,这件事做得好,做得好。你一方面供养释迦牟尼佛,一方面听《法华经》。但听《法华经》只是兼带,因为《法华经》的迹本二门主要讲完了,他是为《法华经》作证。而且能够去参见文殊师利等这些法身菩萨,同参道友,故来至此。

古德解释说,这段经文多宝佛言“善哉!善哉!”这两句的赞叹,等同拜见。因为佛菩萨他不一定要色身相见,有时候心心相印。因为多宝佛塔,基本上你要开它,必须要十方的应身佛都现前,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开了,就以赞叹代替拜见。

这段经文等于是,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展现了依正庄严以后,接着跟佛菩萨,跟佛陀、跟众生都来一个问候。

戊三、十方弘经分二:己一、问答善根神力;己二、问答住何三昧

我们看戊三的“十方弘经”。

己一、问答善根神力 分二:庚一、华德疑问;庚二、如来垂答

这个地方先看第一段的“问答善根神力”,问跟答他因地的善根跟他果地的神通力。

庚一、华德疑问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华德疑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

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展现了依正庄严,问候佛陀跟众生以后,这个时候与会的华德菩萨就讲话了。他说,世尊!是妙音菩萨在因地种何善根,修何功德?这个善根我们前面说过,就是一种理观的智慧。说他修什么智慧才能够有这种普现色身三昧呢?第二个,修何功德?就是事修法门,就是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就是事修。透过这个理观跟事修,而成就了这些三昧神通。他主要是问这个因地,有什么因地才有这么一个广大的神通?

关于这个广大的神通,我们看,妙音菩萨他从哪里来的?我们回顾一下,看讲义第三百三十九面。三百三十九面的“放光东照”里面,妙音菩萨来的距离,是一百零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诸佛世界指的是距离,一个佛土教化的叫做一个世界。那么他在这么远的地方,竟然能够在那么远的一个净光庄严国土,不动道场,然后在娑婆世界显现七宝莲花台,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么远的距离,都能够从彼方来到此方,并且在没有来之前先把宝莲花现前。

所以,同样是法身菩萨,每一个人可能都各有各的三昧神通,但是能够在这么远的距离现宝莲花,当然我们没有在现场,没办法亲临看看这个莲花长得怎么样,但是从这个经文来看,妙音菩萨所显现的七宝莲花,是引起了与会的法身菩萨的随喜赞叹。你看前面文殊菩萨已经请过一次法了,前面文殊菩萨也是问佛陀说,说这个妙音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如是大神通力?接着,华德菩萨也是法身菩萨,也是问佛陀,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可见得,妙音菩萨的神通力——在座大家都是内行人,法身菩萨,他一看就知道这个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

这样子的,佛法的修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当然你修人天乘。你看修人天乘的人在一起,他彼此间的问候是什么?你最近在哪里做义工?你又去参加什么拜忏?所以,人天乘他的所缘境就是断恶修善。他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积集福德资粮。干什么呢?创造增上生。他只要求来生快乐就好,先不堕恶道,来生快乐,他目标很简单。所以人天乘他持戒修福,他没有太大的理想抱负,就是来生快乐。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三乘的修行者。三乘的修行者比人天乘更好,他求解脱道。所以他人跟人接触的时候的问候语,就扣着空性的调伏。你对空性的调伏的浅深?你内心是不是更加寂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让我快速成就寂静?这是三乘的行者。

法身菩萨就不一样了。法身菩萨成就自性清净心以后,从空出假,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法身菩萨只对两件事有兴趣:第一个,我如何让自己更加的功德庄严;第二个,我如何让我自己更能够善巧地度化众生。就是两件事情而已。

所以,妙音菩萨在娑婆世界所显现的七宝莲花,那的确是引起了与会法身菩萨,包括文殊菩萨、华德菩萨的请问。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殊胜的善根,什么样的功德,才有如是甚深广大的这种普现色身的三昧力?希望能够向他学习。

庚二、如来垂答分二:辛一、正答善根功德;辛二、广明神力应化

我们看庚二的“如来垂答”。

辛一、正答善根功德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在回答当中,先回答福德因缘,就是事修的福德因缘,再回答理观的善根。先看福德因缘。

佛告华德菩萨,在过去生有佛出世,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个就是佛陀的三种称号。第一个讲如来;第二个讲应供;第三个三藐三佛陀就是正等正觉。这是讲正报的佛陀。他所摄受的国土名现一切世间,他当时的时间的劫名就是喜见。因为众生过去生福报大,所以他在这个世界的所见所闻都会让自己心生欢喜。

妙音菩萨当时就在那个地方投胎。在那边投胎的时候,他做什么事呢?他用一万两千岁的时间,以十万种美妙的音乐来供养这个云雷音王佛;一方面又以八万四千的七宝所成的钵来供养这个佛陀。做两件事,第一个用音乐,第二个用七宝钵。所以,以是因缘,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华德,于汝意云何?当时在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以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这个人就是妙音菩萨。他当初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供养音乐、供养七宝钵,所以他今生招感的依报,他去到哪里都有这个法器相随、音乐相随。这一个事修,当然这只是一个助行。

我们看真正的理观。成就三昧是有理观智慧的,看理观。

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他的智慧是首先亲近供养无量诸佛,久植德本。

我们学习智慧一定要生长在佛世。生长在佛世,不管是正法、像法、末法,总是要有佛法住世,你才能够成就这个“德本”。这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的善根,特别是《法华经》的善根。你观照的地方不是观照空性,你要知道去观照心性,这个是成佛的捷径。植众善根,成就了果位以后,成就了见道位以后,又亲近十方诸佛,就广修三昧。

是这样子,我们要修行一心三观,我们前面说过,一定是先从空观下手。你一定要先成就清净心,才能够成就功德庄严,这个次第不能错的。

这个就是他之所以能够展现这么殊胜的普现色身三昧,由理观的智慧跟事修的福德结合起来,就三昧力跟福德力。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大乘的智慧不是叫解脱,是叫智慧庄严。

当然,事出必有因,你的因地心决定你的果地觉。你看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同样来到佛门,几年后、几千劫后,结果都不一样,有些人成就阿罗汉,有些人能够成就功德庄严。为什么?因为你的因地心不同。

因地心不同,刚开始在成就了生死的时候差别不大,你了生死,他也了生死。但是你了生死以后,从解脱道进入菩提道的时候,那个差别就开始千差万别了,最大的差别就是你对相状的处理。过去师父也一再强调,就是说,你对于因缘所生法的相状是怎么看的。

如果你今天修空性,你对因缘法的相状采取的手段叫做灭色取空,二元对立,你认为所有的相状对你都是干扰,你这样子认为,你也这样做,那我可以预测你的结果了。你未来在成佛之前,一定要先经过一段的涅槃寂静,就是一种“没有相状”。一定有一段时间,在佛陀度化你、你会权入实之前,一定要经过一段的涅槃寂静的状态,就是一个无相的状态,空、无相、无愿的三昧。因为你的因地就种下这个因地了。

如果你今天认为相状没有好坏,你是为了要清净,暂时地离相,因为清净心本来就没有相状,所以,既然没有相状,那本来无一物,我何必去惹尘埃?你是离相。那回过头来,到见道位以后又借相修心,借布施的相……你一定要造作,唯心所具是性德,你还要有修德。你透过众生的相来修布施,透过这个布施的造作,未来显现在普现色身三昧;你透过持戒的造作的相状,未来也是加强普现色身三昧……所以,相状你离开以后,你可以再借回来。但是如果你把它断灭了,你的内心的活动就停止了。

诸位!假观的智慧,第一个就是相状。因为如是相,你才能够产生习性的造作,最后产生自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诸位!尤其是净土宗,净土宗要小心,我们的确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你怎么样来看待娑婆世界,这很重要!同样厌离娑婆,你是灭色取空,还是离相清净?就是说,厌离娑婆,什么叫娑婆?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我们厌离的是你打妄想捏造出来的内心的娑婆世界的影像。就是你要离开你内心的你自己所贪爱的娑婆世界的影像,真正障道的是这个。外面的娑婆世界跟你没有关系,色不迷人人自迷。你如果误会了,你说所有的人事都是障碍我往生,那就完了。你可能会往生,但是你以后的后遗症很严重,灭色取空,你以后一定要加以挽救的。

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一佛乘,你一开始就走对。那走对就是说,你从自性清净心,你本来就清净,所以自然离相。这样是最好,自然离相。所以,我们只要去消灭心中的妄想就好。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取相分别,尤其是特别快乐的、特别讨厌的相状,在你的心中打妄想,打久了转成执著,这些影像会触动你的烦恼跟爱取的,你要消灭你心中的影像。

但是对依他起的影像你不能排斥的。所以唯识学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叫做“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我们要消灭的是我们自己妄想执著所捏造出来的遍计执的娑婆世界,而不是因缘所生法的娑婆世界。这个操作你要操作错了,那你以后会走很多的弯路。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同参道友已经成佛了,你还是一个阿罗汉,因为你走入了一个弯路,产生了法执。

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就是说,因地心,其实你的凡夫位是最重要的。你成就阿罗汉以后讲什么都没有用,因为你定性了,你的种性已经定了。你现在的改变比较容易,因为你现在没有定性,你现在是不定众生,你那个黑板随时可以把它擦掉重画。但是你这个成佛之道,当你画出一个模样的时候,再改就不容易了,那只能够会权入实了。法执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没有对错,它影响到你的胸量格局、神通妙用,这个要解开就不容易了。

所以诸位!你今天能够正确学《法华经》的优点在哪里?没错,你说我是凡夫,但是你一开始就走到一个康庄大道,就走对路,以后不要再弯弯绕绕的。而你现在改变是最容易改变的,因为你现在什么都没有,所以你最好改变。等到你有功德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

所以,因地心成就果地觉。就是你要知道,我迟早要有相状;既然法身菩萨他有依正庄严,那表示这个相状不能排斥。你要这样想,迟早!你看,法身菩萨他为什么现七宝莲花?这个是相状嘛。如果你因地就排斥相状,你怎么现出七宝莲花?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离相清净跟灭色取空,一定要把它区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