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晚上吉祥。

日子过的飞快,又到了周四,我们还是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对特别是发心专修净土的行人的开示。

从开始讲蕅益大师开示以来的每一段,我也说了,真的就跟他老人家亲临现场,如对目前一样娓娓道来,我只是做一个转述而已。所以,特别是希望大家在听闻法义的时候都能够听对。佛陀讲法的时候曾经也有过提醒,有一种听法容易反记。讲法有好多种情形,让你看的是它的重点,有的法是纠偏的,纠正偏颇的地方;有的法是正指的,指引前方的方向;有的法是激励的,让你精进不懈,等等诸如此类的,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姿态出来。为什么文殊菩萨称之为法王子,每次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并不是说其他人听不懂,但是文殊菩萨每次都能听对,他知道佛的正意是什么,旁意是什么,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什么。

比如我们在这个群里面可以说是专弘净土吧,也不知道是我个人的执著,还是大家都跟净土法门有缘,我想应该是后者。今天为什么先讲这个,就是我们有一个误区,往往在偏弘扬净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好,一定不是其他的不好,是这个最方便,相对现在来讲更好,是这样的一个姿态。

再一个,当然能够每次真切发心来群里面听的,也不尽然都是在听的,我想能够常来听的,这就说明是有缘的。在听的时候,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见解,要懂得怎么样去领纳祖师的法义,然后进一步再回归到自己当下的认知中,有的是鞭策、激励,有的作用是让我们来反思,有的是让我们在行门上再更加的精进。所谓的开示,“开”就是把前面的障碍给你扫开,“示”就是把最正确的、究竟的、圆满的、最美丽的风景展示给你,就在前方,这也是一种对开示的理解。

所以每次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说明我们应该是听对了。否则的话有时候会反记法义,越听越会往对立方面想,真的是很浪费一次闻法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讲呢?现在的人确实都太聪明了,殊不知这个人一聪明,智慧就下降,恭敬就下降,觉得自己八面玲珑的,总是一听法就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暗指,或者说一听就听出来故事了。真的不需要这些,听法就是一个减法,让你在心地上单纯,在信仰上单纯,在修行上单纯,所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甚至一个人是否有福报就在这方面体现,请大家都如是信,如是行。

今天我们要讲一段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四里专门对于念佛法门的开示,这一段开示极其有名,有的同修很可能学习过,那么我们就再复习一遍。大家来看第一段。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过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住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示念佛法门)

为什么说祖师们的讲法特别契机,而且绝不会不契理。但是特别契机什么意思呢?他一开始所陈白的:“念佛法门,别无奇特”。真的已经对末法时代众生的习气了如指掌了,为什么?追求奇特。现在说一个人有个性,特立独行,当然有的他是对信仰的坚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玄妙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佛门里面有一句戏论“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不知道大家听过这句话没有,为什么?就是大家都喜欢奇特。甚至有时候的恭敬心也不是油然而生的,而是出于对这种奇和特格外的追逐,甚至最后走着走着,就把全部的视野锁定在这个上面。

我们现在学佛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最根本的、稀松平常的觉得没意思,或者全盘托出、直畅本怀的他觉得太便宜。所以在这里祖师刚开始就讲到,念佛法门最接地气,但是人人皆不能够生起殷重心来。

为什么一开始扑面而来就要说这么一句呢?下面是“只深信力行为要耳”,念佛的特色主要在于你的纯真信心和你的老实修行,祖师的第一句开示就这么讲。

所以,现在大家来学修净土法门,有时候确实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副业上。祖师爷们也讲过开示,真正的根本就是真信切愿,老实念佛。那我们现在弘扬净土还要有旁边的万善来滋养,来回向,要同归,这确实有时候,有需要点“特”,总是被这个“奇”才能够激荡起来。

下面蕅益大师讲,“佛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是对于念佛当前境界的第一层描绘,我们把它几层联合起来讲一下。下面又是“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第三层,“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这都是从佛到祖师对于念佛的一个总结陈词,只有他们这样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念佛为什么这么高妙,道理在哪里。

大家首先来看,这是佛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禅是什么呀?禅就是静虑,思维修,也可以说是深深的处在一种相续的执持状态中。我们常说“一行三昧”,就是把心念恒守在一个状态上。佛说“但念阿弥陀”,“但”就是你记着这一句佛号,只管去念,其他的不管,不要去想多了。“但念”一方面是只念阿弥陀佛,再一方面“但”也就是只有阿弥陀佛就够了的意思。一般头一层意思好理解,第二层意思难以悟到。

所以,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什么禅呢?还有其他的再往进去掺杂的时候就多了,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说的。

下面“天台云”,“天台”指的是天台山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讲到“四种三昧”,是他对于一个修行人,设了四种入道的仪式,有的人需要常坐着,有的人需要常行着,有的人常行常坐,或者非常行常坐,就是从四种方法都可以入到三昧的仪轨、仪式。“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就是二六时中,对于任何仪式下行三昧法,都是念佛,甚至整个一代教法就是念佛,确实如此。

大家学习佛法经过所有的法门,仔细往深里悟一下,最后都是对于念佛念念不忘,就是一个趋向菩提道业,成就佛果的过程。等于说万流同归向,都是众星捧月,都向着月亮,只不过我们每个星星所在角度不一样,向着月亮的线索不一样,但是总归始终是朝向月亮,迈向月亮,以月亮为核心,所以你在任何角度,任何法门都可以称之为念月亮。所有的法门,都可以称之为念佛。

但是“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也有说过的。为什么说是“三昧中王”呢?就是其他有好多三昧,你只要修一个法门,最后就能够得这个三昧总持。但是能对治得了一个习气毛病,很可能另外一个习气毛病对治不了。比如说有的三昧能够对治贪,但是对治不了嗔恨;有的能对治得了嗔恨,对治不了愚痴;有的对治得了淫欲心,对治不了嗔火生起来,种种的这些。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一切的烦恼习气,念佛三昧都能够总持对治,这就是念佛三昧的功德。这是天台智者大师第二层进行的赞叹。

云栖法师就是莲宗的莲池大师,他对于净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赞叹,“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八教就是八个宗派,“圆摄五宗”是要把这个八个宗派收摄一下,禅、净、密、律、教称之为五宗,净就是净土,禅就是禅宗,教就是所有讲教的这几大宗派,再一个就是律还有密。那么把它舒展开来,教下又分了天台、华严和三论、唯识四个教派,四个教法里面的宗派就叫八教。总归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就是把所有一切的,宗也罢教也罢,都给囊摄进来了,都在里许。

这段开场白首先针对我们追奇好特,所以说念佛法门是一个接地气平铺的法门,大家想要在这上面好好修,就不要从奇特上面入手了。但是无奇特中最为奇特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含摄量和总持功德,是其他任何奇特都比不过净土奇特。所以,这里从佛到祖师,都把念佛的功德赞叹到无以复加的层面,可以说是无上甚深法。

第二段话锋一转,“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这种时弊现在不要说了,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对净土的误区轻慢的流弊已经很严重了,都看不起念佛,觉得谁都会,没什么高妙的地方,这就是千百年来的一个通病。“谓愚夫愚妇工夫”,认为是一般没有文化的老头老太太,实在是没有看经的能力,没有听法的悟性,也不会参禅、谈玄说妙了,就只能够念念佛了。把如此高妙的念佛法门,反而把它碗一扣,趋向于一个根本不值得关注的通常好像很卑微的法门,看不起,跟卑微的人联系到一起了。

所以它的弊病是“所以信既不深”。祖师说的多好啊,也不是说你不信,信是信,没有关注,没有身心投入,没有践行身体力行,所以就叫做“信即不深”。很可能其他的教法听起来有文化、有水平、有哲学思辨,每天讲起来、听起来,在第六意识的推比度量中,能够过足了瘾,因为知识丰富、博大精深,不想到学佛是要从行门上着手、着眼。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说“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

很多时候不管教内外,在僧在俗,你说他不信净土吧,他打招呼见了人合掌,都是念阿弥陀佛。你说他信吧,他还是看不起念佛法门,这是一种很奇怪和矛盾的现象。这个莲池大师都说过,既然相信念佛是总持法门,甚至说是专修净土,可是为什么在有事情或者超度亡灵,或者广结善缘的时候,又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多的说法,那么多的施设,种种的该这样、该那样的,就是忘了说这会儿念佛正好解决问题。总而说明的话,没有把念佛当做本命元辰,当做我的身心依靠解决生死的法门。

所以那会儿莲池大师就说了,念佛的人平常念阿弥陀佛,突然间有什么事出来了,回向一下,或者平常身体上出了不适了,就赶紧忙着去养生,去求生了,等等这些弊病。最后莲池大师说,既然说念佛法门是总持法门,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能够自利利他,念佛的时候身上不经然出四十里的光明。虽然说到这地步,为什么不能信到这地步,但凡有点风吹草动,赶紧就转向其他的方法,反而把念佛给扔在一旁。这确实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出现的问题,希望大家反思,这就叫做丢了西瓜捡芝麻。所以“终日悠悠,净功莫克”,得不到真实的受用。

下面又说:“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假如有人“巧设方便”,想得个三昧的话,他不是从念佛上着手,从去向上一路“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就是我们说的,他不是念佛,而是问念佛的是谁?绕远了。为什么说绕远了,我们再往下看:“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诸位听法,千万不能草草从这儿转过去了,“现前一念能念之心”说究竟了,就是我们本有佛性,这一念能念之心跟佛本来是平等不二,当下就是无二无别,相即不相离的。但是就是因为凡夫他不能够反观,不能够谛信,所以不经意中带着我执向外驰骋,而忘了现前一念能念之心。

这一念能念之心,下面讲到“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可能我们听了这一句话,好像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说白了,修行总是转染成净,对吧。就像这个东西很脏,我一定要洗干净,想方设法的换各种洗涤液把它洗干净。可是大家在洗的过程中,谁都没有明白,原来这块东西本来是干净的,而不是脏的。怎么脏的呢?是我们这个妄想觉得它是脏的,我一定要洗干净,用了好多脏的方法,反而把这块本来干净的一念心性给弄脏了。所以大家仔细反观一下,是不是越简单越好,甚至一念都没有洗的概念,本来相信它就是干净的,只要把它的干净显现的呈现出来就可以。

怎么呈现呢?就是用一念能念之心,念一念离过绝非之佛。大师讲到“不消作意离绝”,你不要刻意的在这上面用思维分别,乃至说我刻意要进入一种清净状态,这都属于脏,反而离净越来越远了。我不知道我这么讲,大家能不能听的受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认真的如理作意。

后面讲到:“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如果这个道理能听的明白,你就能理解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模一样呀。这佛法的玄妙之处,就是它最简单、最直白、最能沟通、一目了然。但是我们还是好奇、好特啊,看不起。这么一个还原要素,大家都以为是“浅近勾当”。

说一百道一千,怎么样劝就是听不进去,觉得念佛还是简单。今天要修加行,明天要做礼忏等等这些。当然我说的礼忏是专门去参加礼拜能消业障,我们是从见地上来讲,大家一定不要以为,其他做到的有可能是弥补了念佛做不到的。我的意思是念佛什么都能做到,我们现在之所以那样,就是你没有这个见解,谛信不起来,自信不了。所以今天要这样,明天要那样,后天又要换个法子,那么就没完没了。到底哪个是染,哪个是净呢?所以说本来面目已经超情离见了,你何苦在这儿又说玄说妙,说殊胜功德。

蕅益大师这一段总结来讲,就是所有人把念佛当做“浅近勾当”的时弊由来已久了,所以蕅益大师等于说给净土翻身一样的,把它的最深妙处,最简捷处,直接痛快的直指出来,是这一段的大致内容。

再来下面的一小段文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念下去”。我们发现了没有,前面属于信和愿,这里就开始讲行了。“只贵”,最可贵的就是你“信得及”,一信永不再疑。“守得稳”,愿力绝不再改。“直念下去”,从上到下或者一天十万,或者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为什么不断的给大家讲,我们一定要坚持十念法。

这里讲到的“以决定不缺为准”,这是最重要的。“为准”就是为根本,这是一个命脉,不能断。每天念的数量当然多多益善,乃至五万,三万都可以。我们现在已经很惭愧,能够每天坚持一万,回向的时候都已经赞叹了。那么根本的成功与否,我们要记住是后面的话,“决定不缺为准”,不能让他命脉、法脉断。 “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这是一浪比一浪高,真正的诀窍在后面这里压轴。

“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我们一定要来体悟祖师的这种苦口婆心、悲心,他是深入了三藏十二部经教以后,把所有佛说的话已经成竹在胸了,才在这里给我们代佛打保票,“三世诸佛便为诳语”的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不能往生三世诸佛就打诳语,可是佛不会打妄语,所以必然往生,只要你守得稳,信得及,每天都念,不改变。是这样的一个倒装。

在行门虽然是讲开示,大家也要在这里生起真实的信心受用。只有净土法门是没有人问出来,是佛亲自说的,就是撵上来跟大家弘扬的一个法门;只有净土法门是特别用专用的经典,再再劝说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只有净土法门说临终的时候,“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而且“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这个话我们要好好认真的来信受。为什么说“一旦往生,永无退转”,这已经给大家常再再的讲过了。“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就是说一门入,门门入。念佛求往生,就等于是转凡成圣,转迷为悟。

我常打的一个比喻,水落了石出了。要让水落,一个方法就是去舀水,让水越来越浅,石头自然就露出来了。可是不要忘了,舀水只能在一个地方舀,你不可能拿一个勺子,整个海里面的水都能遍开海面的去舀,不可能。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这个地方把水舀了,整个海面都往下浅现,那么所有的石头都会自然出来。

好像觉得说修这个法能得神通,修那个法能消业障,修这个法能增智慧,修那个法能增福报,这就是这里讲的“种种法门,咸得现前”,自然而然跟进上来。不是你去把它修出来的,是它自然而然显现了,凭什么?就是念佛,成功往生,为什么说总持法门,常说的“身至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这就说了多少遍了,就是这个意思,“咸得现前”。

这以上的文意还是说“守得稳,信得及”,以前祖师们开示,哪怕达摩祖师、释迦牟尼佛再来了,说这是方便法,顶礼完毕,你都不能够转知见,一定要在这上面守得稳,信得及。

好,大家来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比较长。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镇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示念佛法门)

这一段,蕅益大师首先是对修行念佛的几个大忌讳,其次再真正的把念佛进入到深度修行的时候,怎么一个种种法门咸得现前法进行了一个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念佛行人的大忌:“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什么意思呢?今天遇到一个,明天又遇到一个,那么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以遇到八万四千个说法不一样,你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会乱掉,为什么呢?因为念佛法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打个比方吧,说这个买卖你摊得大,将来一旦成功了,这个项目成就了回报是没完没了的,究竟一了百了搞定的回报。

那么在摊得大的时候,你觉得有希望,但非常的渺茫,看不到头。在这个时候遇上一个小买卖,或者是一个真正浅近勾当的话,他给你一说,就好比买股票,今天买了一百块钱,明天就涨二十块,你就赚了二十块,一百二十块到手了,一旦遇到这样就惨了。为什么?觉得自己现在买卖摊子太大了,估计到不了头,那马上就转嘛!怎么个情形呢?

“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又想着研究经论去了,怎么个说法呀,讲空还是讲有呀,唯识还是中观呀,天台还是华严呀,教下人好学问呀,这个第一个误区,走了;

第二个,“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哎呦,一听禅门的问答可痛快了,说呵佛骂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这听起来意思是什么都不用考虑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错觉,问到宗门的公案,总是头头的向上会。祖师在教诫人的时候,是不按寻常理路来的,那么有一个什么弊病呢?在上面的人说着,如果一旦被下面的人听见就惨了,因为下面的人正在下面的境界中觉得很苦,什么都要执著,让你修善法,戒杀、吃素、持戒等等往那儿走,那么一旦把上面高年级的课程拿到手以后,觉得现前的功课就不想学了,他不知道现前的功课不学,学不到高年级,他就把高年级的拿来,现前的功课一看太浅了,就以为很浅就丢开了,结果最后就惨了,死在这上面了。所以说参究问答,确实不是我们现在的人能够学得了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学习一下印光法师的《宗教不宜混滥论》,那才叫正法眼藏、正知正见。这就是我们现在第二个误区,又去参禅去了;

第三个,“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当然从戒律上来讲,每一个修行人最根本的一定要守。在律宗里边,还有一种过头陀的生活,这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佛制的要用十八种东西,每天要不离身,一看到这个好像是威仪很好。现在好多人真的发心有问题,诈现威仪。比如说穿百衲衣吧,当然我不是说穿百衲衣不好,可是如果你有好的,你还非要穿这个百衲衣,那就有问题了,就得思察一下为什么了,因为穿百衲衣的,那时候确实是没有。再一个,你故意的显现出来一种凄苦相,与所处的环境,你所弘法的外在的水平不相吻合的话,那就有点哗众取宠。所以等等这些,一定要判别清楚。

遇到持律的人,又想“搭衣用钵”,这不是说哗众取宠的,而是真正发心持律的人,那么每天搭衣用钵也很好。上座部现在能够托钵,咱们大乘在汉地现在能够托钵吗?这个时节因缘已经没有了。

按说持金钱戒也好,可是现在在汉地出家人如果说持金钱戒不拿钱,还得有一个人天天替你拿着钱。那上座部持金钱戒,有净人呀,就像一个管家一样,天天跟着这样的来护持。你说现在要发心持金钱戒,哪找这么一个人天天给你拿钱?不持钱就不花钱,吃穿用度什么能够不用钱呢?在上座部的话,人家出去坐交通工具都不要钱。咱们这儿就不行,所以这个就叫开缘,基本上主流你都去持金钱戒,持不了。

所以说等等这些指的这方面,又来了许多的想法,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就开始践行去,问题是你能支持到底也就好了,很多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祖师接着讲的,“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最后你把最根本的丢了,喜新厌旧的,新也没有喜起来,旧也厌了。所以一个法门都没有修成就,这就叫“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所以蕅益大师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就是把阿弥陀佛念的熟了。大家知道什么是熟了吗?不念而念,下意识就念起来,所有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不想而想,不观而观,但凡一切境界现前都没有恐惧,没有颠倒,总之阿弥陀佛是我的大靠山,大本命无辰,时时就在,当下就在,每时每刻都在。你尝试一下,每时每刻都与阿弥陀佛同在,一切的世间得失能够生起恐惧心吗?真正用这个来勘验的话,我们现在哪个念的阿弥陀佛熟呀,没有熟嘛!

真正念熟了,“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教里面讲的所有的道理,都在其中了,那些道理就为了让你这样,那么你现在已经这样了,还害怕明白不了那些道理吗?如果修行方面稍微深入一些的就知道了,很多道理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为什么?修行修久了以后心净了,自然就悟出来了。

“千七百公案”,就是禅宗的这些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还是在里面。“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等等这些都在里面。“三聚净戒”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大家如果要了解的话,去查一下。总归不管学教、参禅、持戒所有的法门,念佛念的熟了,都在里边了。

蕅益大师下面又特别说了根本法门,汉传大乘法门里面所讲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以这个六个法门为根本,其他所有的法门都是从这六个法门开出来的。那么蕅益大师接下来就进行了一个汇总,念佛念的好了,这些法门就都修圆满了。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着念着没有我、没有佛,空空如也,就一句佛号相续不断,那这个时候还有身、还有心吗?身、心都是妄想分别,二元对待。从布施开始,比如说财施有外施有内施,外施就是所有的物品,内施就是一切的色身器官,这不就是大布施吗,念的没有了,舍掉了呀。当然舍并不是大卸八块,而是彻底、顿然放下,没有挂碍了。

真能念佛就不起贪嗔痴了,你还要刻意去持戒吗?戒自然就清净了,跟脱落了的脏东西一样一抖就没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大持戒。我们之所以毁犯戒,就是因为贪嗔痴为根本。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人和我,人说的话我受不了,人对我的态度我想还回去,不就是嗔火现前嘛!那你能忍得住,克制的了,就是忍辱了。念佛念的根本没有个他,没有个我,没有个你,谁跟谁还有闲功夫去抬杠、谩骂、动手去呀,这不就忍住了,不忍而忍。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念佛忆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心不向外求了,一句佛号都摄六根,最佳的禅定就是心不向外攀援了。心向外攀援靠什么呢?六条渠道,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佛号把这六根摄住,就在禅定中。

“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大家一定要把这一句话记住,“不为他岐所惑”。什么叫岐?就是另外的一些枝叶,本来在一棵树上,这倒还好了,如果旁边生出来一些邪门歪道的东西,都是毒枝、药树,这些知见转你的时候你不被转,这不但是大智慧,还是大福报。甚至同为学佛人不被其他宗的知识,其他的法门所转,这也是需要大智慧、大福报,才能够守的住说:“我就念佛可以了,我这辈子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够了。”这就是现前修的六度万行。

所以蕅益大师就说了反面的开示了,“试自检点”,扪心自问,谁也评价不了谁,只有自己知道。

怎么样呢?“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镇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大家要听明白,就是这上面的每一条没有做到的时候,都不能算有净土的念佛人,你没有净土,心没入道。所以大家看看,念佛有多难呀,入这个念佛一道,有多艰苦,有多高深。在这六个方面有一个过不了关,说明根本就没得力,都不能为真念佛。设的这个念佛法门,我们根本就没修,没有入这个门。这就不用多说了,请大家自己观照,自己反思。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这是蕅益大师的嘱托了。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灵峰宗论》卷四之一,示念佛法门)

大师讲到了,刚才所有说的这些如果能到的话,就到了一心不乱的境界了。如果没有做到,就没入一心不乱。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就是说没有别的方法,你不要想投机取巧。怎么样呢?“最初下手,须用数珠”。当然现在很多同修也用念佛器,这都可以。祖师是过来人,说一开始“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这样相当的一段时间,这就叫加行呀!你一定要有法器,什么叫做法器呢?

就是提醒你修法的器,就叫法器,可以这么理解,这是我自己突然想起了,大家想想也是如此。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念珠或者念佛器来计数,来鞭策,不能离手,每天看你数到了多少了。很多人一看说,念佛就要心里念,你搞这个干什么呀?好像显摆一样。谁在显摆都不知道,一定要开始有功课,“刻定课程,决定无缺”,这是过来人给的知心话。

经过一段时间,“久久纯熟”了以后,“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现在基本上一定要先开始计数,有功课,慢慢的觉得不念而念,阿弥陀佛自然往出涌现,这个时候每天还是要有功课的,至少要用时间,如果久而久之自然涌现的境界能够相续的久了,是节节增上了,还可以说计也行不计也行。有的时候我们稍微得了一点好处,这几天感觉可以,再把他忘怀了,扔在一边的话,很可能又会滑落的。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知道,要久久纯熟了,才能够把法器暂时放在旁边不用。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

如果你一开始说不执著,我的心在念,心里有佛,不在于执著这个行为、记数,都是功利心,统统属于邪知邪见。特别有的人会说念佛为什么要计数呢?难不成千百年来祖师们手里面那串珠子是为了忽悠大家,祸害大家吗?所以还是“信不深,行不力”。

最后的结果是“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把宗和教完全宗通、说通了,还是“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用不着呀,大家要把最后一句落脚点记住,“用不着”就是不顶事。你再怎么悟性高,说的淋漓说的好,可是没有出生死海的时候,那些玩意都是生死边的事,临终的时候顶不上,可是学佛的目标就是为了生死之际能顶事,所以大师最后说了一句,希望大家能够珍重。

好,今天也不多说,我也就再重复一下蕅益大师的这两个字,希望我们每天看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法身,照顾好自己的行门,希望大家也同样能够珍重。阿弥陀佛!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