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本)(论第五)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
第二师释。末那通四受俱 问云何欲界不与苦俱。乃至二静虑云何不与乐受并 答疏已简讫 云何与忧.喜俱 答且与喜俱有其三释 一云喜与第六俱。第七与六俱故。云与喜相应。不尔。何以故。云缘有喜地善业所引果故。不缘第六故此解非 二云果从因故。或从喜受相应思之所感此第八识。第七缘此引业果故。名缘有喜等与喜受俱 三云相顺故俱。如说五识缘前相分。此相从前五识熏成。后五识缘云缘前相。此义亦尔。此果从喜及相应思之所招感。虽缘此果顺彼因故云与喜俱。余受相应三释。准此 问疏云。若四受俱则金刚心非顿断过者。说与舍受俱。岂不渐断。以易地舍故 答云若喜等俱。必随地别染法俱断。如六识故。若舍受俱即可顿断。如第八识舍俱顿断。其理极成。故无有失。
问论云缘内执我。此之我见。为唯见分名我见。自证分亦我见收 答设俱何过 答俱有失。若不名我见。贪.嗔亦然。彼自证分应非贪等。若名我见。应许缘外。何名缘内。亦应非量摄 答但见分名我见。非自证分。我见自证但名染惠。何故不同贪等。 答贪等称境亦得生贪。如五识俱等。我见不称境故。自证非我见 问何故不称。即非我见但名染惠 答如缘无为缘他界等。见分缘时不称无为.他界。但见分名无为缘.他界缘。自证不得名无为缘等。我见亦尔。又若见之自体名我见即得。若缘我故名我见者。自证即非。贪等亦尔。若缘色起贪名为贪等。自证即非。不缘色故。贪自证故名为贪等。自体亦是。
论故此相应唯是舍受者。问第七缘于八。随缘唯舍受。第六缘七.八。随彼唯舍受 答第七恒内缘。随境唯舍受。第六缘内外。不得唯舍受 问六是能引七所引。随彼能引成无漏。七是所引六能引。应随能引通三受 答无漏起时难。随他起无漏。缘境恒任运。故不通三受 问第七无漏他引生。不随能引通三受。第七无漏由他引。不随能引同一地 答净法起时难。随他能引同一地。舍受任运起。不随能引通三受 问第七任运起。不随能引通三受。五识任运生。不随能引通三受 答五识易脱起。随他通三受。第七缘一类。不随他三受 问五识任运他引生。即随能引通三受。第七一类他引起。应随能引通三受 质答云五识虽他引。不随能引寻伺俱。平等虽他引。不随能引通三受。
论若与藏识有异等者。要集云。有说.有解三位无故无恒转义。亦不应理。未断灭来恒续起故。同第八识未入四位恒名赖耶。故依有释无故不说。或相同不说 今谓不尔。赖耶设入四位。未成无漏故说恒转。不约名说恒转如流。末那三位转成无漏。转易非恒故不如流。
论。此意心所何性摄耶。疏有二解。初云双问双答。王由心所成三性故。初举所显王。故论云。此意相应四烦恼是染法故。次显由王所成有覆。论云此俱染法所依细故。故双问答。
问七缘八为我随境一界系。第六缘三界为我三界系 答自地互相增。随自自地系。他地不相增。不随他地系。
论。此位染意。疏云。通二执说 要集等说。唯说人执。不说法执。何以故。若说法执。何故论言三乘圣道有伏.灭义。二乘无学不应永舍。又护法释。三位无者依染意说。故知法执不名染意 令谓。但说于论不违。是本意故。虽定性二乘不能伏断。望彼非染不名染意。对不定性及定大乘。法执名染。然不定性生空圣道亦不能伏。故论云三乘圣道有伏.灭义。若唯人执。应言三乘圣道俱能伏灭。何须得言有。三位无染亦复无过。法执望二乘定性不名染。三位中不无。若望菩萨三位中无。文含义隐。余者不悉。
论。又如未证补特伽罗。西明量云。未起法空。应有法执恒行。以未起对治故。犹如我执位 此量喻中所立不成。枢要云。法执未证法空位(有法)。应恒行(法)。二执随一摄故。犹如生执 有妄出过云因有法自相相违。错引枢要。解论文中所立宗.因便俱有过失故。
问住灭定者。世尊入灭定不。答有三解。
一云不入。若尔云何具诸功德。答成就灭定而不现起 二云入。若尔何故诃菩萨入。答呵耽乐者。诸经亦有劝菩萨入 问既入灭定六识不行。何能利生 答由加行意愿力故。不起灭定现威仪化生。佛即任运不假加行 三云虽似入而实不入 传云。思益经说入理灭定识即不行。入事灭定识即犹起。言似入者即事灭定 然传捡文三释之中第二释胜。故此论难。若平等智依第六者应有间断。许佛恒行如镜智故。若不入灭设入不灭。即六恒行如何成难。
言所立宗因便俱有失。疏云有自法自相相违决定者。改彼因云。除圣道等意识。无俱有依。是意识故。如三位意识。因改于前。前因亦应除三位六识摄故。无不定过。
枢要云。又因有自法自相相违。以无学不定意为同法故。此量意云。以无学人恒无第七。言不定者。除在灭定无第六识。取不入灭时第六意识为同法故。然以理论。此中宗有二。一总立第六意识。二简去三位取余第六。因亦有二。一总因六识摄故。二别因亦简三位非三位。余六识摄。随其所应以二因各成二宗。过思可知。
论。初通一切异生相续。西明两释。一明执相续。二云相续者身。意取此解 要集亦云。此依五蕴身名相续。非执非心 今谓不尔。此文意显三位差别有续有间。初总明之。后重料简起.不起时。故前相续。明此俱意有间有续。不明其身。若以五蕴身为所依名为相续。且如我执亦依圣身。何故不云相续。平等性智亦依菩萨。亦何不云相续。
论。我法二见用虽有别同依一惠。要集等云。必无别种所知障定。前已略明。今更重显。若无别种诸罗汉等起法执时能熏种不。若言不熏。能熏四义少何不熏。若言许熏者。岂非别种。能熏唯是所知障故 又复自言。一惠用分熏成二种。即是别种。何云必同说为烦恼者。是据根本及多分故。
论。法执俱意于二乘等。等取凡夫。即二乘凡夫 西明等云。等取菩萨生空智。以不障彼智亦名不染 要集云。后说为胜。若等凡夫菩萨亦有。何故不等 今谓前胜。论云于诸菩萨即通凡.圣。若望菩萨生空不染。起生空时可非菩萨。又亦应言于诸菩萨除生空智亦名为染。前句总说。文复不除。故知总望不等菩萨起生空时。然于菩萨不言等。诸言摄故。前影后故。俱无有过。
论是异熟生摄者。且如异熟生心乃至变化。大小乘别。小乘四心定唯无记。然变化心通欲.色界。威仪心宽。余三不摄。并入威仪唯单非双 问受戒等发起威仪。岂非是善 答彼宗意云。欲得受戒此心是善。起礼拜等即是无记。然立戒体不依发起身.语业思。依色.声立。大乘变化唯四静虑。通善.无记及漏.无漏。余三通 性.漏.无漏。如前已明。然得合起。如行道路歌舞拍鼓。或前后心发俱时亦得。或业果心不能俱发若非业果及善恶能四心义说。非多心并。大论云此世俗有故。云无记者据别说故。
论说心意识。萨婆多云。五门义别。一名门。但与施名。二义门集起名心。了别名识。思量名意。三业用门。远知名心。开导名意。受生名识。四世门。过去名意。现在名心。未来名识五施设门。在蕴名识。在处名意。在界名心。皆通六识。非离六外别有心意。后捡文注。大乘即别。
解脱经者。有云。因道断障得解脱故名解脱经。要集云。如天请问等不名解脱经故 今谓不尔何经不令修道断障。不尔何得云引对治故明是佛说。故前说是。然天请问是别名。言解脱者。是诸不入阿含者之总名。
染污意恒时等者。诸部释异。且有部云。染污意者。谓第六识。恒时者。非不断故名为恒时。如常施食常受乐等。俱生灭者。非谓同时名俱。生灭俱有故名俱。即是诸或皆有生灭。若解脱者。对治道起。非曾非当有者。但舍其得离缘缚故。非无体性 上坐部云。染意恒时。谓细意识。无间断故。诸或俱生云俱生灭。过.未无故非曾.当有 问若细意识。如受生等恒时相续与四或俱。云何摄论第二云。依染污故时无断故。以此为难又九心轮以有分心是受生心。唯是无记。又下会瑜伽云。地狱无间有异熟生。是上坐义。准此非细染意受生。应非彼释 答上坐部中有本末计。无覆受生是本计。细染意生是末计。经部师中亦本末计。释经准之。
明不共无明。摄论第五云。此于五识无容说有。是处无有能对治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非五识中有彼能治。于此见道不生起故 此意五识在见道位未成无漏。若有不共无明。即在圣位亦名为醉。与教相违。说异生故。不云圣者亦恒常起 又约菩萨起见道说。尔时第七亦无漏故。非谓二乘所起见道。亦非第六立第七故 问无性之人既无对治。应总不有 答是异生故。又此难意且据有姓起见道说。不尔许五有成事智。应有不共 问摄论复云。亦非染污意识中有。与余烦恼共相应时。不共无明名不成故 既尔如何与四或俱。应初师胜 答彼论叙难云。不共无明亦不成就。与身见等恒相应故。自释云。汝难不平。非我说彼与余烦恼不相应故名为不共。然说彼或余处所无故名不共。譬如十八不共佛法。前说与余烦恼相应名不成者。观他所立显彼过故 此意就他萨婆多等云与余俱不名不共。显彼自违故为此难。非我说与余或俱时不名不共。
论。此识若无彼依宁有者。大乘显小若无第七经义不成。故难外云。眼等此中摄有俱起根名二缘。意亦六中收。应依现意名二缘 外难大乘云。意识二缘生。缘无意得起。何妨二缘生根无意亦起。经部共大同许过.未无。缘无亦许起故为此难 答持自有无俱是法。缘无现相二缘生。过去灭意现非有。意识根无不应起 若萨婆多就大乘宗。为前难亦得。经部灭无假立意名。就大难云。五识六二缘缘实根亦实。意识六二缘缘假根亦假。然下别破经部。此先假叙。有部为难。亦就大乘 答云根法是所依。意俱非得假 又释亲相相是缘生。质无亦是实。同五六二缘。所依根不假 外又难云。经说六二缘。根假识不生。识託六二缘。境假应不起 答所缘势疎远。设假识得生。所依胜增上。势近假不起。然以亲相分例同根现实应好。
不可说色为被所依。破上坐部云。五识依色根。五识无分别。意识依色根。意识无分别。被质难大乘云。第八依意根。第八无分别。何妨第六依色根。意识有分别 答色法性是钝。五依不分别。意法是胜依。要思方分别 外难六依意根六有分别。八依意根八有分别 答第八自性无明了。虽依意根不分别。第六自性有多能。更得意依故分别。
问现在名为意。已灭依此立意名。现在亦名识。已灭依现应名识 答意名通二义。已灭依止得意名。识者唯了别。已灭无能不名识。
论。由我执故令六识中等者。疏有二解。取后解正。西明取前。要集亦同。今谓后释为胜。由我执故不能亡相云我能行施。岂第七我缘施等生言我能施。故本疏意。此第六我。由第七我为所依止行相增明。非云我施是第七我。若执三轮相是第七我。七地已前有时未伏。何况地前既不能伏。施等三轮何能亡相故。
言相缚。有其两种。一通一切相。由第七我。二执三轮相。虽亦由第七正说第六。然摄大乘据所依止故。云自谓我能修行施等。非离无明我执随遂。非离依止而有无明等。若即说是第七我执不能亡相。应云非离无明我执自性而能执相等。何须云非离无明我执随逐。非离依止故说所由非说即是。然此论引瑜伽为证者。是通证故。非唯证彼三轮之相。若云由无漏无分别方能伏此相。即见道前应非波罗故。地前修有漏加行无分别智能伏第六故成密多 问言相缚者。为烦恼障。为所知障 答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若由烦恼障。二乘无学有漏心位应无相缚。我执断故。若由所知障。生空后智应有相缚 二解 一云由所知障 若尔生空后得应缚 答不相顺故。依安惠释此即为正 二云以烦恼障为相缚体 若尔二乘无学有漏善无记心应无相缚 答由此相分体是有漏。是彼所引熏成种故。今虽断彼我执体尽由有相缚。然法执体非正相缚。执有相故为依助彼我执起故。是助相缚。无学散善及无记心。亦有此助未离相缚。生空后得虽有其助。无昔有漏所熏之相正相缚者。故得云无。此释为正 然执三轮相唯第六识。五.八任运。第七内缘故。若有漏相名为相缚。即通八识 问诸论但云令六识中不能亡相。如何今说通于八识 答彼据三轮。令第六识由执我故。令前六识皆为相拘不了幻故。第七缘八亦为相拘。相缚本故。皆是相缚。若七执我不名相缚。六识如何得名相缚 又此论云。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以此故知通于八识 问若尔二乘无学五.八应有相缚。不了幻故。答有二解。一云染意灭故五.八无缚。二云既缘有漏所生相分。是分别相犹是相缚。如似有漏昔由第七漏俱成漏。染七无时五.八二识仍有漏摄。相缚应然 问相缚于见说相名缚。见缚自证名见缚等 答如枢要解亦许名缚 有云。同种非缚。别种为缚 要集云。今谓见有三轮非如幻等故说相缚。余分不尔故不说缚。有说违文。但于施等不亡相故。有云违理。同种生果分能所缘。如何不许说能所缚 今谓要集前后自违。何者难有说即云违文。文但说施等不亡相故。即是不许余分名缚。难有云即能所缘故。若许能所缘为缚。前难三轮非。若唯三轮名缚。即能所俱缚非。若云难有说据相缚说。难有云据能所缘缚说。若尔能所缘缚可非缚耶。既自许缚。如何难有说。有说会论说三轮文据易了说故 又论缚者有其多种。或说二缚。一相应缚。二所缘缚。又说二缚。一能缘缚。二所缘缚。又说二缚。一相缚。二麁重缚 能缘王.所与或俱时不得自在。为相应法之所缚故。相应即缚持业为名 能缘王.所为境所拘名所缘缚。通法执心 能缘缚者。即所缚境为能缘心缚。如阿赖耶名 相缚者。心为相所拘名为相缚 相缚有三。一云一切相分皆名为缚。即安惠师。据法执说。能所取故。虽知如幻不能无自性故。或同护法但据我执不了如幻。非据法执。又云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三位既无末那即无相缚故 二云但有漏相即名相缚。唯除无漏通于八识。一云据法执不了幻故执之为有。一云据我执但不了幻即为相缚。故通法执。若幻不了如幻。缚在生死名为相缚。唯在我执 三云据行六度三轮之相。但在第六我执相应识所缘相。由此不能成到彼岸 若尔善心皆无我执。行度是善。应无相缚 答据间杂说不能亡相 问若无我杂即名无相。巧便最胜与清净最胜二二何有别 答巧便据无执。清净据无悔。诸说相缚不过于此 麁重缚者。总摄诸文麁重有四。一现行有漏诸心心所。即杂集说二十四麁重。二现行二障。三二障种子。四二障习气。或可。现行通说有漏三性心法。种子应然。以善无记种子。麁重义稍隐故。诸略不说 今说相缚据我执引及六度说。依共不共。对小乘故依我执说。据自义故约六度说。言麁重者此论不明。引经颂有。随其所应皆修止.观方能除之。通说无爽。
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有漏有三。一体是漏为有所有名为有漏。即三漏中言有漏。是有者三有。此说上界内身为有。以上二界缘身起爱离外境贪故。有之漏名有漏。即二界烦恼名为有漏。漏是所有。二有他漏故名为有漏。即说能有。三者漏性合故名为有漏。亦烦恼自体。由此漏在生死中故即体有用名为有漏 今者此间表漏俱者。取能有体名为有漏不取烦恼。故前偏难云。又善.无覆无记心时。若无我执应非有漏。瑜伽但说有他漏故。杂集通说 问若与漏俱方成有漏。即与杂集第三.瑜伽六十五皆悉相违。彼二论文不唯漏俱名有漏故 二论云何 且对法云。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 初漏自性故即烦恼体。漏性合故名为有漏。由此自体漏在生死名漏性合。余之五种由此自性名为有漏 漏相属者。与漏相应及漏所依。即染污心.心所名相应。遍行.别境及前七识与或俱者眼等五根名漏所依 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后有故。此中亦摄六外境.无记心。且据善说 若准瑜伽。过未有漏法善.无记心皆非所缚。及现外境非现量缘亦非所缚者。彼据质说。过.未无故。善.无记心非漏相应。漏心缘时在过.未故。现色若非现量心缘。不亲杖质说非所缘 对法论据亲相分及疎所缘说亦成所缘。同六十六。断缘缚说。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漏所随者。谓余地法。不互相增故。漏随顺者。顺决择分。异地不增。同地得增。容漏俱故。若无漏者非随顺故。有漏之者虽增背有。然与漏俱。不尔漏俱非漏目故。或虽漏俱而不增益。称损力益能转故。然成有漏言增益者据余漏说。漏种类者。无学诸蕴。前生烦恼之所起故。瑜伽六十五说有漏差别。由五相故。谓事故.随眠故.相应故.所缘故.生起故。事谓清净诸色三性心.心所。此是能有诸漏体事。随其所应由余四相说名有漏。谓随眠故.相应故.所缘故.生起故。即前诸法烦恼未断所有种子说名随眠。彼由此种说名有漏。诸染心.心所由相应故说名有漏。若诸有事现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缘故名为有漏。现在名有事。若依清净色识所行名现量所行 此据贪等能现量缘彼色等境名漏所缘。余非所缘。论云但由自分别所起相起诸烦恼。非彼诸法为此分明所行境故。故如前会 由生起故成有漏者。随眠未断顺烦恼境现在前故。此据惑引 又云。从一切不善烦恼。诸异熟果。及异熟果增上所引外事生起。亦生起故说名有漏。此有漏果为依所生亦名有漏 五聚之法于有漏位三性之中。依杂集六.瑜伽五义各具几义名为有漏。如枢要下卷解十二支三断中辨。准此二文。不唯漏俱名为有漏 答此据正因。被据别义。故不相违。
言互相增益者。问第七与六为杂染依增益于六。六识如何增益第七 答有二义。一者增长。二者不损 若第六识发业感八为彼依缘。得相续住故名增益 起有漏时。设虽不能增长第七。而不损害亦名增益。非如无漏起必损彼不名增长。亦如眠睡。虽于眼根不能增长。而不损害亦名长养。此亦应尔。
释意识得名。问五.八皆依七。何故六称不共依。独得名意识非五.八耶。答若染净依及俱有依。七望五.八俱是所依。然近顺生不共依者。即唯第六。今言不共意。显近而顺生。何者以六种子必随七种。七种生现意识随生。如眼识种依眼根种。此亦如是。五.八不说依第七种。故此得名无相滥失 若尔七依八生何不名心。八依七生何不名意 答论云辨识得名心.意非例。又七.八自相续。当体得名。六识间断。从依.缘目。或准界.处俱名心意。第七名心意。第八名意心。理亦无失。然无诚文。
论。若得自在诸根互用。枢要二说。于第一师自有二解。一云五识各各能缘一切诸境皆得自相。无坏根.境过。言离合者。据因位说。不障果位。得自在故 又如第八识虽缘诸境皆得自相。不有坏过。以于果位体有多能。非体转变为余法体故。不得难云见色名为眼。亦许闻声等。能造名为大。色等亦能造。彼体转异。此是功能。若以色能见。可例色能造。见色眼功能。非是体转变。然法师意存第二解。若第二师各还自根缘于自相不名互用 要集云。旧相传有三师。一云一识通依六根。各取根所得自境。二云一识通缘六境。各依自根。境是共故。劣得通余。一云一识通依六根通缘六境。未详决云。根.识不共。境即是共。不欲坏自根.识所行。若一识通依诸根。即坏根.识。故用他境不用他根。今存未详 今谓有余。何者境是共取。本自共成 若不欲坏自根.识所行。通依诸根即坏根.识。故用他境不用他根者 今依自根取于余境。不分离合得假实境。岂不犹有坏根.境失。以余识.根取余境故。既不释通。应依枢要。
问佛五识缘五尘之境为定生不。若定所生应法处摄。五根亦尔 答有二解。准下第十。一云法处。唯有三界成无漏故。一云夫定所变。未必定在法处所收。若无色界定力所起即法处收。以无所依根.境别故。若在色界定通力生。通自处摄。如天眼.耳非在法处 或託质变五境所收。若独影起即法处摄。或在佛位法尔无漏五尘境收。新所熏者即法处摄。以其法尔不由定通。若新熏者由定通起故。
问五识三性许得容俱者。且善眼识至等流已。不善耳识所缘。缘至起率尔心。尔时意识亦同闻声。为是率尔。为等流心。若等流心当与眼识同是善性。率尔无记。未转依位前三无记。不可二性一心并起。若是无记。眼识尔时如何成善。无善意识为能引故 答且通初难。五心义说。善等流意与耳同缘。虽是善性。亦名率尔。以其声境创堕心故。不可说是等流之心。前未闻声故。不得唯率尔。亦与眼识仍同缘故。故因通二。然是善性。言前三心未转依位唯无记者。或据全未转依。不得自在别别五心。多分而说。若已分得转依之者。得自在者。五心俱者。可通三性。不尔如何论云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此言希望即寻求心。不得说言欲希望时即便出定。论云若有希望后方出定故。亦不得言定前加行立期愿云。若闻异声即便出定寻求境事故言希望。非于定中作寻求。何者希望声时。为在定内。为已出定。若在定内。希望之心即是寻求。寻求之心与欲俱故。若此希望非寻求者。是何心摄。若云希望即已出定。与论文违。论云若有希望后时方出故 西明释云。若依正本。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由此释家二释不同 今谓不尔。违论文故。所引释家非经论故不可为证。
释后难者。论言五识由意识引成善染者。据初起说。非约相续善染之时恒由意引。故下论云。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 西明云。唯率尔.染净.等流三心与五识俱。寻求.决定唯缘过去比量之心。不与五俱。问如前第四云遇非胜境。可许率尔心后五识间断。遇胜境位率尔心后五不间断。岂不中间起寻求已。方起决定.染净.等流。若有寻决。云何不与五识俱耶。解云遇胜境位虽多刹那。率尔不断。而无余心。若尔率尔唯是无记。如忿恚天既是胜境。可唯无记。不见愤恚成无记故。解云许此初起率尔无记。从此心后起于染净.等流二心。以不善故。若尔五识成善.染者必意引生。若不寻求云何起愤恚。若起寻求云何非五俱。解云三藏一解云。许五俱意通有比量。而集量说五俱现量。不说唯言。如缘教等有比量故。又解不许。若尔前难犹未能通。解云五俱率尔。虽同无记不起寻求。由前势分力。意成善.染引五成善.染 此亦不然。若由前力。何不初遇由前力故。即成善.染。解云可尔。此亦不然。许率尔心唯无记故云何善.染。若云除初念比量相违。又若前心已逢不善。可由前力。前惑无记。强力忽至起于愤恚。岂前有恚耶 今者解云。率尔.寻求亦许五俱。言缘过去约间断说。今言俱者据相续说。故无缘过去。现.比同时失 问定中无五识。遇声耳识生。睡时五识无。唤时睡内起 答有二解。一云不例。有心定有意为依耳识生。眠时意或无。无依耳不起 一云眠中纵有意。昧略耳不生。定中意明了。闻声耳识起 西明云。睡起耳识如定闻声。亦无文障问定中身识亦得起不 答有二解。一云不得。准前第三云。谓若在定等。理有众多身受生起等。故无身识 若尔前云诸定皆无五识身故。何故定中说有耳识 答前据他宗 若尔犹有比量相违 一云许起无失。若诸菩萨五识皆起。二乘不定。问在无所有处定意缘声时。与耳同熏欲界之声。为无所有处 答定心所变属能缘心。不同耳识。
论。故六转识三性容俱。本疏不说欲界之中有通果无记 要集云。俱舍第七从通果心无间生二。谓自界一即通果心。及色界一即加行善。此云欲界通果心者。唯是变化。依六十九云。又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乃至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要集意云。初言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同俱舍论。如色界果下两说。一同本疏。一云亦同俱舍 今谓不尔。初文即与后二文非别。云又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者。据似欲界名为欲界。非自性故。复即此心从于色界善心得生故。论总释云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前文复云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云生得者。谓生色等乃至云。又有欲界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不说有加行得。若许欲界有从定引变化心者。即加行得。何故不说有加行得。五十四云。欲界无覆无记有变化心云。此唯是生得。谓天龙等。又云然无修果心。然显扬论但说欲界有变化。或是业果。或是上界。似欲界故名为欲界。非许欲界有定所引变化无记。
受分二中。苦通无漏。忧根不通 西明解云。五识相应苦受。从后得智大悲力。亲所引生故通无漏。要集断云。有释为胜 今谓此释与本疏中第二解同。约何为胜。
明三断中。有解云。苦受中求不断故亦非断。离欲舍故已断说非所断。要集断云。有解为胜 今为此释求不断故。亦非断者。即本疏解随顺趣向不断法故。假名不断。如何云胜。余如此类。披者当知。不能具指。
又身心受。何故五俱名为身受。第六识俱名为心受。
答有二解。一云身者积聚义。五种色根皆积聚。依彼五根皆名身 二云身者唯属身根。余四依身相从名身。故能依受得名身受 难五识别依根。相应之受得身名。第六别依意。相应之受标意称 答五根皆积聚受。从所依得名身。对色辨于心。第六相应非意受 问色心以相对六不同。五名身受。身.眼两相望。眼不齐身立身受 答身.眼俱色并得名身。对色.心殊六名心受 又受依于身即名身受。受依于意应名意受 且质答云。六受依于意。依意名意受。五受依眼等。应名眼等受。据门明别。身.心相对名身心受。不可齐责。
三学分别。集论第二.杂集第四俱说。从求解脱者等。身中所有有为善法。名学无学。即简不为求解脱者。虽有善法不名学无学法。瑜伽六十六云。谓预流等补特伽罗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为学。瑜伽第十说预流等皆有一分十二有支。是非学非无学者。据未趣求解脱之时所造善业。非学无学。若资粮.加行为有支者。可是学法。故说一分。不尔应言所有有支皆非学法。何云一分。言资粮等非有支者。据无漏者说 又解或虽有漏。厌背有故。非有支摄。言一分者。据预流七返有及一来等有。名为一分。非学无学。余如理思。
论。五识俱起任运贪痴等。西明一释不发业言不简五识。但有随转。不为转因能发业故。此意随转不为转因。明非不善故。不发业故。第二又解云。亦通不善。由意所引理应能发。无文遮故。然意取前释 要集亦断。西明前胜 今谓不尔。若以五识但随转因非转因故非不善者。嗔通五识。亦应有覆非不善耶。又论本颂云善不善俱非。若非不善违本论说。故虽随转起恶业者亦是不善。又瑜伽八十九云。当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贪名贪不善根。嗔.痴亦尔。三不善根既通五识。明知随转。起不善法亦名不善。又此论第六云。贪.嗔.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明知此三分别起者通五识有。若唯意俱。但四受俱。无苦受并。纯受苦处意方有苦。以三恶道无分别故。既论许五有分别惑。下三性门云。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五识既非转因发业。如何得云唯不善摄。发恶行故。故知五俱任运贪.痴不作随转发业之者。即是有覆。若随转发即不善收。又第二云。异熟习气谓六识中有漏善等。又等流习气言七识中即皆许有。既云六识中。明六转识俱有异熟.习气。虽不能作引业习气。而作满业。不应随转能为满业唯有覆性。故不发业言。亦简五识中。本说为胜。然云六十七.八说。不发业痴等是无记者。或传写误。应云五十七.八。以彼文说俱生身见唯是无记。义准边见及痴.慢.爱修道一分与身见俱亦是无记。不能发业。
言初二近分名喜悦心者。准瑜伽五十七有十一根。此论下文初二近分定无乐根。故但十一。如疏所说。然疏义准既引经文离生喜乐。以经说喜即证有喜。经既说乐何不有乐。准此道理合有乐根。但未明满说十一根。非于此中许有二解。下文定判无乐根故。
问苦.乐贯身.心。二受即分两。舍受身心遍。何故不分多 答苦.乐通尤.微。是以各分两。舍受唯一类。所以不分多 又解舍受相无别。身.心并名舍。逼.悦相有殊。苦.乐各分二 问何故不言忧.喜.舍三以摄苦.乐 答忧.喜有异熟。体非是异熟。苦.乐有异熟。又体是异熟。又苦.乐通三性。忧非染.无记。又忧离欲舍。余非离欲舍。苦.乐体宽。举摄忧.喜 问初二根本悦未极。悦于身.心分喜.乐。极苦中有迫未极。迫于身.心分忧.苦 答二禅无五识。意喜悦根分喜.乐。中有六识俱。不于意忧分忧.苦 若尔初禅既有三识。应不于意分喜.乐 答亦不遍。二根无识 又解定喜适悦胜。遍于身.心分喜.乐。中有未极迫非胜。不于忧受分忧苦。又具五识各迫于根。不假意忧分苦 问初二意唯喜。从喜分于乐。杂受意唯忧。从忧离出苦 答喜.乐相顺得同种。故可从喜分于乐。忧.苦相违种不同。不得于忧分出苦。又二解同前 问意俱之喜分之为二种或同。别生现是一。不得二受各别而生。无一心中有二受故。既于一受分为喜.乐。应当是假 答适悦身心义有别故。不以悦心边即名为乐。适身边即名为喜。故是实有。犹如二智 问二执约义分说。为世俗有。二受据义说。何得体成实 答执依别境惠。说为世俗有。喜乐不依他。同智为实有 问同从种生。何故悦根名乐非喜 答意有分别故。根无分别故 枢要两释忧根。一云不通无记。一云虽无文说。理通无记。悔必忧俱。彼既无记。忧何妨尔。瑜伽论说非无记者。随转理门 然要集云。枢要云。悔必忧俱。今有两释。应云许必忧俱。何以故。即瑜伽云。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若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说一切言无简别故。即许俱生身边见等亦与忧俱。彼既无记。忧亦定尔。以悔许字少相近故。写者有误。又解应云悔必忧俱。准第七论。二师俱云。悔忧受俱。不说身见等与忧受俱。瑜伽自简云。皆于三受现行可得。不说五受。后即释前。故但三受。然要集云。下论二师。俱不许悔得与忧俱。断此说非 此亦不尔。下第七卷二师俱许悔与忧并。初师云有义恶作忧.舍相应不说苦受。后师加苦故。第二师云有义此四亦苦受俱。何得说云二俱不说悔与忧俱。然准下释。悔通净无记。不通染无记。身.边见等既染无记。故不得并。但可苦俱。故知证忧是无记者取前许俱。不尔相违。然瑜伽论。云若任运生皆于三受现行可得。亦摄忧.喜。是总说故。于分别惑有俱.不俱。方别说之。故彼论云。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我今当说。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或于一时忧.苦相应。若于此中。唯说三受。何故不任运。即通说忧.喜。故以此义准通无记。然不定判此解为正 问何故忧受非染无记 答有云以非报故不通无记 若尔威仪.工巧亦非是报何通无记 今解明.昧二相别。故不通无记 问若尔喜亦明利。何得无记 答上地有喜以定力故。或虽明显然皆无记。故得染俱。欲无定伏。或明利者即非无记。下云恃苦劣蕴忧相应者。是分别惑。必不善故。于无记事而起忧者。是净无记。若不活畏等。虽缘资具无记事生。由分别我起故不善 问地狱恶业招。定成眼等令受苦。何不定成二形令受苦 答形根受欲具。无暇受欲可无形。五根五识依。无根无识要成就。
论。余杂受处无异熟乐。西明三释云。三义。第三有。杂受处等流.异熟二乐俱有。如二十唯识云。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乐业。生彼定受器所生乐。又摄论云。诸恶趣中一向苦处。既说中言容有乐受。瑜伽等说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今谓不尔。违二论文。大论说为定不成就。此论又言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只许杂受有等流乐。非是异熟。言恶趣中。简欲人等。若依前会是随转理。简余杂受。非是中言许异熟乐 若尔二十唯识复如何通 答彼云业感器所生乐。不云业感所生受乐。若许有业感异熟乐者。应云彼必定有业感之乐。何须云器。如缘外境通三性心非唯异熟。此亦应尔器虽业感。何废得生等流之乐。
言未至定有十一根者。谓信等五.三无漏根.喜.舍.意根。以不生彼无色根.命。云何有意。意即第七。随生系故 答略为二解。一约三乘通意根说。即次第灭。二据大乘有第七识起无漏说。
问有漏五识第四定无。无漏言有。有漏喜.乐第四定无。无漏喜乐第四定有 答有二解。一云以义齐之亦许得有。如彼五识。若不许五通四禅者。复无此难。又如大乘见道。必第四定。初地既言极喜故有喜受。乐准此诚。二云不齐解。佛成事智不与喜俱。相麁动故第四定无。起依色根。第四定中有五色根故有五识。然要集不许无漏五识通四禅者不尔。无文遮故 问何故明遍行中。但举触等不言作意 答有二解。一云以顺前故。前但言受.想.思等所依为业。不言作意。二云顺经部师立余心所。以作意等思之分位。举思摄末故不尽陈。
言所缘事不同者。略有二解。一云非体及相。缘无法时彼无体故。无分别智无相状故。但缘于境差别义故。此解不当。岂缘境时不得自相 二云体事 若尔无法何有体事 答缘无心不起。无法不称事。缘无心既生。有无皆体事。俱得名法。各持自性。何非是事。
论思令心取正因等相。西明云。此令心取正因等相。岂不心王亦取别相。解云不尔。思有二用。谓能取自正因等相。亦令心王取正因等。心唯取自。不能令他取正因等。故不得言心取别相。又解设许取别。义亦无失。而言心王唯取总者。约正用说。故不相违。取前说胜 今谓前说亦少难解。且正因等相。为是总相。为别相耶。若是别相心不应取。违诸论故。若是总相违前说故。前解心所皆云了。此论自释言。此表心所亦缘总相。此言单以目总。正因等相明即是别。不尔应无所了别相。
论求不合离时可忻自体非所厌者。非是唯忻自身。但彼所厌无处之位名为自体。
问小乘云根及作意能胜发起由彼胜解。难云应无穷失。彼或难。汝宗作意应亦待余亦有无穷失 答以彼救言根及作意为胜发起。复由胜解。既有两重。故应更有。故无穷失。大乘作意。能惊所余更无能惊。故不可难应有无穷。若强为难。返例作意令心趣异境。作意亦应更待余方能趣异境。
释能忆因。广如前辨。
要集云。正法念经第十七具列十大地。及涅槃经第二十七云。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 会云正法念正量部义。涅槃随彼转。非真实理。故非所依。
论遮等引故者。定有七名。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三摩云等。呬多云引。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四云驮那演那。此云静虑。五云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质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罗云境。多云性。六奢摩他。此云心也。七云现法乐住。等引通有无心。唯定非散 瑜伽十一云。非于欲界心一境性。
等持。有心通定及散。然经论中就胜。且说空无相愿名三摩地 等至。通目有无心定。然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静虑。通摄有无心定.漏及无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非余处有。诸处据胜多说色地有心清净功德名为静虑。
心一境性。即等持也。以心一境性释等持故 奢摩他者。唯有心净定。不通散位。
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然等引宽通摄一切有无心位诸功德。故瑜伽论中偏立地名。等至不尔。
◎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本终)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末)
◎论第六
论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信。杂集论中略标同此。境.业少异彼云。显扬说境相似。俱云于有体.有德.有能。且就有体不说唯言。不尔信缘过.未等法岂有体耶。因果.自性正同此论。彼云忍可.清净.希望为体。显扬略果。五蕴同此。但因果具说。彼云极正符顺心净为性。符顺之言通忍.欲二。故此论云。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 问此因果为前后俱 答或俱时。或因前果后。亦无定说。境亦同此。彼云谓于业果诸谛.宝中。业果即谛。总是此论实事.理也。业中杂集但云乐欲所依为业。不说治业。显扬五业初一治业。余四即此乐善为业。广中五蕴.显扬并无。杂集广体。此论具广。随作者意皆不相违。
疏言非惭惭故信是无惭非信信故惭是不信者。显体各异。非以信令心净。惭是不信。非以惭令心善。信是无惭。诸余广略性.业同别准此释知 然西明解惭中。言自.法.力。同杂心说。一自境上。谓上品人惭于自身不作诸恶。二法增上。是中品人为护圣教不造诸恶。三世间增上。谓下品人护世名利不造诸恶者 今谓不尔。显扬.五蕴及此论中。但云依自.法二。无世间言。若云下品属愧不在于惭。此亦不尔。岂上.中品起惭之人不有愧耶。故不得同杂心所说。
十一善法所有别相论各自说。如信以净为相。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惭以崇重。愧以轻拒等 然要集云。实.德.能三是信别相。或可。是境。以决定相是信别相 今谓不尔。实.德.能三定是信境。不劳说或。论云于实.得.能心净为体。若实.德.能是信别相。岂于别相自生信耶。若以决定为信别相。胜解何殊。若云此说所取境相非。说能取自相者。如何说云或可。此三是信境体。非信别相 又云可惭可愧为二所缘。准下应云。信应可信。受应可受。惭即可崇。愧以可拒。此为别相。余皆准知者 此亦难知。实.德.能三即信所缘。顺.违.俱非是受所领。惭.愧等法下文既言随缘何境。岂于苦.集可崇。灭.道可拒耶。若云论说皆有崇重及轻拒义。如何前云可惭.可愧是二所缘。岂即不缘灭等体耶。今解之者。自性各殊境或通局。如惭.愧二及无贪嗔。皆云随缘何境。余或有别。即所乐决定等。然心所中。诸论上下有说所缘境别相者。即可定知。有不说者既未见文。不可臆定。
问以羞.耻二为惭.愧体。一体义分则成假。二执本后俱同惠。一体用分应不实。初二静虑意名喜.乐为问亦尔 答同依一惠不别立。约义用别故是实。惭.愧同体既别立。如忘念等故应假。
问若许惭.愧定俱起者。何故五十三云若有惭正现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惭。是故惭法最为强胜耶 答彼据别义。受戒者随护他心。望他起愧。望自起惭。以于自处羞惭之时。必亦顾他而生于愧。以顾自增必羞他故。若于他处。羞愧之时未必生惭。以顾自劣故 或随增说。诸违准此。
问信云令他净。舍亦令他静。此惭等能令他崇。令他拒等不 答论既无文。设复不能亦有何过。以诸心所功用别故。且如作意能警于他。非令所警亦能警故。设复令他亦崇拒等亦有何过。以心.心所用有通局。法性尔故。然非必皆例。
问根本六或及二十随。但翻十一为善十一。余之十五何故不翻 答西明释云。所以不翻者。一为不定属一善故。二为或属纯净善。或入杂类善 今谓不尔。且忿.恨等定属无嗔。入纯净善非在杂类。但应如论。一相用有别。二遍六识。三障胜因。以彼忿等无别相用。不遍六识非障胜因故。不别翻立为善教。如不放逸对治放逸。由不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防恶修善以此胜故。差别立之。余不立者应准此知。
论非见所断者。疏言彼不言善法断缘缚者名为见断 虽无相定所招异熟入圣名断。定非见断。不尔修道烦恼发业。亦招恶趣别报苦果。果虽见断。修道烦恼岂见断耶。既能缚在但约见断。不生名断。非约断缚。不障见故。以此证知善非见断。
问此引五十七二十二根三断之文。若非缘缚名为见断。七色命根何名见断。断有几种 答断有四种。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缘缚断。四不生断 言自性断者。谓本随惑。性是染故。及不善业。业虽是思如似五见非相应断。相应断 相应断者。有漏八识.五遍行全别境不定二各少分。自性非染由与惑俱。断相应时心等解脱。故五十四云。又复诸识自性非染。涅槃经亦云。断相应贪等名心解脱。又五十九云。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然所缘断或不生断摄。以无境故。或即不生。又由相应烦恼断故。不为境缚名所缘断。故彼云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缘缚断者。一切有漏不染污法 不生断者。恶趣异熟无想定等。第八卷中更当分别 问此前说断依何断说 答依不生及缘缚断。十四一分见所断。据不生说。或通相应断。与见或俱故说见断。然不尽理。有非断故。一分修断据缘缚说。十二一分修所断。一切约缘缚断。八十七文又说四断少同于此。故说一分修断。以信等五.未知当知通漏无漏。无漏之者即非所断。忧.苦二受性非无漏。以引无漏及无漏引说为非断。实非无漏 问若尔意.喜.乐.舍亦通无漏。何唯说断 无想定等准第八说亦通见断。此何不说 答此后问疏中解讫。释前难者。意.喜.乐.舍无漏之者实通非断。以意及舍八识通说。非皆无漏。且据全说 问在二乘身无漏非全。若在佛身七色根除女。五受除忧.苦。三无漏除二。皆通无漏。何故非全不说非断 答据三乘通。若约大乘得通非断 问诸有漏法非性染者。在二乘身无能缘惑说为修断。然法犹在。若佛身中总灭。不有是何断摄 答不生断摄 问何以得知 答集论中说无学后蕴无种已生。准此因无果不生故 问如八难身等所起信等。入见道已彼身不受。信等起不。若不起者是何断收。若许起者无所依身。如何得起 答二解。一云不起。不生断摄。所依无故。一云得起。依现身故。然应分别。生得者不生无杂乱故。方便者起许杂乱故。界系定故。身不定故 或容生得。界虽无杂趣许杂故。如人中造生天业等。通生得故。前第三云不杂乱者据界地说。
问何故列烦恼中。瑜伽第八.五十八皆五见在前。次列贪.瞋.慢.无明.疑 答利钝前后。此论.显扬及杂集等。以正翻善先明贪等 问何故此论疑后明慢。余慢后痴 答此约三不善根。余约别通迷谛行故 问何故此论疑在见前。五蕴等疑独在见后 答俱生分别利钝前后。五蕴等据俱生分别。疑在见后。此论等据利钝殊故。疑在见前。
论。于有有具。本云。大乘许贪缘于灭.道。五十八等不说之者。下文自会随麁相说。此许得缘。云贪与见.慢容俱起故。此意见.慢既执佛性。以之为我。皆容贪俱 要集断云。邪见拨无不与贪俱。若拨好事邪见.嗔俱。此意拨灭.道者是好事故。非道计道.不死憍乱皆缘余法。非灭.道谛。若定.法爱非邪见俱。身见俱贪唯缘苦谛。何见俱贪得缘灭.道。故非有具 此释不尔。准上应知。又全界烦恼皆能结生。既许烦恼有亲缘者何非有具。
慢类有九。疏云过慢慢卑慢如次起初三者。谓于等计己胜起我胜慢类。于胜计己等。虽亦是过慢。令言我胜故除于彼。
于等计等起我等类。不言于劣计胜。言我等故。依其卑慢起我劣慢类 卑慢慢过慢如次起中三者。此依卑慢起有胜我慢类。于等计等起有等我类。于等计胜起有劣我类 慢过慢卑慢如次起后三者。于等计等起无胜类。于等计胜起无等类。依卑慢起无劣慢类。如俱舍第十九.婆沙一百九十九说 问且我胜慢类。何故但依于等计胜。不言于胜计等 答今既言我胜。明非于胜计己等者。余准此知 问何故不于慢过慢起 答据多分说。不多于胜计己为胜。此依发智论说。依品类足论亦于彼起。故婆沙一百九十九云。此依本论所释如是。依品类足论。我胜慢类中摄三种。若劣谓己胜即是慢。于等谓己胜即过慢。于胜谓己胜是慢过慢。余八慢类如理应说 准此发智依多分说。品类足论据尽理言。然此九类三于过慢起。谓我胜.有劣.无等三于慢生。谓我等.有等.无胜俱于中品处生。余三依下品处起。以于他胜计己劣故。问慢类与慢有何差别 答有二义。一要依我见后生及俱二多不全。依品类足即复有过。如似过慢于胜谓已等等计己胜。我胜但于等计己胜故不全分。依品类足我胜依三生。谓于劣.等.胜皆计己胜。故即是过 问.我.劣类三依卑慢起。既全非分与七何殊 答有初一义 问何故我见俱后起者为慢类。岂不许七慢依我见俱后生 答不障七慢.我见俱后生。但行相别直。计我后起者为慢。计我胜等后起慢者。即是慢类。或不依我慢亦得生。类必依我。又由分及过。是彼七类。亦应说云我见后起为慢。我所后起为类。计我有劣胜。劣胜属我等。虽非即我所。行相似彼 西明云。九类三依三品生。三依上品生。三依中上生。我胜类中摄三种慢。谓于劣计胜。于等谓己胜。于胜谓己胜。如次慢.过慢.慢过慢。余八慢类应如理思。我等慢类依中上生摄二慢。我劣但依上品生摄一慢。有胜慢类同此我劣。无劣亦同。有等类同我等。有劣.无胜.无等类此三亦同我胜 今谓似误。标云三依三品生。复云有劣.无胜.无等亦同我胜。即四依三品生。何得言三。准应无胜同彼我等中上品生 又复我劣等三慢类依下品生。何得依上。计己劣故。故俱舍十九云。于多分胜谓己小劣。卑慢可成。有高处故。无劣我慢高处是何(此问)。谓于如是自所爱乐胜有情聚。及顾己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此答)。既云虽知极劣而自尊重。明非上品。
论。犹预为性者。本云即缘理事俱是疑也 西明云。依谛门释名他世等。而无事疑说为染污。如疑杌为人皆事中疑。不隐没无记异熟生摄 要集断云。有释为胜。此论下云。三见及疑。独头无明亲迷谛故。五十八同。若有事疑。同见取等缘他见等。而论不说 今谓不尔。五十八云。谓于他世作用因果等。又前等四云。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有何欲.胜解相。依疑他世等。是事非理。云迷理事。本疏不说疑杌为人亦烦恼疑。若以谛摄何法非谛。嗔余爱等迷别事生。亦应是理。瞋.爱所缘亦谛摄故。
疑惠为体。西明释云。三因成之 要集云。准后师破有释顺文 今谓不尔。训释证中云。末底.般若义无异故者。转释末底。不尔有疑毗助末底何得是惠。故转解云。末底.般若义无别故。若将般若为第三因有何所以。
萨迦耶见诸释云云 要集云。大乘移转。意同世亲。非谓有无不定或异二宗名为移转。理已定故名不顺故 今谓不尔。不得本意。疏云。今大乘意心上所现似我之相体非实有。是假法故。又体非全无。依他起性成所缘缘故。说非实有亦非虚伪。唯是依他移转之法我之所依(此同摄论等)。又云。又依所执可言虚伪。依所变相可言为有。非如余宗定实定伪。故名为移转 此意不云异二宗故名为移转。但云是众缘生移转之法。不同有部实。非如经部假和合相。不以有无二宗不定名为移转。
论。此见差别二十句等。西明云。分别行缘蕴。亦分别所起处者云。三藏二解。一云我所为所起处。计色为我等。皆依我所而得计我故。一云以我为所起处。以依我体有诸我所故。疏自断云。今取初解。此明我我所见行相。不欲辨我我所 今谓难知。但我所见依我见生。我见不依我所见起。又执色等为我之时不计为所。何得说云皆依我所。而得计我故。
问此二十句为一人起。为多人起 答据一切说。若计色我则非余故。余但我所 问何因一一计为三所 答杂集第一云。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相应所者。谓我有色。乃至有识。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此由我俱说为相应。随转所者。若彼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此由属于我随我转故。不离所者。谓我在中遍体随行。此由我在中不离彼故。余皆准知。
六十二见。瑜伽第六.显扬论第九破常论中。明四遍常四分初二。有想无想但非中我有色想等有苦受等有边二解。瑜伽第七.显扬第十明五现涅槃.边无边憍乱.二无因七断。瑜伽第五有愤恚忘念不说分常。五十八中有遍常等名而无别解。然有诸惑迷谛亲疎。八十七具有名。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初明五现涅槃。次四遍分常二无因有边等无死四。第二百有想等十六。无想俱非。各八并七断灭。婆娑 问六十二见由何因起 答如本章说。有二因起。一佛说所因。二见起所因。又瑜伽八十七云。诸恶见趣由六因缘而得建立。一由因缘故。二由依教故。三依静虑故。四依世故。五依诸见故。六由生处故。因缘即是萨迦耶见。教即外道师弟相授静虑即是宿住.天眼。世即依过.及现.未来计前后际。见即我见。生即生处。一亲依萨迦耶见起边见。以执我为断常者是边见故。疎依起邪见。以其邪见不要执我方起邪见。然初因力依教缘力是通因。依静虑下是别起因。依静虑起四遍常见。四分常见。四有边等二无因见。四不死论。论皆说依静虑起故。依世因者。更非别起。约前后际分。依见生二十四。谓我有色等四有边等四生有想无想俱非。依生起八。谓我有一相等四。我有乐等四。文中不说七断五现。义准七断依世及见。五现初一依邪见起。余之四现依静虑生。得现法乐后方起此见故。然无因中但说依定。不说依于寻思起者。义准亦依世及邪见 问此诸见起。为皆具六因缘方起。为有不具 答通明见起不过六因。非一一见皆具此六。如依寻思不死憍乱。未必依定后方起故 问六十二见摄见尽不。答不尽。如十四不可记。亦有断常及俱生等。皆不摄故 问若尔何故但六十二 答随增说故。如不相应及随或等。实非摄尽 问准婆沙一百九十九。四有边等计我世间俱是有边。何非边见 答不计断常故非边见 问何非我见 答依彼宗计。有边常见。无边断见。若俱句者一分断常。非有无边者唯萨迦邪见。依大乘说。依我见后计有边等故。有边等见不是我见 或可。大乘与彼有别。瑜伽.显扬皆不说我但执世界故邪见收。婆沙三说第一说中。初二天眼通。第三兼神境。第四遮前。第二说中据彼自世界傍布上下。更无别三千界。但依天眼。彼云见竪有边。见傍无边。第三说中。但据我体有边无边。由有执我卷舒不定。故知宗别。不须和会。
问四遍常见何地界系。何地界起 答有二解。一云色界。通四静虑。瑜伽第六说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或依天眼计现在世。准此虽不在定。得定后起故在上地。一云虽定后起。是分别见世道不伏。起下无失。然非未得定。然起之者通欲.色界 又解唯欲。论云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沙门婆罗门唯在欲人。又瑜伽第七明四有边中明。沙门婆罗门依止静虑起如是见。乃至云当知此中以说因缘及能计者故。不得通上 然前说胜。言彼起者据多分说。
四分常中初二系地及能起者。如遍常说。忿恚.妄念所起之见。可通上下。能起唯欲。以生人中起宿住后起此见故。又遍分常一唯起一。依上中下宿住别故。因天眼后故。
有想十六中。有想及受或一人起。何以得知。准论破云。所执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为有变易。为无变易。乃至云。若言无者。有一想已后种种想小无量想。不应道理。又纯有乐已后纯有苦等。不应道理 准此所破。若一唯起一。破成相符。不许更有余想.受故。边见之中有边四句。一唯起一。何以得知。论云为对治此故。即由异句异文而起执者。彼许我非色非非色。第二释中亦云。对治此故但由文异不由义异。而起执者彼计非有边非无边 系地及起随所计法有无处说。或能起者唯在于欲。
问邪见之中有边等四系何界能起何 答如四遍常说。
不死憍乱通色.欲系。通二地起。梵于释子行谄乱故。或系能起皆唯欲界。梵于释子但是行谄不是邪见。
二无因论通计色.欲二界能起。何以故。依止静虑及依寻思皆得起故。然依寻思起唯在于欲界。
问七断灭何界系何地起 答随计七断即彼地系起。下不见上故 问若尔何故破诸外道。复云由教理起如是见耶 答据能计者破诸外道。若所起之见及能起见即随彼地 又解见及起者唯在欲界。由诸外道依教及理起如是见。据此破故。此答章中第一问也 又解六十二见俱欲界起。系随所应大小诸论皆说在此 若尔边见上二界中皆不起耶 答汎计断常上二界起。非六十二。
问何故遍常忆二十.四十.八十劫不增减耶 答依世静虑三品差别法尔力故 何无计生。
答坏即摄灭。成即摄生。然外道计但是隐显 何无捷智 答宗说别故 问一分常中何无计色二定已上没生此耶 答上无寻词故。无王臣故。无谄诳故。由诳故言我是常能生汝等。由谄故计王为文常能生故 问欲界何故不计地居及于仙趣一分常耶 答地居二天境非胜故。仙无别趣境亦非胜 准何得知。愤恚妄念在空居天 答本疏已引文。又出曜论念品中说。昔佛在时有空界天。名欢乐过。犹极欢乐从彼没故来生此间。从喜噬天。文亦同此。既言空界天。明非地居 问何故遍分兼常见立以常见名。有想等论亦是常见。不标常见名。立有想等称 答遍分常中生处无别。又彼在初故标常名。有想等见生处有殊。复在后故立有想等名。又若名常相滥不便。
问何不计余地恶道为断灭耶 答在恶趣中无分别见。现生人趣不可计彼死后断灭。除恶趣外余皆有计。
问何以无因唯在无想 答在无想天久无心故。余天有心知前生因。虽生下已亦不能忆前生彼因。由势分力不计无因。无色殁来无宿住通。不知从彼殁。不于无色后计为无因。汎无因计亦通余答。如寻思起者。
问何故无色根本近分及静虑近分。不计为现涅槃耶 等近分欣求未安住故。第四静虑离诸过患身心俱安。执为涅槃。无色心安。无身安故。不执为现涅槃。无色根本计后生彼亦为涅槃。不执为现。
问何故人六欲天为一涅槃。断灭开耶 答同住欲尘乐故为一涅槃。麁细趣别七断别开。
问何故色合为一。无色为四断灭 答色相易知故合为一。无色难了故开为四 问此等诸见几于即蕴我见后起。几于离蕴我后起 答准论云。命者即身。计我有边。命者异身。计我无边等。准此有想八论。八无想俱非。言有色有边是即蕴。言无色无边是离蕴。俱句是即离。有想余八皆是即蕴 又解无色亦即蕴我。但执非色即受.想等故亦即蕴。有边等四是离蕴。以大论第六云执我随身其量不定。俱通即.离。言少色等者。且据即蕴说。理实通二。准有我有色即执色为我。既言我一想等。应即执彼为我。四遍常中举伊师迦。即僧佉类。应离蕴我。七断灭者应即蕴我。胜.数离蕴皆计常故。分常不定 问何故不说见.戒及我所见并余邪见。为六十二中见数耶 答我不多争。计常断等有多争故。过增多起。邪见之中。亦据过增多起者说。见.戒二取。依于彼执非根本故 问何故但立前后二际。不立现在为中际见耶 答如现涅槃是计现在。未来前故。过去后故。故不别立。以前释难。或有论文。或无文者。粗说如此。后更寻文。
论。如是总别十烦恼中。本说若总若别但有十种。如贪.嗔等。各有总别差别行相。若是迷谛及自行相。不过总别。又要集断未详为胜。然犹未尽。慢及三见名总。余六名别。此亦不尔。此十烦恼俱通总别故但总云。
论云学现观者等。本释如疏 西明云。八十八云。然于修习谛现观时。由意乐故。恐于涅槃我当无有等。准此未入见道者 要集断云。有释为胜 今意疑云。准八十八是未入见。彼文说云。由此随眠萨迦耶见增上力故。于诸行中起邪分别谓我当断。便于涅槃发生断见。由此因缘于般涅槃其心退还不乐趣入。既与此论引文不同。疑此论引。更是别文。疏忌不引 然疏中指八十八者。疑是所等。又但证是断见。即得。不证俱生。文云起邪分别谓我当断。不分明说是俱生故。或此文通非定凡圣。不尔何故文不相似。然准论引。本疏释正。何以故。意证俱生通于断见。引见道后起可证诚。若见道前何得知是俱生断见。
论。谓禽兽等可造业不。如枢要说 要集云。纯苦趣中。及禽兽等愚钝之类。不起分别。论有诚文。于杂受处如龙鬼等点利之者亦得听法。种种计尽应有分别。如经中说。鬼拍舍利头。陷身入地狱。证知鬼中造往恶趣业。人愚钝者行杀生等。必能造往恶趣业。义同禽兽 今谓不尔。三恶趣中造感别报善恶业者。此即可尔。总报不造。无分别故。禽兽苦微不简愚点皆不能起。若以鬼打舍利子头。即证造总感恶趣业。经中亦说龙鬼闻经见谛得果。岂许实耶。许即违论。不许违经。故知经中据化相说入见谛等。感善恶趣据助感说。
论。与身邪见一分亦尔。西明释云。执极苦蕴为我。即无慢俱。非极苦蕴亦得慢俱。故下文云。特苦劣蕴忧相应故 今谓本解为正。许慢与彼执苦蕴身见得并。此言一分据多分说。故下初师亦许缘苦俱蕴起慢忧俱。第二师亦云亦苦俱起。西明若云执极苦蕴为我无慢。慢何苦俱。不可与余俱。不许身见并。无别因故 问据多分说。实理何俱 答据分别慢不与执苦蕴一分我见俱。下约俱生故得俱起 又慢有七。卑慢得俱。故瑜伽五十九云。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分别者略有二慢。一高举慢。二卑下慢。高举有三。一称量。二解了。三利养。此高举慢喜根相应。若卑下慢忧根相应。
问论云贪瞋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者意地分别纯苦趣无。杂受人中五虽有苦。复无分别。如何得言一切容与五受相应 答准五十九许五识有分别烦恼。虽非自力由意引生。何以得知。彼云不任运生一切烦恼诸根相应。我今当说。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我于一时忧.苦相应。恚中亦云。恚于一时忧.苦相应。或于一时喜.乐相应。问如何等。答谓如有一自然为苦逼切身心。遂于内苦作意思惟发恚恨心等。喜乐相应意亦同此 准此文意。于极苦处意虽有苦。而无分别。分别起慢不说苦俱。人中.杂处五既有苦故得与俱 论复说云。遂于内苦作意思惟发恚恨心。由是故恚忧.苦相应 故由意引五起分别。由此二论俱作定说。不尔相违。
论云见非惠俱不异惠故者。问五见不异惠。不得与惠俱者。何故前第四卷说第七惠俱。我见恒行不异惠故 答有二解。一云一俱有名俱。二相应名俱。前据俱有。此约相应。他性相应非自性故。如覆.诳等是贪痴分。贪分虽贪俱。说与痴相应。若不尔者。岂于贪分立覆等时不有痴耶 又解不然。诸说俱者解相应门。前据义说。所以云见虽即惠。如心所中义别故开。今据别体见非惠俱。不障义分说与惠并。若尔如何他性相应。若许义别名他相应。贪分覆.诳应贪相应。论既不许。前说为胜。于相应门义说俱起。此亦何失。
论。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无记摄不发恶业。问若尔何故全界烦恼皆能发润 答有二解。一云约总说。二云此据亲发。无记不能。若通助正。全界能发。此说为正。
论。若得彼地根本定已。问依近分定伏下九品。未入根本未起彼惑。命终之者何惑润生 答二解。一解如疏。一云亦许上地种润 若尔何故不用下润 答已折伏现种子无能 若尔何故五十九云。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诸异生。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谛迹 答此据多分。如说见谛.随眠.润生。不妨初二果亦起现缠。虽说异生现.种共润。何妨唯种 问何以得知初二果起现缠润生 答瑜伽第一云。又诸异生将命终时。我爱现行由此力故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一来尔时我爱亦复现行。虽言制伏不言非润。杂集第五云。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今以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下虽说对治摄伏。不言非润。离欲圣者文自说言。对治力强爱不现行。由随眠力令生相续 又解圣唯种润。凡唯种现 若尔二论文如何通 答皆言制伏不言能润。设润是助。五十九文据正润说。亦不相违 如实义者。凡夫二果俱种.现润。文如前说 若尔无心.睡.闷被杀。既无现爱。用何正润 答临终有心必定起爱。非一刹那即能杀故 问于润生位中有.生殊。又起爱缘自身.境别。为于二位俱起二爱。为不尔耶 答润中有起自体爱。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故瑜伽第一云。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体。由此建立生报自体。乃至云。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问中有末心名为死不 西明云。不名为死。言中有殁者约六识说。第八相续 今谓不尔。对法.瑜伽俱云。中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乃至极经七返更不得过。若准此文许中有死。若云只是六识不行。云何七日方一不行。六日等时何缘不灭。若云亦许即是逢缘碍六不起。何定七日及极七七。又复中有改生别趣。岂第八不舍即往彼耶。若尔应成趣生乱过。又何得云或有中夭。是故应许中有有死。杂集.瑜伽文皆具显 若尔何非名为死有。下第八说总名生支 答趣生方便虽有生死。非别死支 若尔何故名为生死 答依四有说非。十二支据不改趣 若中有殁别趣生者。即名死支。何要须立此四有耶 答差别义故准名可知。
问既依六行能伏下惑方得上定。六行伏惑其义云何 答略四义明。一辨六行相。二约七作意明。三约四道。四约四对治。言六行者。观下为麁.苦.障。观上为静.妙.离。能观唯惠。麁.静六相即所观境。行谓行解行相。通能所观。如十六行。然能观胜独得行名。观于下地作麁相时。寻思六事故。瑜伽三十三云。云何觉了欲界麁相。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义谓烦恼.疫疠.灾害等。事谓于境起内外贪。相谓于境是顺生受想心见倒本随或等所依之处。品谓诸欲所生过患众多品类。时谓三世常生过患。理谓寻思依于三量观彼诸欲生过失理。所修静相翻上应知。且就欲界名观诸欲。然断惑时观下三相随一现前。上三亦尔。非各具三。亦不随观下上唯一。要上下各一。以厌下欣上故。故杂集第九云。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麁相。初静虑中此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胜解作意中亦云。如是寻思麁.静相性。是名胜解作意。余五准应各观二相。由有余能。诸论之中皆略不说。不尔余或是何行断。非出世道故。然无间.解脱各一行相。各一刹那。以时促故。然无间道观麁。解脱道观静。余皆准知。未见大乘经论文说。准俱舍论第二十四云。诸无间道缘自次下地诸有漏法。作苦.麁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诸解脱道缘次上地诸有法。作静.妙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又麁.苦.障三种境相为静.妙.离。如次翻之。又麁.静相二各是总。余之二二各各是别。故杂集第九云。如是麁相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渐少寿命短促故。即所观障。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麁相相违故。瑜伽三十三文大同此 二约七作意明者。欲九品惑断初三品。各用了相.胜解二种作意而为加行。创难断故。或初三品同一加行.胜进故。唯识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无间.解脱必各别起。加行.胜进或总或别。中下亦尔。而为加行。远离作意为无间道。摄乐作意为解脱道及胜进故。三十三云。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小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 准此触证少分即解脱道。欣乐作意即胜进道。而深厌患即加行道。中三品惑还用摄乐。而为四道中品易除。非余作意而为加行。下三品惑观察作意为加行道。将欲出界细难断故。一为加行复不同初。创极难断故。加行究竟作意为无间道。加行究竟果作意为解脱道。故瑜伽三十三云。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心生希愿。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既言能正领受。即是证义。故是解脱 又解别起解脱。非第七作意。瑜伽十一云。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加行究竟果作意。三十三说是根本定俱行作意。十一复云。由证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故知别起。二说俱得。次下更解 问既有九品。何但说三 答从总品类说故但分三品 问准断九品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何故但三名为断耶 答有二解。一云此三作意各各断三。行相品类皆相似故。论不别说。一云惑虽九品但三品断。以其世道有三品故。诸论皆唯说三品断。非九品故 问依前说中断下品惑。复分三品断第三品可名究竟。断初中二何名究竟 答非望自类三品而说。望总三品合断。下三总是下品故名究竟。不尔何故瑜伽.杂集俱但说究竟断下品惑耶。依第二解即无此妨 问断下品中前二品惑。用何作意为解脱道 答一云用摄乐作意为二品解脱。六十二说通四道故。瑜伽三十三.杂集第九。俱说第七作意是根本定俱作意故。又断此下品无间道时。未入根本故。一云即第七作意。言根本定俱作意者。据断下下解脱道说。一云即加行究竟作意。为三无间二解脱道。以名体同论不别说。此应好。如摄乐作意断中三品可为四道 问若以摄乐为断中品之四道者。论何不说 答以影显故。上下二品俱说加行及解脱道。故于中品略而不说。又断中品同一作意。虽有四道更不别说 问何以得知摄乐通四 答六十二云。摄乐作意四种道摄 问且断欲界第九品惑起解脱道。即是根本为近分耶 答有二解 一云即入。三十三及杂集第九俱云。是名加行究竟作意。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初静虑定俱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七作意是彼解脱故。即入根本 一云或有不入。故瑜伽第十一云。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既言由证果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解脱道非即根本。准此二文约利钝别。二解俱正。各不相违 问若摄乐作意断中品惑。何故三十三云。为除惛沉等 答约修加行观净.妙相策持其心。非无间道 问若观察作意为断下品加行道者。何故但云离增上慢 答为断少得谓为多得增上慢故。进修加行断所未断惑。有说言断三三品后品无间。即前无间之解脱道。此义虽得然违成唯识。彼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无间.解脱必各别起 或可。不违。彼约实断。此据伏说 约四道者。此之六行加行.胜进各得具作。以时长故。无间.解脱各一行相故。六十二云。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或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又三十三等。于了相.胜解二种作意。俱云观麁.静故。俱舍亦同。如次前引约对治者。有四对治。一厌患对治.二断对治.三持对治.四远分对治。前约作意以辨六行。今约作意配四对治。即可准知。瑜伽六十六云。当知此中从了相作意。乃至胜解作意。名厌患对治修。从远离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断对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对治修。从此已上七种作意。随于胜地上地所摄。当知一切名远分对治修。此约一相。据实摄乐通四对治。观察亦通厌患对治。义如前说 问准三十三.杂集第九。俱不说观察作意为能断惑。何故此文说断对治修 答一云。初二作意全未有断。第七作意据于下地更无可断。中间观察前后有断。故相从说名断对治。
问下起上中。身.边二见为定为生 答有二解。一云定烦恼得宿住通或复天眼。见彼梵王执我计常即是定类。二云生惑。此于地身起此二见。是彼生类故名生惑。然定惑唯分别起。生惑通二种。然正润生不取二见。于此位起亦复无失。然是总缘。非是别缘。以未来无别缘我见无所杖质故。
论。生上起下且如谤灭。要集断云。有释为胜。中有.本有。若色.无色。皆得起谤及起诸惑。俱生身.边二见。虽不与润生爱俱。而前后起于理无妨。然理难见 今谓若中有.本有。若色.无色皆得起谤者。据何等说。若增上慢得初三定。未将极没生于上。未无生故。在中.本有俱不应谤。若得第四定谓第四果。即生第四中有起谤。论有诚文。不说生本有。亦不应生无色起谤。何以故。得第四定。执为第四果。必不更修无色界定。何以故。既取第四有漏定为果体。更修无色定将作何法。若作胜功德。即不应执第四定为极。若诸外道生色谤者。是色邪见。不说外道起下谤灭堕地狱故。若生无色界厌背下故。彼不缘下。如何可说谤释涅槃。若谤彼执所得涅槃非实涅槃。乃是正见非邪见故。又复本计彼天为果。得何故谤。若言上地邪见谤下者。此亦不然。本解生上起下。不论生上起上。又设生上起上谤下亦非无色。论但说言舍那菩萨.广惠声闻。以无色心了一切法。不说余故。诸起多少。无文定判。随诸取舍 问上缘于下见.戒二取。如何得缘下望于上不得名胜 答忆昔下界所起见.戒执为胜净。望下界说为胜为净不形于上 西明释上缘贪会违云或依别缘言总别者。且说五种有其三句。一唯总非别。谓萨迦耶见及边邪见俱生.分别。二唯别非总。谓嗔虽无正文。分别.俱生义亦无妨。三通别总。谓贪.慢 今谓。嗔惑亦得总缘与见.慢俱。邪见总拨。慢亦总[怡-台+夌]。嗔既许俱。何不总缘。身.边亦别。如四分常论缘彼梵王及大种等。若非计我说为断常。非边见故。然虽得上定方计梵王等。所起之见未必上故。
论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杂心论云。下苦具一切。二行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今大乘颂。欲迷四各十。随行三八种。修六通行迷。上见.修除恚。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有四句。一数总行别。二行总数别。三数总行总。四数别行别。
数总行别。谛各有十。各迷自谛名为行别 行总数别者。即前颂中。然依一谛缘迷多谛名为行总 若数总行总者。谛各有十名数总。行总者迷二三谛等皆名为总。二二迷有六。即有六十。上二界谛各除其嗔。六九五十四。合一百八。三界总有一百六十八。若三三合有四句。欲有四十。上二界谛各三十六。合一百一十二。若四谛合三界四谛有二十八。若数别行别。即前颂中各迷自谛 问此中依别缘别从何说迷 答从所缘迷。依非缘故 若尔应是所缘谛惑。何故说依 答因彼生故。依彼起故 问一百二十八依何者立 答依数总行别。并修道惑。若依余句即有增减。思可知之。
问依.缘何别 答有二。一云缘谓缘藉。即所依名缘。二云依即依诧。缘所缘境。如起无明迷于苦.集。因此起疑。疑已即生邪见。总拨无其四谛。即所疑拨为所缘。无明即因依 问各从何断为从所依。为从所缘而说断耶 答从依.缘断皆悉无过。以大乘中见惑顿断。不同有部前后别断。又有四句。有迷而不缘。谓二取。有缘而不迷。谓无漏智。有俱缘.迷。疑邪见等。有非缘.迷。缘龟毛等。非谛摄故。
问此十烦恼迷谛亲疎。瞋.慢.邪见。疑.及无明亲迷易知。身.边二见总不缘理。如何亲迷 答虽不缘理。正迷于彼空无我理。行相深迷名为亲迷。若迷余谛约通空非我翻彼行相。及执余谛下惑以为我故亦名迷。二取行相虽深亦缘余谛下惑。但非正翻空无我理。不名亲迷。
问嗔.慢憎[怡-台+夌]灭.道可得亲迷。贪不亲贪灭.道何得亲迷 答论云。贪.嗔.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贪二见俱故得亲迷 忿依对现前不绕益境。西明问云。忿既缘灭。如何此说依现前境。解云从多为论。此论.显扬俱说缘现。实亦缘灭 今谓。此释有违下文。初师小十总不缘上。后师嫉等亦不说忿尚不缘上如何缘灭。下许嫉等亲迷灭道。不说此忿缘于灭道。若尔准下说忿亦缘刹那过去。非唯现境。今何说现。若见怨家说灭.道等。岂不于彼亦起忿耶。慈恩解云。许亦无失。此就麁相云不亲缘。或即是嗔虽然未见正文。任情取舍。然西明云。忿要託本质。准既得缘刹那过去。亦不唯託于质。
问谄诳唯初定。初定意受而说是喜。悦根名乐。云何谄诳得与乐俱 答虽悦根名正乐。是意相应喜故得与并 问地狱之中业相皆现。云何有诳说与苦俱 答虽业相现而亦起诳。更捡十地论。地狱有诳语业道不。
问忿等依嗔分。嗔得身边俱。忿等何不尔 答麁细异故 问忿等麁勐各起名主。与慢等俱岂存主称 答以自类非俱说为主故。
问五识得法自相。云何得与分别惑俱 答自无分别。由他引生。证境分明故得自相。
问散乱云何得与定并 答味定之中正惨懮故得与相应。又贪.嗔等专注缘境。亦有染定故散乱并。
论。随所依缘总别惑力者。一云随彼所缘依于四谛总别惑起。如彼烦恼皆通四谛。二云迷谛烦恼或依或缘。分成四句。有依一谛缘多。有依多缘一。有依一缘一。有依多缘多。行相思准。随惑随彼 问从何说断 随所依缘皆得无妨。
论第七卷
论。一门转故。西明云。一意根门转故 今谓不然。既有色根何不依转。即应解云犹无五识。不作是释更无别因。若云犹昧略故。定既明广。何不依彼五色根门。又复下文明五俱意。非专为了五识所缘。又于彼所缘能明了取。故知一门转。明唯一意识。若一根门。应言依一门转。
论。如余盖缠。要集云。有说不立量也。西明二量。一云睡眠非无体用。是盖缠故。如余盖缠。今谓此量亦一分违宗之失。何以故。睡眠假实通名。今若成立假睡有体。即违宗失。犹言不简。立量应言。实睡眠非无心位。因.喻可知。言实睡眠简无心位假名睡眠。不显有别实体。以经部师触.受.想外。并思分位皆是假故。取盖缠喻。即有一分所立不成。意简经部师于无心位实立睡眠故。又量云。实睡眠是心相应.因。喻可知。论中第二宗法因.喻下安。文中故字应盖缠下着。是因所须故。性相为文。非依次第。前云有无心位者。立量应云非无心位。文中略无宗中有法。前文彰讫故略不言。本疏云非即无心必是心所。是二宗法。如余盖故。即是指喻 又云非无体法。第三宗法。比量准知。故略不具。然论文中初二句会诸违。后两句破异执。
论非思惠想缠彼性故。本疏如初量云。染思.惠一分为悔。染思.想一分为眠。应非为缠性。是思惠想故。第二量为恶作等。一分非染思惠想。是有法。非彼恶作等二法性(是法)。是思惠想故 要集云。有说初释稍不顺文。文云非思惠想是宗法。非是有法。亦非因故 今谓初释亦无有过。以性相为文。且除非字加一染字。言染思惠想一分。为悔眠为有法。取初非字及缠性字。即为宗法。取前思惠想及后性故字为因。文言彼者即是净无记思惠想为喻。应加如如彼彼余余者。即净无记思惠想余。即悔眠余。彼即净无记思惠想。以宗有法取依染思惠想悔眠。同喻取非悔眠外余思惠想。因言思惠性故。取总思惠想贯通宗.喻故皆具足。
论。不深推度及深推度。本疏初云。不深即不推度。以对法言不推度故。二云虽不如惠有深推度。亦浅推度。会对法云不推度者。不深推度。要集断云。虽有二说合为初释。违大论文 今谓此断何太勐乎。以会对法同瑜伽说。从何说违 西明一云。寻伺不推度时唯思为性。以无惠故。深推度时以惠为性。此释正违瑜伽所说不深推度言 二云寻.伺必用二法假合为性。谓一刹那二用各别。不深推度是思用。深推度是惠用。此义不了。寻.伺不俱。如何二用一刹那分。若谓寻时有思伺时有惠。违论所说。若言或起寻时。或起伺时。俱依思.惠二法用分。寻.伺何别。故知寻浅度伺深度。故此论言麁转细转。又云二类各别。又前第四浅深推度麁细发言。虽俱依二。寻时思增名不深度。伺时惠增名深度。故五蕴论云。寻求意言思.惠差别。令心麁为性。伺察意言思.惠差别。令心细为性。此论复云思.惠合成。而显扬论云。寻或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惠于法推求者。据增相说。思造作胜。惠推度胜。瑜伽第五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据寻说。若深推度所缘惠为体性。据伺论。皆约增语。实寻.伺二皆依思.惠 若尔何故杂集第二。寻.伺俱言推度不推度 答准此论意释彼论云。寻言推度浅推。不推者不深。伺言推度者深。不推者浅。若尔伺浅度时与寻何别。复如何此论云不深及深推度类别 答伺言不推。望寻犹深。但望自伺惠增深度。思增不深推。故亦无失。故杂集论寻.伺俱云依思依惠者。于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不得别以浅度配寻。深推配伺 问若尔何故杂集复云寻.伺二种行相相类。故以麁.细建立差别 答亦不违。寻.伺俱于意言推度之行相相类。非于浅深麁细相类。彼论且约他用麁细建立。此论约自行相。此论亦言。寻令心麁转。伺令心细转。各据一义。尽理应言。寻.伺于境浅深推度。令心于境麁细而转。如次差别。
论。寻伺与识俱不俱门。本疏云。自性有二。一寻.伺为体。即杂集论第二所说自性分别。即七分别中有相分别。二非寻.伺为体。即此论第五。及摄论第一。许五识有自性分别。但不许有随念.计度二分别故 问论不说言五识中有自性分别。但破于他意识应无随念.计度二种 答论虽不明言五识有。但破不许有随念.计度。意即许有自性分别。不尔何故二论俱破二种分别不难自性。又有二义。一依遍义。即瑜伽云。有分别非寻伺。及唯识.摄论。许五识有自性分别。二不遍义。即瑜伽云。谓诸寻.伺必是分别。对法据此三种分别。云唯一意识由三分别故有分别。又瑜伽论第五说云。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既名分别复非寻.伺。若非自性名为分别。岂由他耶。不得定执二论自性即是寻.伺。许彼五有。但是随转纵破小乘。无论说故 问既约自性。八识皆有任运分别。七.八何无 答约三乘通不说七.八。
问七分别其义云何 答略三门辨。一列名。二出体。三诸门。列名瑜伽第一云。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杂集第二亦有七分别。名同瑜伽。但任运一在第一列。余依次第 二出体者。瑜伽论七并以寻.伺为体。故瑜伽第五云。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即七分别 又云诸寻.伺皆分别。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若对法七除任运一。余亦寻.伺为体。故对法第二以三摄七除任运一。皆三所摄。三唯第六。即瑜伽第一。意不共业寻.伺为体。任运一种。此论会云即是五识。对法复云。谓五识身。故即五识为任运体 三分别体。随念.计度亦寻.伺为体。自性一种有其二说。准杂集论唯在意识。即寻.伺为体。准摄论.唯识许五识有。若随转门亦寻.伺为体。若真实义即五识为性。上总相出。若别出体。广如慈恩对法疏辨 诸门分别者。一约三.七相摄。二约识.地有无。三漏.无漏。四依问答分别 相摄有二。一以三摄七。二以七摄七。以三摄七有二。一摄杂集七。二摄瑜伽七 摄杂集七者。先显三分别行相。后方辨摄。杂集论云。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随念分别者。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计度分别者。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搆行分别。初依现境自相而缘。次缘过去。后通三世。于所缘境异相分别 次辨摄者。依不遍行相。杂集三分别不摄任运。彼释任运。谓五识身。明三分别唯意识故 彼云于六识中几有分别。答唯一意。由三分别故有分别。为此不摄七中初一。有相一种即自性.随念二分别摄。以自性缘现在。随念缘过去。有相一种通缘过.现故此二摄。故彼论云。有相分别。谓自性.随念。取过.现境种种相故。此意由有相取过.现境种种相故。彼二种摄 无相分别但缘未来。计度分别通缘三世。文虽不言与三相摄。实计度摄。以缘未来非初二摄。计度小分故计度摄。后四皆是计度所摄。彼论释云。所余分别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时寻求。或时伺察。或时染污。或不染污。三中据总合之为一。七中约别故离为四。以此准知。后四皆通缘于三世唯是寻.伺。彼云以思度故前三不定。宽狭而言七宽三狭。据遍行相。唯识等说。任运即是自性所摄。有漏心.心所。因循取境异无漏故名。为分别。是心.心所本自性故名为自性。自性即分别。又自性言亦通境说。杂集论云。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即自性之分别。名自性分别。故知任运亦自性摄 次三摄彼瑜伽七者。依不遍行相。唯是意识不共业故。即全相摄。以其三.七俱用寻.伺二法为体。即寻.伺皆分别句。有相即随念摄。瑜伽解有相云。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于先即缘过去境故随念摄。无相即自性及随念摄。缘过.现故。故彼。论云。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任运分别亦自性摄。缘现在故。故彼论云。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故自性摄。余四同前计度所摄。通缘境故 依遍行相。自性少分摄于任运。即瑜伽论第五所说。或有分别非寻伺句 次以七摄七者。以杂集七。摄瑜伽七。杂集任运不摄瑜伽。非寻伺故。有相少分摄伽有相。彼缘过.现。瑜伽有相唯缘过去。论云谓先所受义。既说先受。故唯过去 或通现.过。论云于先所受义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先受之类亦云先受。即全相摄 无相摄彼无相少分。瑜伽通缘世。杂集唯未来 或瑜伽无相亦杂集论有相所摄。彼论释云。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者所有分别。但约善不善言分有无相。缘境无异故。有相摄。前解为胜 任运据通摄彼少分。以依寻.伺及自性别 据不遍说。杂集任运不摄瑜伽任运分别。体性别故。余各如名自类相摄。说无别故 约识.地分别者。初约识。后约地。约识明者。且三分别约遍行相。自性分别通八识有。计度分别通六.七识。寻.伺为体第七识无。恒审思量虚妄计度第七识有。不尔执我是何分别。体非寻.伺而依思惠立此分别。不遍行相唯在第六。如杂集说唯第六识。更不通余 杂集七中任运分别即通五.八。余唯第六。上据非遍。遍行相者。非诸分别皆寻.伺为体。瑜伽第五云。有分别非寻.伺故。有相亦缘现在。复摄自性可通六识。任运既缘现境同于自性。可通七识。唯除第七。以恒计度故。五在第六除无相一。余四通第七。计度摄故。准瑜伽释。行境不违第七识故。瑜伽七中不遍行相。唯第六识。说是第六不共业故。若遍行相有相无相是率尔境引至等流。名先所受.随先所引。即有相.无相.任运.染污.及不染污通前六识。若过去境名先所受.随先所引。即除初二。不通五识。三通五识。染污通缘三世境故。于现在境执着。俱行所起分别。或随与一本随烦恼相应所起法执。既通五识中。有执着俱行所起分别。故通五有。与信等俱名不染污。故亦通五 依地分别。准局行相寻.伺为体。则系欲界及初静虑。若约依起得通九地。上得起下寻.伺法故。九润生心容俱起故。若通行相准所依识随地有无。漏无漏分别者。准瑜伽第五。诸分别皆有漏。论云。谓望出世智所依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故。又释。或通无漏。言望出世智者。据无分别智名为出世。后智即名世出世智。以缘俗故亦名世间。即如经论说起世间心是。即名分别故。正思推在因即用寻.伺为体。辨中边论名分别支。大论复云诸寻.伺皆分别。故通无漏 依问答分别者。一问准瑜伽第一。寻.伺是意不共业摄。七种分别寻.伺为体。如何得通余识余地 答准瑜伽第五云。若寻.伺皆分别。有分别非寻伺。准此二句。只言寻.伺必是七分别。不言七分别皆定是寻.伺。不尔者为如是句答。由有分别非皆寻.伺。摄论.唯识。许自性一通六识有。杂集论许任运分别即五识身。不尔相违 问设若分别皆是寻.伺何过不许 答一违论说有分别非寻伺。复有三失。一地不遍。二识不遍。三行不遍。不遍九地故。二于地中不遍识故。三于识中不遍行故。无寻.伺时非分别故 问三七分别。与五法中分别何别 答据别行相。五中分别宽。通诸有漏。三七分别唯第六俱寻.伺二法。及眼等五识。若通行相。三.七.五法宽狭相似。或三.七宽。通无漏故。又五法分别总义。三.七分别别义。
论云而似忧故总说为忧者。问第五论云。有分别故忧。无分别故苦。如何得言而似忧故 解云前分别非分别。且约六识五无六有。相显故说。于意识中分别意识。得与苦忧俱。俱分别故相从名忧。
论。以名身等义为境故者。等取句.文。义通二种。一境义。二道理义。即取名等及所诠义俱为意境。非五识缘。据未自在。然文即字。非正能诠为二所依。相从而说有能诠义。诸论但说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不别说字为能诠故。
论。四无记中悔唯中二者。问异熟.通果。俱容得起威仪.工巧。悔既容与中二性俱。应通四种 答虽色界天起通果心来至佛所。起身威仪及语工巧。又诸圣者起通果心。屈申言语不为利乐。皆是无记。此皆上界及异熟心起。非单四无记故皆不俱。今据单起威仪.工巧。容与悔俱。
问悔非染.无记俱者。如所知障望菩萨人。即是染污。岂非彼俱 答据烦恼障非染无记。依所知障通染无记。故不相违定论寻伺十一俱。增轻安故。
疏云言人云。三藏言西方有二说。一云未至定有寻.伺非根本地者。不然。寻.伺支非未至故。论有诚文。初静虑也。此意不是不许寻.伺通近分地。但说立禅支不依近分故。破他妄传三藏云西方有二释。一云寻.伺在未至定非根本地故。诸德不悉皆妄弹斥。应寻此说了本为真 问何以得知。静虑支立唯依根本 答显扬第二云。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 释云。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若此诸支在近分立。何名圆满出入自在。若分有故亦得立支。无色应立。何故对法第九不依无色故唯根本。
论。又说彼是言说因者。本说如疏 西明释云。正引十地三请之中第一请文。长行释云唯叹净觉。净觉是说因故。觉名觉观。即口言行。三藏解云。应言寻.伺。言觉观者译家谬也。今护法师引为诚证者 今恐传谬。何以故。本疏主说亲承三藏云。捡梵本言僧羯腊波但是思惟。亦无正字。何况是寻。言觉者觉观。此说觉为观。译家增故 今西明云三藏解云应言寻.伺。言觉观者译家谬也。经但说云净觉。觉即是寻。如何得言应云寻.伺。故知传谬 问设唯是观。观即是寻。寻是语因。后师何故不引为证 答正思惟支体有二种。一通诸部二乘因果。及大乘因后得位。体即唯是寻。一唯大乘。因果通本后。体即思及惠。瑜伽二十九云。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乃至云。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正语是果。思惟语因。及显扬第二云。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察。思惟思惟性 又瑜伽二十九云。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证而觉。总立此二合名正见。准知此俱正思惟支皆是初体 对法第十说惠蕴摄正见.正思惟.正勤 九十八云。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 瑜伽二十九云。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此根本位。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证而觉 此后得位云如证而觉故。此等皆是后八支体。不说寻故。后师依大乘通因果本后正思惟支。非是寻故所以不引。
问身.语.心行有遍非遍。第四定地虽无出入息。有思遍行身业得转。在佛果位既无寻.伺语之遍行。语应不转 答如疏及枢要说 问既说语业为语遍行。第二定上地法有语。同身行故 答约佛可尔。语不假寻。除佛已外语必寻引故已上无 问说法逗机语假寻.伺。汎尔言说何假寻.伺。犹如五识多由彼起。亦有五识非寻.伺生。如无色定起耳闻声等 答二定已上起语时难。犹如五识必假寻.伺 问身在欲界及初静虑起语时易。应同五识 答语皆推度起必寻.伺。五识不尔故不得例 又设一解。欲界汎语.二定已上或有语言非寻.伺发。但用思生。诸论但言寻.伺起者随麁相说。如思惟支。
问正思惟支以寻为体。佛身阙过。诸静虑支既说寻.伺。佛无应过。齐功德故 答道支唯无漏。佛无可成过。禅支漏无漏。纵阙亦非过。不尔功德即令具者。诸佛应成有漏禅支。是功德故。又如疏解依于思惠 若尔无麁细。何成对治支 答亦依思惠分为麁细及对治支。如正思惟。亦无过失。
说心心所俱不俱等诸门分别。广如百法玄赞所明。
论。为离心体有别自性等。本释如疏 要集云。妙音不立。勘文不获。楞伽.中百论师等者。护法造论不阙此地诸师所难。智度论等广辨心所复何人也。或可。护法假叙宾主 今谓。本意云楞伽.中百论等诸师。非说此地但说西国。如理门论云破古因明师。古因明师不善之者。非无着等。楞伽等师者。道理亦尔。虽智度论广明心所。何妨有说即心分位。如智度论广辨诸法。何妨清辨云胜义空俗妄为有。不妨护法依彼等计假立宾主起此问端。
心远独行者。摄论既云无第二故名为独行。似依一意识义释。准引此难。不唯依经部。
论士夫六界。释如疏引 问四大及心体性可知。空体是何 答准杂集第二废立二十五种色云。谓作所依故。作相故。即立逈色及表色所以。表即屈申。正是动作。故瑜伽第一云。表色者谓业用为作。动转差别。此作所依即彼逈色。逈色者杂集云。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 问何非余空说是逈色。既云逈色复何名空 答士夫界故非虚空。空离碍触方所故复名空 问若取逈色。逈色即离四大有。何故余部说唯四大不立所造 答彼不了故。宗计异故。不可为责。经部有师不立心所。大乘异说亦复同彼。共引此经不唯经部。瑜伽但云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所。或亦假叙。非必彼难。
论。此依世俗若依胜义等者。本释如疏。要集云。此定不依第一俗.第三真.第四真.俗。识心心所辨差别故。下文诸识真俗相对望第四。真俗等渐次门故。离重言故 今谓不尔。今此且以心与心所约二谛辨。亦例于识。下八识中心所同王。异聚相望摄其见.相皆悉归识。唯识宗故。故下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既约缘.依.相应辨异。故知不异亦说行相.依.缘.相应。不尔应非如幻事等。有定性故。前别后总相望对辨。俱四真俗亦无重言失。
论。彼中有必起等。枢要云。勘有中有无中有。答云本计无末计有 又曾闻释。约本而言云无中有。今据末计故有中有 又云本计有二。一理为量。二教为量。因分两诤。理为量者即立中有。今论约此故说云有。若引经为量者不立中有 然要集云。勘宗轮论。上坐复名雪山。立八义别。余同一切有。即云立中有。大众等四部都无中有 今谓不定。一切有部本宗同中论文。不说定有中有。云末宗异义其类无边。雪山同彼岂有中有。其大众等论文不说定无中有。而云菩萨入胎作白象形。准此即似立于中有。故要集说无其准定。
论。彼天唯在第四静虑者。广如本疏。又云无色非天眼境。若无心时既无色身。谁为能证涅槃之者。又复地法无无相定。故此异熟不在余处。
论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要集云。有说.有释各有三解。彼第三为此初说。彼第一为此第三说。彼此第二义即不同。今取有释第三为正 既有说第一即有释第三。何故独取有释第三而为正释。有说疏文不断第三为正说故。然以理准非。极厌心招彼总报。极厌心种招彼别报。何所相违。又微微心种是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果顺五十六。不尔一因如何能感有无心别相违二果 又西明云。微微心及微心相应思引总报。以有心故。即彼二种至无心位引别报。以无心故 今谓不尔。岂于微心种亦立无心定耶。
论。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西明云。虽非心所专注一境。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要集云。有释初释为胜 今谓不尔。无心睡眠亦非心所专注一境何无安和。亦名为定。故如由前加行定力令身安和。以无心时安和。亦彼有心时安和。同得定名。故本解正。
论又唯是善等。本说彼所引故。释唯是善。下上地无。明属地因 西明云。彼所引故通二义 今谓不尔。加行善定引故善。不以善定引是属第四定。在文自解。下上地无由前说故。指同于前说无想报。
论。四业通三除顺现受者。略论其业总有两种。一定感果。二不定感果。故瑜伽第九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此意即说。由审.决思为方便名故思。故九十云。故思故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起身.语。名作业。令种增长名增长业杂集第七云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 除此已外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上。不令种增长业者。即有十种。瑜伽第九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然增长者异熟定及时报。不增长者俱不定摄。杂集第八据定受业说有三种。即现.生.后。于慈定等造善恶业是现受摄。五无间等名生受业。若此生造度生方受名为后受。设有一业或现或生受报不尽更多生受。从初现.生但名现.生。不名后受。故第八云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 杂集第七定与不定分之为三。彼云。如经言决定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定分位定 作业通定不定。定受是不定。理如后解。分位是定。时.报俱定故。瑜伽六十据定不定总说四业。彼云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第三是定。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杂集第七约定不定说有五业。彼云。故思造业略有五种。谓他所教勅他所劝请。无所了别根本执着.颠倒分别 五句如次。初三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即时定报不定。及俱不定。后二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即报定时不定。及时报俱决定。故下文言。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若此定受时报俱定者。即无分位决定何得别说。故下分位定。云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生.后准此。又此无想定正是颠倒分别。妄报涅槃。既通四业。明知后二非唯时.报二俱决定 显扬十九约定不定分之为五。彼云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初三时定。或时.报俱定。第四报定时不定。第五通报定及时.报定。以于第五决定受报。并决定作业与前有别。故杂集第七云。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相续即身)。于此生中决定造此业 既云感得决定异熟不言时定。故知是通。不尔于彼报定非时。异熟身上岂不造恶业耶 又受报定而时不定。及彼报定。非唯别报。既通总报。岂得令于现法受耶 虽有总报若于现受容受别报。当彼总报故。此等诸文开合有殊。不过此论所说四业 本疏云。显扬论中于不定中报.时定不定别出故 要集云。显扬皆云决定不说不定。由此后二不名不定。业.报相对以辨决定。据实前四即瑜伽六十时.报俱定收 今谓不尔。前四受报决定。唯果非业。即不得云业有五种。若云亦业.报决定是俱句者。即是前三。何须别说。又报定受时不定者。是何句收。名当不收。乖者相摄。不见此理。故依本释理教无违。
问准修无想即杂集第七五业之中颠倒分别。彼说定受。此云通三并不定受。岂不相违 答彼据造不善言为正法等。故是定受。此约修善。故通不定 问修此定者既许生色亦得后起。生彼所修定俱之思可不受报。若许受报即唯生受。不可生.后二业同招。若唯昔修能感彼果。后起之者何为不感 答生彼起者非勐利故劣故不受。不尔重修亦能别感。应重生彼。以昔人中后报受故 问若昔人中得已退失。但不退下三静虑定。命终生彼得重起不 答即论二师说各不同。若初师解退与不退。生下三天不得重起。生无想者下初修退。后生重起亦名后报 若第二师。欲界虽退。生下静虑亦得重起。五十六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如疏文解 若云在欲设不退失。亦有生下三静虑中而得重起者。不尔。异生润生要现行故。若不退无想。下三静虑得离染故如何得生。若许得生。即无六行伏惑上生 问昔定已失生上重修。如何已失定后还能感果 答由后定力资彼故。能同地法故。
言灭尽定者等。本释西明各如疏辨 要集云。有说意云。此中唯约二乘学无学说。若诸菩萨下文方说。有释意云。此通三乘有学无学。明得灭定人。要断三界惑下。明初起.后起。于中初说二乘。后明菩萨。若不尔者。得灭定人不说如来理有不尽 今谓此断全不相应。本释意解简不得人。除此所简显皆是得。何摄不尽。妄为思度。诸如是文。下但略指。不能一一具显其非。寻者细思。
然西明释能得人中。菩萨二种。渐悟如声闻数。四万.二万.十千劫中亦入灭定。从信位乃至等觉。有五十一贤圣 今谓不尔。诸经但说有四十二贤圣。除等.妙觉犹有四十。若四.二.十千合之为一。还四十一。若开为三。即四十三。如何得有五十一耶。仁王般若虽说十信。颂中但云圣胎三十不云四十。故今正释。二乘如彼。菩萨有二。顿悟菩萨或十或四。初地.七地二说别故。渐悟菩萨或七十四。四万中有七十二。二万.十千各为一人。成四十七。四万劫中分四十五。二万.十千或四十七。以此论中有二说故。将此历彼四十贤圣。或七十四个四十贤圣。或四十七个四十贤圣。渐悟之中伏离惑品根位别故。随麁如是。细更有余。如初二果回心已后亦容得起。下唯遮凡。未断见惑 又说要断欲修惑等据二乘说。不障回心。虽不断欲所有烦恼。然伏惑得第四静虑。依边际定受变易身。既有此能。何妨不得九次第定。又不得九定。具不能证得边际定。故杂集第九云。静虑.无色边际定者。为欲引发胜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故。下论说云。或有七地满心等起。据决定说。如变易生。不尔何故或有初地。由是此论但云或有学圣。但简凡夫决定不得。有学有得不唯身证。回心者得。余不说者据非回心。若作此说应符妙理。
论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本释欲天亦得初起。有身证故。有释唯人非在欲天。此论说唯。集论第五云。要于人趣方能引发。杂集第九释云。言引发者是初起义 今者助明。欲天许有身证何失。若不许有身证即唯惠解脱。此等回趣入初地后可非初起。准此色界圣者回心。非必皆身证及俱解脱。由此杂集第九复云。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于人趣等引此灭定令现在前。既有等言。明余初起。此唯言者据各自乘从多分说。或随麁相。不障回心于余初起。如似见道。显扬论说唯欲人天。虽说唯言。亦许色界二乘圣者回心后入大乘见道。灭定唯人初起准彼。
论前云虽属有顶者。起等至中本疏二解。今又助解。且依初师依加行心亦得云超。约定次第余非想非非想定后为加行入。今随何心或以欲界心或初静虑心为加行入。非要余定后故得名超。属有顶者据初起说 依第二师。随何地心后即能入。此不须加行。如似如来任运能入非起加行 问若心先起伏已入灭。彼无不起。何得说言微微心后厌心功能不起位立 答彼依初修作如是说。非自在者 若尔彼心于余定时元来不起。应恒名入灭 答有余定心非名入灭。余定心无此定方显。二说后胜。
论。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要集断本释云。舍利子意在色后起未说无色。出现意成天谓非想者。不了舍利子意所以见诃。依何文义证无色界亦入灭定。云此诚证故非善释 今谓要集不了本解谓非善释。即是后世邬陀夷也。言意成天超过段食。舍利子说有退定者。色界后起。出现不了谓是非想。故知上二俱名意成。俱舍引经复云。随受一处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通无色。经不遮彼言随一故。又瑜伽五十六。复于色界重现在前。託色所依方现前故。若已建立于一切处皆得现前。说一切处不简下三。此论后师要断下三方起此者。未必为正。故但河沙弥不了说意。何非善释为诚证耶 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两说。难陀等说。上界八地起灭尽定。故名意成天。觉师子释。第四静虑已上五地方起灭定名意成天。护法同第二释者 准何得知难陀通说。觉师子说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准杂集第九。觉师子释四句之中。许第四静虑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岂善释耶。若将护法同第二说。如何释彼五十六文于一切处皆得现起。若云少分一切。杂集不说唯言。
论于藏识教等。本云建立者是信有义。非成立义。定性之中有愚法者不信不入。不愚法者虽信大乘不将究竟。由信有故生彼入定 要集云。既信大乘何非究竟者。
此不解意。本释意云。虽信大乘不将究竟唯有一乘。信有三故。如求声闻信有独觉。不将究竟唯一独觉无声闻乘 又虽信大性。自无力能证得大故。法花论为信种种乘异。但说一乘故 西明云。经不为说不求一切智故。今者为说令入灭定故 今者问彼。何大教中令入。为说阿毗达摩解深密等。皆不为说。至涅槃经但说六故。阿含等经已密说故。故知建立者是信有义。故此论云于藏识教未信受者。无色不起已信。生彼亦得现前。不言成立藏识已后信者方起故。
论。不还润生唯种非现。要集云。五十九云唯随眠润。见谛迹者。五十二云见圣迹者于后有爱得非择灭。二文相影。故知初二圣亦唯种润。对法第五.瑜伽第一言离欲者或少或倍或全离欲皆名离欲 今谓不尔。言见谛迹四果俱是。言离欲者非少分离得离欲名。大小乘教说离欲圣非初二故。对法第五云。此自体爱唯是俱生。乃至云。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瑜伽虽云制而不着。不云不起。对法云然能摄伏非不生起。今云不起岂不乖返。应依本解及西明释 又问杂集第五云。中有没心常是染污。犹如死有。准文通说不还果人 答此亦不定。云如死有。岂不还果死有之心常染污耶。故但通说应可简择。
问入灭定时有二加行。一缘灭受想。二缘无相界。于出定时缘于何境。触于何触 答瑜伽第十二云。出灭定时触三种触。一不动触。二无所有触。三无相触。谓出定时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灭境。由此三境于出定时。如其次第触三种触。如枢要说 又说依初学者。缘灭受想入。缘初二境出。同有为故 依久学者。缘无相入。缘第三境出。同无为故。
若自在者。前随何境入。后随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缘于有境。触不动触。依观五蕴内身无我以为空入。令无我见计内为我名为不动。不为我见之所动故。依无愿等持入缘境境。出触无所有触。是五根境之境名为境境。于六尘境无有贪.嗔.痴故。名无所有触 依无相等持。入缘灭境。出触无相触。以是灭性名为灭境。无其十相名为无相。初二缘事。后一缘理 然三等持通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无相出 此言触者非触尘也。触谓触对。即触心所能令根.境顺生心所。以触境时不起我见不起贪等不作相状。如次即是三触得名。
论。或此俱是触处少分。问无色界中既云无色。死.生如何是闷绝摄 答即依前解四蕴分位假立闷绝亦无有失。此皆共成。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