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等三昧行法序
宋沙门遵式述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或尚存目录。而莫见其文。学者思之。淼隔沧海。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六祀。日本僧寂照等齎至。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译。载披载沃。适奉醒醐。窃念方等至尊。禁法严密。苟不克由圣范。事出师心。岂唯招无益之诃。抑亦负余殃之责。南岳师躬行七载。理洞其微。位净六根。言符先佛。大师咨询有在。况发总持。垂此典谟。足可绳准。今时或坛场延袤。形像巍峨。行法则半任臆裁。律范则全由心匠。纵谓七众阶节。宁逾上首之科。虽曰像多无妙。要符表法之便。将恐未除故业。更贻新戚。染衣增垢。良用悲夫。然此行法六篇。后二不载者。修行备百录止观。受戒具出本经。存篇目者。令知法有始终也。
方等三昧行法
隋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方等秘法具六缘第一
方等秘法识遮障第二
方等秘法禁法第三
方等秘法内律要诀第四
方等秘法修行第五
方等秘法受戒第六
第一具六缘者(一法缘。二善知识。三前方便。四办衣。五行法。六供养)
一法缘者。依经有总有别。总法者。如第一卷末。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诵三篇咒。经云。尔时上首告恒伽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闻者。汝当梦中住其人前。当现汝身。是人若见汝身。当教行如是实法。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着净洁衣。坐佛形像作五色盖。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时。若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摩那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是名总相法也。言别相法者。如第四卷初。七众行法阶节各别。诵咒亦别。如经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咒。请一比丘为忏悔主。如经诵咒一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经八十七日。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若见比丘尼毁八重禁者。若欲灭八重禁罪。请一比丘为忏悔主。修行九十七日。诵咒四十九遍。乃一忏悔。随师修行。是诸恶业若不除灭。无有是处。若有菩萨受八重禁然后毁德者。诵咒六百遍。乃一忏悔。当忏悔时应请一比丘。在前立口自陈罪。经六十七日。于其梦想如上所说。若下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请一比丘。诵咒四百遍。乃一忏悔。如是次第四十七日已。如上所说。梦中得见二事者。当知是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住清净戒。是名别相行法。问第一卷末。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众。十恶五逆并得消除。何故第四卷初。乃各别行法。日有延促。诵咒亦别。答文殊大悲重请世尊。佛去世后。若有比丘犯于四重。比丘尼犯八重乃至菩萨戒。又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犯重禁者。如是等罪当云何灭。佛言。因汝问故我今当说。汝若不问我终不说。今既明忏法各异。日数不同。故知上首七日要心。不可令犯重过者。修行此实法也。何以故。现生所犯业障尤重。若不加其功行。灭罪无由。是以世尊哀愍。文殊致问。浊恶世时救于七众地狱衰恼。故立别相忏悔。
八十七日忏悔法者(此法唯大比丘应行)
咒曰。
离婆离婆帝 仇呵仇呵帝 陀罗离帝 尼呵罗帝 毗摩离帝 莎诃(忏四重禁诵。一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
九十七日忏悔法(此唯大比丘尼应行忏八禁)
咒曰。
阿隷离婆其罗帝 罗帝婆摩罗帝 阿摩罗帝 莎诃(如上忏八重禁诵咒四十九遍乃一忏悔)
六十七日忏悔法(此唯受菩萨戒者应修行之)
咒曰。
婆罗隷 仇那罗隷 其那罗隷 伽那隷阿隶那隶 阿帝那帝 阿帝那隶 莎诃(忏八重禁诵咒六百遍。已乃一忏悔)
四十七日忏法(此唯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行。式又经虽不说。义亦应行)
咒曰。
律伽罗帝 慕伽罗帝 阿帝摩罗帝 郁伽罗帝 婆罗帝婆座罗蝎帝 座罗蝎帝豆罗奢蝎帝 毗奢蝎帝 离婆蝎帝 婆罗隷阿隷 其罗隷阿隷持罗隷阿隷提兰隷阿隷 毗罗阿隷莎诃(如上忏犯重禁诵咒四百遍乃一忏悔)
如上忏悔。并请一比丘解内外律仪者(谓大小乘律。及男女二部为忏悔。主也)应自陈罪。向形像前令彼了闻。所求境界如经文说。道场之法。衣服道具。护净洗浴。一依七日行法不求梦王相。不限人数多少。入道场亦无定曰。力办即作。若有行者。自检经文。此略不载(如上所犯。各别行已。然始得行上首忏)。
七日要心上首悔忏法(亦名总相忏法)
咒曰。
南无啒啒[口*姪]写 嚏提易勤 那伽栘弥莎诃 哆[口*姪]咃 蒱耆廪婆 郁婆多毗耶 蒱耆廪婆 劣破罗 阿[少/兔]那多[口*姪]咃 复得究追 蒱廪耆婆莎诃
南无摩呵浮陀婢 南无摩呵离波浮陀呵 南无华聚陀罗尼 毗舍阇窒收 郁伽林 袒吒林 穷伽林 怛伽噤 阿隷 那隷那罗隷莎诃(此咒不得用治病患。及为所求)
二者善知识缘。有其三种。一者外护善知识。所谓能荷负众事供给所须。将护行人加以善事。犹如慈母养护婴儿。勿令行人心有所念。二者同行善知识。谓是旧行道人。同行一道。互相劝发离彼我人。若见同行者有情念过生。即应当起悲愍之心如法教导。如人被火烧头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亦如自身为毒所害。更无余念。但为利益安乐行人。资长法身策勤修进。善和诤讼如水乳合。如同一船得失共之。行者亦尔。劝发未闻同得甘露。乘方便船至萨婆若海。三教授善知识者。谓行道日久亲行分明。胜人所印。解内外律相。识遮障知通塞。奉请为道场主。迎来送去日三时礼拜。百味饮食而供养之。当于此人如医王想。于自己身作癕疮想。当于此人作天人想。于自己身如三恶道想。当于此人如桥梁想。于自己身如堕溺想。当于此人如正路想。于自己身如迷路想。当于此人生安乐国想。于自己身如牢狱人想。以生重心故。令一切障道罪灭。若无如上之人。但使戒根清净。浮囊所护。虽不能言词辩了广明法相。亦得为次善知识也。
三前方便缘者。七日行道。诵咒令利。至诚礼忏。请十二梦王。求乞见其形相。若感一一相者。方可得行如是忏法。经云。
若有男女。于其梦中修通能飞。悬缯幡盖从此人后。如是见者。即名祖茶罗。
若有男女于其梦中若见形像舍利塔庙大众僧聚。如是见者。即是筋持罗。
若有男女。于其梦中见国王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如是见者。即是茂持罗。
若有男女。于其梦中若见乘象渡于大江。如是见者。即是乾基罗。
若有男女。于其梦中乘于骼驼上于高山。如是见者。即是多林罗(此上五相。是家人相)。
若有比丘。求于此法。于其梦中上于高座转于般若。如是见者。即是波林罗。
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到一树下。上于戒坛授具足戒。如是见者。即是檀林罗。
若有比丘。于其梦中坐佛形像。请召众僧施设供具。如是见者。即是禅多林罗。
若有比丘。于其梦中见有一树华果茂盛。于其树下入禅三昧。如是见者。即是穷伽林罗(此上四相。即是出家比丘相)。
若有大王。于其梦中带持刀剑游行四方。见如是者。即是迦林罗(此是国王相)。
若有大臣。于其梦中见有诸人。持诸水瓶洗浴其身。坌种种香着净洁衣。见如是者。即是穷伽林罗(此是大臣相)。
若有夫人。于其梦中乘于白羊入于深水。于其水中有诸毒蛇。见如是者。即是波林罗(此一国王大臣夫人之相也。问曰。经中但言是夫人相。据何得知是王大臣夫人之相。答曰。上初五相。但言男子女人。即摄一切俗人尽。然经中更别说。国王大臣之相。故知非前男子摄。今经既别言夫人。非前女人所摄理是国王大臣夫人也。又夫既别举妻。亦应尔也。又此祖茶罗等十二梦。即魔王发心。护助受持大方等陀罗尼者。是大菩萨也)。
如是见者乃可为说七日行法。
四办衣缘者。出家在家皆须具备三种衣服。悉须新净。若无新者。浣故令净。以香汤渡之。亦得以布衣为上服。若三衣不具足者。应请一知法比丘。作舍堕忏悔。如法受持三衣六物。乃至突吉罗罪。皆须发露。则行成就。如上三种净衣。一最上净者。拟入道场中着。一衣次净。拟从浴处趣道场时着。一衣拟常坐起时着。问在家人三衣。为是俗衣。为是出家衣耶。答经云。一是出家衣(但单缝者为异)此衣拟入道场时着。作三世诸佛法式。虽着出家衣服。然不应剃发。亦须具杨枝澡豆水瓶食器坐具。如比丘法。将至道场。余二是俗衣。用同前法。又须办革屣两量软细者。又要须新作大小两厕。与旧令别。
五行法缘者。月八日十五日可入道场。行人极多数可至十人已还。不应过数。则违教法。行者若多即须别作道场。应作圆坛。纵广一丈六尺。以香泥涂地。高座置上。请二十四像并座。各高一尺。缯旛二十四口。古镜一面以镇道场。作五色圆盖悬于坛上。行人可作五寸下脚床。面向佛坐。毡褥荐席皆须新净。尽世珍妙严饰道场。烧香散华如法供养。日日扫洒。以种种香熏陆栈沉涂末海渚岸香。及以香汤常置一盆。于其板上洗秽入净。脱故衣及革屣远置于外。必以新净之衣入于内净。无令净触溷杂。
六供养缘者。随力所办。种种饮食一切器物皆以香汤净之。若如山间不可得处故。须初日一供养。后七日满一供养。解道场日。请众僧不限多少。随力堪能并无妨也。若能广设悲敬二田最为胜益。若有施主每日供养。故须别设随有充供。
第二识遮障有四调适(一者洗浴调适。二者饮食调适。三者行道调适。四者坐禅调适)
一洗浴调适者。三时行法调。秋夏内既热。于洗浴非妨。春冬二时既寒。善须调适。若行人身羸多以水浇腹。则发痢疾妨废行道。若能将慎调适得所。则无患难不妨行道。若上厕别着不净衣。宜以灰汁香汤熟洗三洗。浴时以手薄拭令净。其浴室极须如法。若有力能办者。当造四间好舍。悉令相连。间间密隔其内差互。皆安小门悉令相通。庄严一间以为道场。其次一间香泥涂地以为净室。拟安上净衣服。及供养灰火。其次一间亦以香泥涂治。拟安香汤火炉。一间作浴室及安次衣。行者若欲入道场时。先于浴室净澡浴。以净板承足。赤体入次净室。入已却闭门。当以香汤洒身已。香烟熏身之足。然后入上净室。入已还却闭门。当着衣服入于道场。若欲出道场时。先入净室脱去衣服。赤身入于浴室。着次净衣然后而出。每常如此。若行者要须行道。急时力未能办如上室者。当近道场之侧作一室。与道场相通。若犹不办者。当以净席净缦幕等权时遮障作室。亦得通道场。结净皆以香泥涂治。如道场无别。拟安上净衣及以次净衣。此二衣虽同一室。然须别处莫令相触。又浴室中安新净鞋履一緉。澡浴已香汤灌之。并须以杨枝净口。着净鞋履。赤身入次净室。乃至上净如上所说。虽不及前法护净亦得行道。若不如是护净则不如法。徒行无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护之。日三时浴者不可阙也。
二饮食调适者。行者以食为命。凭之进道。若过饱则身急。百脉不通。好多沉睡。若过饥则心悬不能观行。身弱不能行道。若能调适饥饱得所。则身能行道。经云。有命有食。有身有道。依色报命而得法身慧命。若不宜身食不得食之。若强食则发宿病。若识其性。即知此性热此性冷。此能发病则不可食。此能资补应可食之。若调适得所。七日行法得成。若先来腹内病患。护行法故。忍食白饮白饼即差。胜余治也。是故行者应善知节度。勿令因食为患阂也。
三行道调适者。行道必藉脚以进步。善须将护也。可作毡鞋蒲革。务令宽大细软。勿使研脚生疮。行若过急脚即楚痛。行若过缓法复不成。若先太急后则致患。故须初行道时三日徐行。渐调适已疾行非妨。若是寒时行疾风扇下分冷。则腹内胀满发痢。即宜加坐令下分暖。治之即差。行者当须善识对治。为之利益。若对治睡眠可加行。行若散动可加坐为对治也。
四坐禅调适者。加趺正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以左手置右手上。牵衣近身对脐。开口三吐胸中秽气。开口吐热气。闭口内冷气。然后闭口齿才相拄。闭眼才断外光。然后平面而住以要言之。令身不宽不急。若宽则头低垂。若急则胸背烦痛。故不宽不急是身调相。当调息令不澁不滑。若出入有声及不细即是滑相。若结滞不通则是澁相。若随息连绵微微然遍诸毛孔出入。则资补四大易得禅定。取要言之。可自耳听不闻声者。是息调相。当调心令不浮不沉。若觉观攀缘则是浮相。若无所记录即是沉相。浮则可以止摄归心性。知性不动。沉则可以观察起。令念虑明白。虽无能观所观。而法性平等非垢非净。即是实性。然此实性。不为二十五有生死所垢。亦不为万行所净。是则垢净双泯。无垢无净犹如虚空。名为毕竟清净。亦名心性真如心性法界。诸佛之本源。一切众生之实际。正观了达无间现前。是名思惟诸佛一实。
第三禁法者(一者七日要心及诵咒。二者请师受戒及发露。三者见善恶业相。及法王子。不得向他人说也)
一者七日要心及诵咒遍奉请三尊在。道场内。则有七日要期。无作戒法生起。更不得余事。中途有废一。则违前要心。作禁法不成。则令善心有间不得相续。二则行法不成。于后若更行道。还有障阂事起。行者必当慎之。行道法者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良为行人强羸不等行有迟速。上品行者二十一周。中品行者十六周。下品行者十二周。一周有一百二十匝。诵咒一百二十遍为一周。取角为志。若始此角还终此角。行道及诵咒。齐始齐终。不得賸一步少一字。不得欠一步賸一字。常须行与咒俱以为数定。若唯数行道法亦不成。若唯数咒为遍。法亦不成。坏于禁法。若同行道人俱行俱诵。是则齐好。其中若迟驶不等禁法不成。若人人捉珠。各自数遍复不齐好。可预调习令熟迟驶齐等。从容共行一百二十遍。不高不下不缓不急。诵咒令自耳听分明不得错谬。但令用心为正。则作法成就。必不得生杂念间断。迟亦无妨。但取二十一周为上(次十六。下十二)。
二奉请忏悔主受戒发露者。请一比丘解内外律者。为忏悔主。若受戒时师将至。大众于佛像前。为受二十四重戒。行者起殷重心。如渴思饮。如饥遇食。如死得脱。若生此心。必能发方等净戒。无作戒法任运增长。自要其心七日行法。受此戒时随心远志。乃至菩提受持此戒。皆须发究竟不退转心。若欲行此法者。须识真伪可同行。不必是道伴。应当三呼共行此法。发大精进。勇勐不怯。能建大志。有大忍力。乃可共行。从今发心至妙菩提。修学此法。如不能发弘誓心。但为随时小善。终不能以此实法相应。若于道场三尊前。不得委卧勒拄着地。不得语言调戏及睡。并作法不成。唯除道场主说法诚劝也。发露者可人各就师尽所忆者。急皆发露可条疏。依此判相。知罪灭尽不尽。故经云。忏悔有二种。一者真实忏悔。所谓发露向人。二者虚妄忏悔。谓不发露覆藏众罪。罪转益深禁法不成。如欲染衣不却垢腻。虽加水色外增其垢。如欲治癕不令决破。终身抱疾如人掘树。更以粪坏壅根。终年茂盛。如是忏悔罪终不灭。
三者见善恶业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说。唯得向师一人说决疑。行者过去今生。虽造种种众行。不出总别二业。一总相业现。二别相业现。总相业者。不出善恶两业。若从来不行道。觉观覆蔽心目。善恶业皆不现。经云。一切众生如大富盲人。虽有种种法宝而不得见。行者不可以过去习因难知。若行道功成。行者罪垢除灭。心路清净善恶皆现。喻如水镜澄明众像皆现。若善恶业现者。不出四恩。所谓过去今生。经负贷师僧父母国王。信施财物相现。或五逆相现。所谓杀父母。杀和尚阿阇梨。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转法轮僧。现身白癞。若能至心忏悔业转病除相现。或可侵犯三宝及经知事。互用三宝物相现。或可作三宝田不还税直。或用三宝净人及牛车力。或偷盗三宝园果等。如是等相现时。师自当别不可文载。问曰。用三宝物。花聚所不摄。云何现耶。答曰。经虽不说。因行道心净故现。行人若见相知负三宝物。可回心向三宝。忏悔求乞倍偿。若许多少相不复现者。即知罪灭。若虽少犹相现者。将知行者过去今生负贷三宝过多不可备偿。故救疾经云。佛物出手十倍。法物七倍。僧物五倍。若年淹积不可忆知。行者今生复无依报。广更求乞则妨行道。复恼檀越。行人尔时须知。转心从今生尽菩提际。当乞三宝申宽。誓当不负愿勿障道。乃至成就法身。一时报偿也。复次若能为三宝种得一千株果树。灭一切罪。若直为三宝种此心则狭。后人取食即得大罪。若种时普愿。一切众生食者皆发菩提心。后人食者大得功德。复次若能教化。得一千人发菩提心。一切罪皆悉消灭。若不得化一百邪见人。亦得罪灭。若不得但教化。得一一阐提。发菩提心一切罪消灭二善相现者。善有二种。一者散善。二者定善。若散善者。多是行人过去今生习报两业。若行人于行道及坐中。见解释戒律篇聚轻重。即是过去习报业现。若定中念念欲清净。护持禁戒思惟罪过。怖畏心生自识轻重。改往修来发露忏悔。即是习业现。或见今生行檀事报业现。欲心中念念欲行檀行布施。此是习业现。或见供养三宝父母师僧。营斋设会造塔造寺。并是习业相现。或见讲说大小二乘听学读诵。此是习业现。或意欲听习大小二乘。思义难问答无穷尽。此是过去今生听学闻思修慧业现也。若定善相现者。或是行者过去今造坐禅忏悔。或修阿那般那。欲界散心得发欲界未到地。根本初禅定。善业相现。或根本净禅特胜通明。过去定习定善业相现。或意欲修阿那般那。自然息道调适。身心轻微调和柔软。此是今生习定善业相现。或见死尸狼藉。或见骨人自身及外人。皆悉是骨人。节节相拄。唯见不净虫脓。无有我人厌恶世间。此是过去习定善业相现。或心中念念欲系心修九相八背舍等观。能破贪欲念念相续。厌恶世间一切皆舍。安心修道更无余念此是今生习定善业相现。此二甘露门。能破下地众生利使。觉观心。病钝使贪欲心病既除。三昧现前慧解开发。此是三藏中世间出世间定善。习报两业相现。若行者过去今生曾学菩萨藏。今因忏悔故。世间出世间。定慧善业皆现。或对治觉观故。随止分摄归。或意念念自欲止心一缘。因此过去今生习定。功德善业开发相现。或对治沉惛故。随观分察起闇心。或意念念自欲随观。观心明白。过去今生习慧功德善业现。或现在对治爱见两惑。止观俱随。或意念念自欲修止观。故名俱分。问曰。何故前止无观次观无止。俱分故止观变明。答曰。为治见爱偏病。今为治见爱两病故双明。二分同类者。止观调适互为方便。或如欲修观。先以止为方便。息外麁心方便修观。是则止为观方便。如欲修止先以观破惛闇心。了达心性明白。方便安心心性。是则观为止方便。故名二分同类。此是菩萨藏世间定善。习报两业相现。若行者因此调心。定力既强烦恼轻薄。能发一切禅一切禅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二者出生三昧禅。三者利益众生禅。此三种摄一切菩萨藏究竟无余。何以故。如现法乐住禅。即摄中道第一义谛三昧。如利益众生禅。即摄□谛三昧。出生三昧禅。即摄真谛三昧。得此三谛三昧。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具二十五三昧。亦名首楞严三昧。具足百八三昧。能见佛性住大涅槃。此是菩萨出世间定善业开发也。三者若于七日道场内。若见七日道场主。及见十法王子。随见一王子等。并不得向他人说。即得障道罪青盲愚痴等病。从是上来法相并不得说。坏于禁法。唯除师一人决疑。问曰。何故有相可识。有不可识耶。答曰。相有二种。一者标相。二者现相。若是过去隔生忘却。多是标相现。才令觉知则不可识。若是现在相。多是现相则事近。行人亦见即识。如若不识师为判之。若着者忏悔即谢也。
第四内律要决二意(一明五篇戒灭不灭相。二明十恶十善业灭不灭相)
第二别明善恶业现者。行人系心思惟诸佛实法。至心精勤加其功德。有种种善恶业现。
一明犯五篇戒灭不灭相者。若业相现者。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无头无手无脚。或见无衣深坑。及余破器。当知是犯初篇戒相。行者若于梦中及坐中。若见人无耳鼻。身体缺破诸根不具。及诸秽器。或见多欲男女。生染污心共相抱持。当知是犯第二篇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形容憔悴着垢腻衣。及乘破车畏身堕落。见已忧愁。或见身体无衣缆缕破坏。当知是犯第三篇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破钵空器黑色衣裳。或见酒浆非时食噉。更相排盪。当知是犯第三篇中九十事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所有境界暯暯不能明净。心不悦乐身体沉重于所行行不得滋味。当知是犯第四篇提舍尼戒。及前后方便。六聚及七聚破戒相现。善相现者。若见恶相已至心忏悔。破戒罪灭已善相即现。夫欲修道受法。先须净戒。戒若清净法得增长。随轻重之相悉现在前。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头戴宝冠。身被璎珞。身相微妙。当知即是行者忏悔初篇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宝鬘在行人顶上。或见端正之人诸根具足。当知忏悔第二篇净戒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细滑薄衣。或见严整行人。执持衣钵威仪清净。当知行者忏悔第三篇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完器鲜白。色衣僧事和合。或见清净饭佛及僧。当知行者忏第三篇九十事戒净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自觉身柔软举动轻利。于所学法心生欢悦。当知行者忏第四篇戒净相现。及前后方便。第六第七戒净相现。略示出五篇一翻善恶相。其间子细自非行证口决岂可文载。
二明十恶十善业灭不灭者。行者业相虽复众多。不出十善十恶。行者藉忏悔力故。皆现在前。十恶业者。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境界麁恶。众人执持刀杖更相残害。或见人畜来索命。或见断道嗔骂。或见多病人寿命短促。当知是杀生业相现。行者于梦中。若见滓粕垢秽衣裳服饰。或见杂衣宝物来在脚下。或见仓库破坏。或见自身荒怖处黑山岩穴。或见贫穷人来。或负他债。当知即是偷盗业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大山岩青色崩颓堕落。断遏道路。或见大水浩漫。或见染境掫臆。遮断不得通。或见对境即起染心。或见眷属非法。当知是淫欲相现。行者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麁恶之事。更相诽谤。或被他诳惑迷失正路。虽自有理枉抑不申。当知是妄语业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两山障阂音信不通。或见亲友离隔眷属不和。当知是两舌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闻恶声振吼。心怀惊怖无处自容。或见有人骂言。汝欺我我今报汝。或见有人更相斗诤。当知是恶骂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吐气出口下如糟粕。或见自口发言吃澁不出。设有音辞不自明了。以告前人人不信受。当知绮语业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云起犹如黑风。或见多欲之者贪着果报。或见五尘境界纷乱在前。或见自身陷没不能自出。当知是贪欲相现。行者若于梦中及行坐中。若见七宝山云雾覆蔽。变成土石。心生怖畏。或见有人挥手打捶忿恨恚怒。或见人来为作恼乱。或见有人来牵衣将去。悔谢不解。或见毒蛇遍地吐毒向人。当知即是嗔恚相现。行者若于梦中若行坐中。若见杂砂砾石坌污行人。若见前境覆如断云来闇。行人令心路冥塞不知趣向。或见黑象交横。或见边地之人不信三宝。心怀谄曲犹豫。或见退戒还俗。当知即是邪见相现。此略出十种麁事。十恶业相现。行者若见如是恶已。若能至心忏悔。十恶业灭。尔时善相自现。行者若见黑色变为白黄色。众生相视其心悦乐敬爱无厌。当知是忏杀生业灭相现。若见宝树华果具足。或见诸财物。众人互相赏遗。当知是忏盗业灭相现。若见莲华满阎浮提。或见众人皆从华化生。或见前人为说清白之法。当知忏淫业灭相现。若见有人示七宝城。城内人民示其精妙堂舍。其心欢喜转面余方亦见。当知是忏妄语业灭相现。行者若见众集聚说和合法。聚会欢娱庆乐。当知是忏两舌罪业灭相现。若见大路净洁。远行人归慈心慰问。如父如母。或闻称赞三宝音声。当知是恶骂业灭相现。行者若见善知识诫劝精进。说真法要心生信乐。如说修行。当知是绮语业灭相现。行者若见身受大苦恼。忽自警悟。皆是计有身心。为众苦之本。骨节虚假种种诸虫。自见己身。如大地狱一切火然。焚烧净尽。当知是贪欲业灭相现。行者若见一切憔悴众生。变成端正和颜相向。天开日现一切光明。或见枯木茂盛。当知是瞋恚业灭相现。行者若见如意宝珠雨一切宝。众生採用无尽或见比丘执持应器爱乐心生。或见比丘为说胜法。呼之共入三昧。当知是邪见业灭相现。良由行人忏悔功成十善标相现已无量。何况其中现相百千万品不可具述。问曰。相貌无量。行者修行各别。得法亦异。何一类耶。答曰。初云略示。行者令知行道有此境界。直明五篇中一戒七支犯相。或缘贪起。或缘瞋起。或缘痴起。三七二十一犯相。有二十一持相。亦二十一初受戒时。始从阿鼻狱上至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无情。皆发无作戒。约一戒明持犯众多。乃至大小乘不可说不可计微尘无边故。持犯相亦无边。或标相。或现相。不可文载。行者若自久行。或教人行。如上方法一一成就。自他既明。与经中皆合。佛不虚说。唯除不至心及缘不具。非可如何。若此救急之法。定能灭罪增寿长福。若无如是知识。及新学三昧心强行者。此则如经中明得遮道法。如不善咒捉于毒蛇。十恶十善及障道法。亦不可计。行者尔时自以智力斟酌。或他为决疑。莫见一相应生邪见。何以故。相相不同隐显轻重有异心。若明了如镜净好丑自现。问曰。诸法实相无有善恶之相。云何行诸佛实法而有相现。答曰。诸法实相无相。能示世间之相。行者行道不念相不念无相。但观心实性。心净则一切法净。心尽则一切法尽。但心心增上功成相现。喻如水盆处之密室。虽无心分别而众相自现。问曰。相现之时真伪难知。云何可得别识而取舍耶。答曰。真伪实自难识。若好知识自为决定。虽然行者四仪一切相不得取。不得舍。若念想观除能见般若。若取如人取虚空。若舍如人舍虚空。平等法界亦复如是。修行分中广明条教。此不可载矣。
方等三昧行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