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是《弥陀经直解》,今天我们到第四课。接着昨天的内容,我们讲到“如是我闻”,开始迈入经文了,讲了一个经题,讲了一个翻译者。那可能有一些同修,从这个见解上,慢慢有可能会渐渐地有一些感悟,渐入佳境。

那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为什么这次成为这样的一个讲的风格。就是在弘法的过程中,如果一直从事相上、具体的因缘中去说这个法,那么上根器的人听着听着就会烦,老说因果呀,这个宗教情怀呀,或者我们平常有说,感恩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师兄功德无量,等等诸如此类的。

但是有些人他就越听越烦,不能够受到法的利益,他觉得喋喋不休,没有意思。那么如果说谈这个理,就是心性上的东西,那么有些人就很感兴趣,但是中或者下的根器很难跟得上,就不能够受益。所以弘法确实是不容易。

那我们为什么这次要融事会理呢?就是希望虽然说事理是一如的,可是实际上我们的心性还是跟着这个在进退,一会儿入到理,一会儿回到事,他还是在这个层面在不断地进出,慢慢地往一块融。

当然在这其中,是希望我们把净土的法缘和信心,能够推得更高,挖得更深吧,这也是一种我们一开始讲到的助行。就像这个草一样,草啊树呀,如果老是太阳晒,晒得久而久之就蔫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法水来灌溉。

法水来灌溉的过程中呢,希望我们就是趁这个雨水能够连夜地不断快速增长。就像夏天大旱的时候,下了一场暴雨,哇,整个土地吸收了,这个草这个庄稼就会连夜地猛长,也希望有这么一个效果。

蕅益大师在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特别是“如是”,他讲得非常的高妙。我们一直说以事理圆融的这个标准来看,他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就叫“如”,这是接着昨天的内容;然后依这个妙理求生西方,肯定不会错,就叫“是”,“如是”。

“我闻”,就要牵扯到一个人,就是阿难。当然说到阿难,他在佛弟子中是以多闻为代表的,这个“如是我闻”是阿难依着佛规定的,加了每一部经典的一个开场语。但是我们要晓得阿难对于佛,对于我们众生而言,确实他是太重要了。

实际上,阿难本身他就传达了一个契机契理的效果,契机就是“如是”,是佛说的圣言,也是心性的本来显现;“我闻”是他依着这个世界人的这个功能,耳朵听进去了,说成文字了,然后再用口这样读诵出来,文字流传下来。所以说阿难跟佛是最为心心相印的。

而且他在结集经典的时候,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全凭阿难当时进行了整理。他在娑婆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一样,他也是在当时佛弟子中很受欢迎,知名度很高很高的,阿难。比如说他一声不吭,悄悄地入到佛弟子里面,这些比丘众们就见到他都特别欢喜,就人缘特别好。

而且只要他一说法,给大家讲经的时候,所有听的人也欢喜,大家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因为他长得很庄严,所以大家看着他的这个庄严相,听他说法,就听得如醉如痴,从来不会生疲厌心就是听得烦了,越听越想听。所以说他有这样的功德,就是说人家见到他就欢喜,听到他讲法也欢喜,见到他的威仪也欢喜,听他说法从来不厌烦,这是阿难的功德,所以阿难阿难,真的是很难得。

但是,他跟释迦牟尼佛有一个更难得的默契是什么呢?这是佛亲口说过,就是说过去佛也有弟子,像阿难这样的一个因缘吧,听他讲法讲得最多,给他当侍者,然后还可以转述佛的开示的内容。那么说未来佛也有弟子像阿难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

但是什么呢,过去佛的弟子,就是像阿难一样的弟子,是佛说完以后,他才明白。但是“今我阿难”,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弟子,这个阿难呢,“举目即知”,就两个人四目一对,四目相对之际就心心相印,知道佛要说什么,讲什么意思,阿难就知道该怎么记怎么传达。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可以说是无可替代,阿难是当之无愧的这个表法者。

那当然从佛讲的这个举目即知来讲,我们又回到心地上来说,为什么师徒俩能够心心相印呢?你看“如是我闻”,我闻,他能够得闻,我们现在听声音,大家也学过《楞严经》,里边讲到每个人都有这个闻性。

你看,为什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传达,能够听明白,能够理解得了,大家坐着谁也没挨着谁,甚至我们还隔一个摄像机、手机来这样地去直播,但是这个声音就传达得你可以听到,进行解析。

这个能听到的这个功能,人人都一样,它是我们所有众生的一个共振,连通器,实际上这里面就可以很捷径地触摸到我们的心性。所以佛说举目即知,因为他们是用的心的对接,心性的对接。

那如果从这一点来讲,阿难说是“如是我闻”,说的《阿弥陀经》这个法,一脉相承心心相印。实际上,世尊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在法界而得的“如是我闻”。他是当时亲眼,或者说亲自用心地感受到极乐世界的这些情景,把它说出来,所以换作佛的角度也叫“如是我闻”。

那么阿难于娑婆世界佛灭度后开始流通这个法,这个净土的消息,没有阿难,那佛讲完了,当时所有的有缘者往生了,我们现在就听不到了,此时此刻。所以说阿难于娑婆世界来讲,他得“如是我闻”。

那我们要知道,大家现在都在听《弥陀经》,我们每个人于末法时期也同样而得“如是我闻”,人人皆有资格承担这一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人都有闻的功德,闻性的功德。虽然时空貌似不同,暂且我们方便地说时空是安立的因缘,但是“如是”从来不变,所以说“我闻”的功德是正等无异的。

我们现在听,实际上也跟释迦牟尼佛现前说正等无异,也跟我们现前在观西方胜境正等无异,这就是“如是我闻”的功德。所以我们学习这部经,可以说人人皆是阿难,但凡能够得闻,即是入了阿难一样的法境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听闻,所以说人人皆阿难,“如是我闻”,这个闻性不二。

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就是昨天讲到了,我们听到“如是我闻”的时候,后面的经文: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那么,这一句实际上不要说出家师父了,在家的居士我们读诵《弥陀经》的时候,都已经可以说是太亲切了。“一时,佛在舍卫国”,就是讲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舍卫国的首都,舍卫大城里边,那么在这个祇桓精舍。

因为有个大富长者发心供养佛和他弟子住宿修行的地方,那么他找到这么一个太子的园林,太子为难他说:你这么诚心,你用金砖把这地铺满了,我就把这个园林卖给你,否则不卖。结果,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回去把黄金全部铺满。感动得太子说:算了吧,这些树我也不要钱了,把树跟你一块合作,咱俩共同作这个功德。所以叫“祇树”,就是指的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是指的给孤独长者作的这个功德,这么一个来历。

那我们这是从事相上讲,说佛在舍卫国这个地方,跟他的大比丘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都是大阿罗汉,大家都认得、都听过,知道哪个是上首弟子,哪个某某功德是排名第一,这都是我们大家已经听过的法,都了解了。

那我们也是会通一下,当然我们说如果你有听到这个事儿,那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一系列当时的情况,发生的史实。那如果我们要,此刻大家又要把心念提起来,会到当下这个理。

为什么叫“一时”呢?从来没有说公元什么什么时候,或者佛历什么什么时候,当然佛历出现的时候,佛已经灭度了。“一时”就是指的说,十世古今都是一个时间段,甚至时间就是假相,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我们昨天前天一直在跟大家强调的:真如佛性、觉性,就我们当下一念。

大家反观我们的这个觉知,我们这个觉知性,你不要再把自己滑落到说:哎呦,我是凡夫俗子,我在打妄想。就你能打妄想的这个功能、这个觉知、这个灵性,这一念,你自己琢磨琢磨,什么时候离开过这一念,有什么事、什么人、什么历史,不在这一念,能逃脱这一念,能游离出去这一念。

所以为什么说当下一念竖无古今,从时间上来讲,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时间流淌性;从空间上来讲,根本没有一个界别,就是这个地盘是在东面那个地盘是在西面,还有上下左右,没有。

就这现前一念无边展开,当下它就是活泼泼灵动动的这么一个感觉,佛的觉就是这个觉。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可是虽然我们在妄想中,这个觉性跟佛是一样的,所以叫“一时”。

“一时,佛在舍卫国。”什么是佛,昨天我们讲到觉悟了,你不要把他狭义地这会儿理解成,一定是说那个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当然他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十方三世诸佛现前自性、法性、佛性,就这个真如妙真如心就是佛就不离当处。

释迦牟尼佛当时成道的时候就说:奇怪得很,人人都是“佛在”的功德,就人人都有佛性,就在当下,当下就是佛,清清楚楚。但是大家为什么就不能够证得呢?妄想执着。

所以说,这里讲的“佛在”我们会一下心地,就是佛彻证,不是悟,彻证这个自性,心地功德海,就是“佛在”。那么这个心地功德海,不是我们说把它一样一样地摆出来,或者说跑了老远回头看一下,它一直就在当下,是全方位、开放式地展现的。

我们讲到心地法海,我们常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这里说“佛在舍卫国”,这个“舍卫国”就代表三界唯心之心,它是首都,“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叫祇树给孤独园,“孤独”是什么意思?就是只有这么一个,就这一念没有第二念,所以叫不二法门,叫一真法界,从来没有二元的对待分别,就叫“祇树给孤独园”。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说佛经、佛法有无量妙义,你从事从理皆是如此。当然我们这样从事相上贯一遍,又从心性上这样透过来。

可是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听的还是理,大家如果能心跟得上来,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2020年今天是几月几号,反正是二月初五吧,就是也是“一时”,跟释迦牟尼佛当时是一个时。

我们现在当下也是不离当处,就是“佛在”,每个人都是自性天真佛,就在。“舍卫国”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法海,这个法海诸位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就是这个真如佛性,那么“祇树给孤独园”,它是不二的,是整个一真法界都在其中的。

所以大家看一下,就妙到什么程度,我给您提一个醒,就妙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在舍卫国,每个人都是占一个舍卫国,是的,每个人都占一个舍卫国。

但是大家知道刚才讲的舍卫国,它的首都叫舍卫城,就是舍卫国是一个国,大国度,舍卫城是它的首都,都叫舍卫,你看妙不妙?就等于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心地,都有自性,但是我们所有的自性也是一个自性,又人人皆有自性,这是天然的一个表的妙法妙语。为什么叫万法一体,说佛佛道同,实际上就是这个。

所以这些心地之国啊,孤独之园呀,其大无外、不二法境。那大家想一下,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相遇?我们互相有来往,能够认识,借着相遇、来往、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此时此刻我们借着这个因缘一起来学修这个净土法门,这个方便善巧,显现我们的本有佛性,依照这一套的程序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此时当下,就像整个一个屋子里面的所有的人都像一盏灯,一个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但是它就是一个光明,从一个光明来讲就叫“给孤独园”。不是光佛在孤独园,人人皆在孤独园,就光明来讲;就一室千灯来讲,虽然是给孤独园,但是里边都是“祇树”,就是一会儿一棵树,一会儿一棵树,一多相即,多即是一。

能够悟到这个理的,诸位,不在有没有刮头,有没有穿这个衣服,此时此刻,大家能够悟到这个理的,全部就叫做“大比丘僧”。为什么?因为你彻证法性了,“大比丘僧”。“众所知识”,知什么?就知这个法海、心地,识这个真如、法性,都是一样的。唯有心,万法唯心,人人皆在心里面。

所以你说他是一个吗?不能确定,一有确定,有一就有二,你说他是多个吗?也不能确定,为什么?因为他是平等一如的。讲到这个地步,你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因为理说到那儿就说绝了。

好了,我们再退回到事上来讲。大家来看,这么多的大比丘僧皆是阿罗汉,那么虽然他们跟佛一样同证了无为的法性,明心见性了,识得本心了,“众所知识”了,但是他们每个人分工不同。这就是我们往往以为心性彻证了就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整个虽然是一个孤独园,但是一个树一个样,枝枝叶叶,由着它长,千姿百态。

所以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开始讲到:“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长老舍利弗一般我们翻译成叫身子,他的智慧第一;目连尊者是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就是修苦行的。

“摩诃迦旃延”,他是论议第一,就是很会辩论,文辞特别优美,叫文饰尊者。

“摩诃俱絺罗”,这个是叫大膝尊者,问答第一,就是特别会辩,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难不倒他。

“离婆多”叫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叫义持第一。义持第一是什么呢?就是特别笨的那个,什么都记不住,最后佛说那你扫把会念吗,说好吧,我就念扫把,念扫把都念了扫忘了把,念了把忘了扫,就这么一个根性。最后被佛引导的,七天相续地就念扫把、扫把、扫把,就在那扫,扫心地,扫着扫着,一下子念头分别念没了,悟到真如实相,悟到这个法性了,还成了大阿罗汉。所以为什么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南无阿弥陀佛,就南无阿弥陀佛,义持第一。

然后“难陀、阿难陀”,难陀是佛的弟弟,是仪容第一,就是很庄严。阿难陀叫庆喜,这阿难,这里讲到的多闻第一。

还有“罗睺罗”,这是佛的,这一世是现身他的亲儿子,那么他是密行第一。

这个“憍梵波提”,是受天供第一。为什么他不能在人间呢?因为他过去世,有老比丘吃饭的时候,没牙齿了在那儿嚼,他就笑话他,笑话这个老出家人,说你跟牛吃饭一样。他居然敢笑,结果那是个圣人,一下子果报现前了转成牛了。

结果脱离了牛形,又投生到人道,还拜了佛为师父,证了阿罗汉果,这个习气还除不掉,吃饭跟牛一样,那个嘴一咬东西就跟牛一样。佛就害怕别人看到他威仪不好,别人会讥嫌佛法,就让他上到天上去应供,天天待在天上,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是福田第一,不动尊者。

“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他长得特别黑乎乎的,但是他很有教化的功德,当时很多大富长者、豪富的这些人,都听他的,不听佛的都听他的。

“摩诃劫宾那”,房宿,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是寿命第一。

那么“阿?楼驮”是天眼第一。

这里一共列了这么十六位尊者,全部实际上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成阿罗汉,来跟释迦牟尼佛一起净佛国土。那好我们看到,这里这十六位都是佛弟子里边,你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一的功德。智慧神通也罢,苦行福田也罢,受供养或者说庄严相威仪也罢,都是里边(第一)。

诸位要知道,按照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讲法,那么这么多的弟子如此的出众,并且个个已经超凡入圣了,为什么今天还乖乖地来坐在这一座,要听《佛说阿弥陀经》,听执持名号法,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罗汉。

那好,罗汉且不说了,后面还有四位。

“文殊师利法王子”这就更厉害了,等觉菩萨,再差一步之遥就成补佛。“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已经就成佛是铁定的事儿了,将来就在龙华三会,这谁都改不了的事实,就毕竟成佛了已经。“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这四位菩萨。当然我们也讲过他们表的是信愿行,文殊菩萨这样的智慧第一,才能承担相信这个净土法门。

因为弥勒佛呢,弥勒菩萨他有愿力,现在他主要就是要以庄严他将来的佛国净土为主要的任务,所以他来听闻净土法,为什么,因为龙华三会必须还要讲《佛说阿弥陀经》呀。那么乾陀诃提菩萨就不休息的意思,和常精进两位就代表行,就是执持名号,这已经把这个净土资粮信愿行也嵌在这里了。但是今天我们且不理它,我们只说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四位超级大菩萨。

后面还有一类人叫“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三拨人正好表的是什么呢,就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上中下根,上至等觉菩萨,中至声闻罗汉,下至人天乃至六道,所有的这一些都属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摄受的根性。大家看,上根就是大菩萨,菩萨乘,中根就是声闻乘,下根就是人天乘。

所以大家想想,为什么叫三乘等入,印祖在讲净土的时候,每每说起都是说,上至等觉下至五逆十恶凡夫,利钝全收,大家要去领悟这个法。

为什么在这里这么讲,那么可能我们往往会说,利钝全收,那菩萨们嘛可能就是说为了引领凡夫众生,说大家都得往极乐世界走,这样才好。你看十大愿王,华藏世界海都导归了往生极乐,好像菩萨是给我们带头做榜样,什么前进带后进一样。

今天告诉诸位,不是,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哪怕是等觉菩萨,他确确实实也需要往生极乐世界,速速圆成佛道。如果真的从利钝全收来讲,这个法还不一定大家能接受得了。

那我们通常认为说,菩萨声闻他已经自己修得这么好了,那他肯定是利根嘛,对吧,那就叫利收。那我们人天大众都是凡夫俗子,甚至还有一些五逆十恶的凡夫,那这肯定是钝根,对的,没错,可以这么理解。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如果从当机上来讲,就是为什么当时阿弥陀佛要设这个本愿?善导大师说了,就是为了摄受凡夫入报土。摄凡夫入报土的话,就说明正当机的才能叫利根,旁系的都属于钝根。这样来讲就是,真正的利根就是凡夫俗子,就是能够乘佛本愿,能够发愿往生汇入净土法界的,这才是真正的利根。

就我们常讲到说,江河湖海的水你汇到大海里边,你也是大海水。我哪怕就一滴水,就这一滴水,我“啪”地掉进大海里边,我依然也是大海水。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讲到的上至等觉下至五逆十恶,我们一般虽然听得到五逆十恶往生,几乎我们还是很不能够接受为什么五逆十恶都能往生,真的能往生吗?因为我们几乎都没有造五逆十恶罪,我们还是怀疑怕自己往生不了。

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我们要细细地去观照一下,这也是对于心地的一个会通。

为什么说等觉菩萨跟五逆十恶这个时候能够持平,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法。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大熔炉,熔什么,熔成佛的炉。他整个的这个功德海只在成佛上论,不在任何九法界上比高低,大家知道吗。我们昨天已经讲到了,念佛的就是佛,佛就在念佛,他就在这个法上论。

所以当我们正在扭扭捏捏地攀来比去的时候,觉得说:哎呦,人家大等觉菩萨呀,修得那么好了,对吧,人家能往生。那声闻罗汉也是圣人了,也能往生。那我们凡夫天人外护,难道在这里,好像难道这就是可能是佛又给了一个方便,或者都在这个九品上面再细细地比划。

跟大家讲,为什么净土在这个层面,不在你娑婆世界的法上这一套里边去配对呢?就是这个大熔炉,它不看你什么形状,如果我们把修行的境界或者功德比作形状,它只看你是不是真金。也就是说,你把这块金子修炼得,就是再怎么漂亮的首饰,精美绝伦戴在身上,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在这个层面论高低。

你说我现在是五逆十恶重罪的人,我就跟一块金矿石一样,里面还有很多杂质,但是我的金性跟那个最纯最真的这个首饰,精美绝伦的首饰,或者说这些整个身上这些装饰品吧,就是做的最技术好的这些金器(金性相同)。但是问题是这个熔炉现在只认金,不认器,而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一块野矿石,人家金器已经那么精美绝伦了,摆在陈列柜里边,已经让大家都称叹不已。

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认这个,它只认金。你只要是金,在这个熔炉来讲,就是平等地进去,一样地出来,就是这样的法。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说这个净土,等觉菩萨、恶逆凡夫都在其中,这里的听法众,就是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表了这个法,表了这个法。

当然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再推一步,因为我们听这个法的时候,还会觉得说:哎呀,看来这个黄金再怎么做得好,或者做得粗劣的金器,那么只要看它的金性,好像大家就往前又悟了一步,对的,是的,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再往前悟一步,实际上它不是看你的金性的金,而是看什么,而是看你金性的性,只要你这个性在,就具足了现成往生的资格,大家敢信吗?

你看为什么你大菩萨你就修得再怎么高妙、再怎么好,那问题是你大菩萨修了些什么呀,等觉菩萨六度万行,难道抱了一堆功德吗?我们一般认菩萨都觉得人家已经修到那个地步了,不知道修得已经拥有了多少功德或者境界,告诉大家不是这样。

因为我们一定要记住,真正的大菩萨是越修越简单,越修越少。你看为什么十回向完了以后,才能够进行登地,就是他把所谓的功德全部回向了,连回向都回向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叫登地菩萨,才能够入圣,大圣人。那么一直这样的话,再往下修的话,等于说就是真的是退步是向前呀,退步是向前。我们一般都以为菩萨已经修得不知道有多少高妙,用这个拥有量来瞻仰顶礼,谁能够感同身受说修得越高实际上是越没意思,越没有。

所以大家看,不管他修得怎么样,越没有,只要他没有没有到头,那我凡夫也是一样的,跟他一样是同步入到这个性海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大家要记住,不是靠修行功德,不是靠圣人凡夫差别,也不是靠刚才比喻的金性的金,只唯一论的就是一切众生所具的这个性,能够往生就凭这个性。我们这次融事会理,会什么理,就是会这个性。

所以你看为什么天台宗里面,智者大师在判断的时候,就进一步发挥这个性具思想,当然我们把它表达为一种思想,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真实功德。他甚至提倡说什么?一阐提,一阐提连五逆十恶的人都不如,一阐提虽然他断了修善法,但是他的性善在,就是指的这个性。一尊佛虽然他断了修恶,可是他的性恶还在,这就是天台宗,不是恶性善性啊,而是说的性善性恶之性。

告诉诸位,我们能够往生,小人物跟大菩萨持平的就在这个性具的性上面。而且从原则上讲,我们往往觉得说往生很难哦,不知道怎么难,能不能够到达。我们一般是想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的时候,就不知道多么自在、多么随意了。我告诉诸位,原则上来讲,往生西方和乘愿再来一模一样的容易。为什么?就是乘这个性而去,称这个性再来的,大家要明了。所以在这一点上,能不能往生,就是靠这个性,完全靠这个性。

有时候我们也常讲到说,诶呦,为什么五逆十恶说是带业往生吗?好像我能不能带业,到底带了什么业呀?然后说人家可能大菩萨往生,人家不是带业往生。我告诉诸位啊,你放一百个心,净土法门明明白白地就是只说带业往生,不认不带业的往生,因为不带业的已经成就了,就不必往生了。

所有往生者,九法界都是带业往生的,我们凡夫带的是什么呢,是分段生死的业。大菩萨们带的是什么呢,罗汉声闻带的是变易生死的业,没有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是不带业的,不是不带业的,全部都是带业往生。就包括华藏世界海那么多的菩萨,他们就有一品无明未破,就证不了这个清白之法,他还有挂碍呀,他没抖干净呀。

所以圆成佛道就是到了极乐世界全部平等地入这个性海,完全不看你是金子还是金器还是什么,只看重你金性中的性,这个性都一样。

这就是这里《弥陀经》这三根普被的人,给我们表的这个往生之法。能不能够往生,根本不是靠外相、靠功德,乃至靠修行,就靠这个性。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讲完了理又要回到事啊。我们现在依照称的这个性,然后才能够发起这个真信切愿和持名妙行。如果没有这个性,我们连信心我们都没办法生起来。

你的信心从哪生起来的,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听一遍觉得信心又进一步,这个是依什么所现的?我们的愿力为什么能够对接阿弥陀佛的愿力,什么东西在从中接轨?我们持名为什么叫持名?要执持名号,什么东西致使我们能把这几个字执持起来?都离不开这个性,所以真正往生的就是称这个性。

那就我们前面讲到了,既然能够笃定真信不改,“如是我闻”,那么就决定能够什么呢,同生西方净土中。这里的当机者,今天给我们表的就是这个法,请大家务必要信在心头。

那好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多讲了一点点,也是想说称性的,把这个给大家讲完。

好,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讲。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