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一)
长水沙门子璿集
二解结同体疑二。一阿难伸请二。一述已犹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前疑因果同异。今疑根尘结解。故云第二义门。然根起之由前虽广示。而不的指何处为结。结解之义尚未辨明。欲期指陈皎然可识。故引前文佛所举喻。以况己迷也。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诸无明者。谓全界无明也。总摄一切二障见思。故名为诸。始自迷真。随逐有情生灭不离。故上文云。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故云俱灭俱生也。初果有学虽未断思。已名破烦恼障得人空证。而全未破所知障。法执犹存。故云犹隔日疟 二请示结解。
唯愿大慈。哀慜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无始生死。不能超越。盖由结缚。今待解除无碍无系。不以恳至莫由开晓。故雨泪求示也 二如来广演五。一世尊摩顶。
尔时世尊。怜慜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顶是诸根之总。手为解结之要。摩而警动将有解期。拊而安慰令知深旨 二诸佛放光。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无明住地为六情根。震动不安。因兹解结。诸佛流光灌一佛顶。以表一多无碍自他平等。下文诸佛标示。此佛释成。同说同证更无异路。问此经从前至此。四度放光。独有今文诸佛同放。仍又同说。斯何特异乎。答初为说教破邪。次为拣妄显理。次为定见生智。今为入观成行。前三依教发解。未能除障。今文观成破惑。正动无明入法界理。故诸佛放光。同示解结体无二源。故知。说教破邪。显真拣妄。立信成解。皆为今日成行取证。非聊尔事。故与前文异耳 三同说结根。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一念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斯六根为自在解脱安乐妙常之源也。其犹氷水由气之动移相虽变异湿性常一。结解同贯亦复尔也 四阿难再请。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染净根本唯此六根。更无别法。于此起见生死轮回。于此忘情涅槃常乐。法执未破。孰能洞明。故再咨询欲期开示 五佛为释通二。一长行二。一双标。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根境识三无别体性。唯一真觉。故曰同源。执见不亡。妄生取着。强分染净横计身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故云为缚。了相无相。分别不生。能所寂然念想虚。尽一法无取。一真体现。心与虚空等无差别。故名为脱。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者。与上根尘绮互相影。上言根尘。影此识性。今言识性。影前根尘。故三同源。亦同虚妄。故前文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即此识性虚妄也。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此根尘同源也 二双释二。一总显无性。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揽尘成根。对根有相。根境立矣。妄识生焉。妄识能变根境二法。故根境识互相假藉。一一体空。一一成立。故若交芦 二别明缚脱。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由阿难再问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故佛先示根境识三唯一虚妄同一性源。迷缚解脱诚非异辙。由此别示结答。令无所疑。因解成观。妙果可冀。言知是者。略举六根之二也。立知者。又略见字。影在次文。意谓。若于六根三事。不了性无立为实有起遍计执。惑业由生自取轮回抂入诸趣。斯则六根是无明生死结缚之本。苟或于此体真达妄执取不生。妄知见觉泯然虚寂。唯一圆成清净宝觉。斯则六根。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更欲何物说为异因。故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上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则正破无明法执。成就圆通观门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汎论偈颂。总有四种。一阿耨窣覩婆颂。不问长行并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祇夜。此云应颂。四名蕴陀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八意之内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至文详而知之。此颂九行。应颂讽颂。间杂相糅。连环起复。展转相生。大意破无明法执。令观门明净修行证入一真法界也 二正颂六。初二颂标宗破执二。一比量正破。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此文正破无明法执。执为无为有实体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对待。故此双破。即是解结之所因也。此中四句。前二句破有为。后二句破无为。此二不立。方显法界一相义耳。言真性有为空者。真性之言正是标宗拣法。通下第二量转。谓一真中道第一义谛也。应立量云。真性有为元空不有。从缘生故。犹如幻事。真性无为本来不实。无起灭故。犹如空华。由此二量三支无阙标拣分明无诸过非。掌珍论中取为善立。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此义所显。一真平等无诸对待。真妄染净生死涅槃凡夫诸佛。皆如空华乱起乱灭。故下文云。一切世界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斯显第一义中离一切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明法执于斯尽矣 二显过况破。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初二句重显前过。有为无为是对待故。亦是破执真性是有还同虚妄。惑者议云。真性之中虽亡有为无为。而此真性应有所得。是佛所证离诸伪妄。故名曰真。是诸法性毕竟应有。故此破云。若言离妄所显有真性者。还同妄法俱为妄也。以是遍计所缘境故。离妄之真还因妄显。如前文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起信亦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应知若有真性为所得者皆为妄矣。故云妄真同二妄也。犹非下二句况破执妄。初句蹑前所非。尚无真与不真。不真即妄也。次句正况。云何更存能见所见。根之与识俱名为见。所见即境也。斯则总破真妄二心。诸对待法皆无所有。方名显净法界一真平等。此上二颂。正是颂前根尘同源也。本源自性尚非真妄。岂得存乎根境识耶。故根境识同此一源 二两颂结解同体。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颂前根尘相发相见无性犹如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颂前缚脱无二也。六道凡夫。业惑所系不得自在。故名为缚。三乘贤圣。断惑证理不随业系。故名为解。此则皆由六根迷悟所致。更非别岐。故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交中无性。将何遣有而更存无。一性之中无对待故。肇公云。有既不有则无无矣。此则正显根尘中道。亦是上根尘同源之义。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颂前知见立知等文也。迷根执境。不了性空妄取为有。即无明矣。了性无性真妄一如。根境识三不能为缚。故名解脱。斯则涅槃无漏真净 三一颂生起下文。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生起六解一亡疑也。因次第者。下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一亦亡者。下文云。今日如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生起下文圆通修证也。即取观音从耳根门入三摩地。文殊所选。堪与阿难及此界人入流正觉 四一颂无明习气。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无明熏习种子不断。如暴流水流注不息。微细境界唯佛能知。故起信云。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谓此识体。单真不立。独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起信云。谓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若说即真。妄习如何得尽。凡夫外道起于常见执为真我。若说为妄。恐拨为断灭。以真相不灭故。是故于小乘藏及大乘权教不说第八。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意显前文根境识三六种结缚皆是此识熏习变生。执真执妄见有见空唯此识影。乃至十地菩萨所见佛身业识上见。若佛如来。已离业识。无自他相见。如起信说。此则正显已离俱生无明耳 五一颂一句遣幻非幻。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切诸法唯识所变。故皆自心。前六不了。见从外来。取而分别。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故云自心取自心也。若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故云非幻。而由见妄忽生觉明相现。四大分湛。根尘宛成。故云成幻法。而言幻者。以一一法皆无性故。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分别不生前后际断。真尚不辨。妄何所立。是故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斯则一相平等。迷悟都亡。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肇公云。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相矣 六一颂三句赞法令忻。
是名妙莲华 此平等性观。能破无明开佛知见。此知见性。处妄常真在染不污。今得显发如开敷出水。故以为喻。
金刚王宝觉 无明坚牢最为难坏。一念能破。金刚定力。此定尊上更无能过。于法自在。是可宝重。如摩尼珠随意生育。无上觉果。名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此观现前。了一切法皆如幻化。犹如明镜现诸色像。一一色像体不可得。同一镜明不即不离。三摩提云正受。不受诸受也。
弹指超无学 此显速疾能至大觉。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超过地位劫数之说。如前文云歇即菩提。圆觉亦云。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斯义也。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超无学耳。亦是约迟速校量。故说为超。非是都越地位直至无上觉耳。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阿毗达磨云无比法。即指此三昧也。亦云对法。即以大乘平等大慧。对向一真法界。体用显现。理智一如。故名对法。薄伽梵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十方诸佛取证菩提涅槃妙果。唯此一路。能通至彼。故名为门。由前请云要因门入。故此开示金刚三昧。为能入门也 三六解一亡疑二。一伸疑请决二。一叙庆所闻。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能诠之文。讽应交间辞句妙净。所诠之理。清明洞彻皎然可见。故使心开如目之鉴 二正陈疑意。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洗垢 由前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难疑意。前文既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斯则结无前后。解亦不伦。六根若亡一觉应显。云何复云解结因次六解一亡。故云心犹未明唯垂洗涤等 二举事广明三。一且明结之因起二。一举事二。一问答结名二。一绾巾问结二。一结巾初问。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涅槃僧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献故。未详缘起 二再结再问。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如文 二约体问名。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秖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秖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巾喻真性。结喻六根。逐绾而问。相由妄别。令知根本是一妄结生六。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故一一绾皆名为结 二徵释同异二。一问答。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体虽元一。妄结成六。既已成根。六种名相随心计执不可移易。故云不可乱名 二印成。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如文 二合显。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迷心执境。无异成异。故下文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即斯义也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一就事问答。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中译家缉缀不足。应云欲得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乐成一体。有何方便而得成一。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对六而立。六若不生则无所对。故无一义 二贴喻释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心性发狂。见闻妄隔。根境识三一时俱现。生死为六。涅槃名一。由对待成。本无所有。故如狂劳虚妄华相。三种世间故名一切佛界生界一切境界俱不离此。以是分别妄念起故。离心即无六尘境故。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一示解因三。一拣非显是二。一二边俱非。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若执此根有实体者。即堕常见。若谓都无。成恶取空。诸佛不化。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以堕断故。既左偏有相。右堕空门。空有二边俱不见性。无明根结如何解除。故前偈云。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故此二。边不能令脱 二中心方是。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意明。空有二边既不能解。当须中道正观照无始结根非有非无不异而异见全无明之法性。断全法性之无明。不断而断。非证而证。方得解成 二示正因缘二。一显今说意。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麁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中道正观如幻三昧。能解无始无明根结。能于弹指超证无学。能起无方不思议用。此名佛法从因缘生。岂同世间所说麁相。以佛无明永尽得一切种智。故能知此结解因由非余境界 二别示所知。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一切世间色心染净诸有境界。皆依无明。而得住持。今无明已变成明。明即一切种智。佛既证得一切境界。有何难了。是故即能皆了元由 三总彰解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上文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故云选择。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是故诸妄消亡不真何待 二明次第二。一就事问答。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此显六根不能顿解。但应从一根门。即得六根解脱。非谓六根相望成次第耳。但观合显。义自昭然 二约法合显。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此正明次第也。如下文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斯则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即俱空不生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得无生忍也。维摩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当作是念。此法想者即是颠倒我应离之。云何为离。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乃至得是平等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此则维摩正就于身。作三空观门。故次第观而次第离。今经但于一根深入。自然麁执先断次第以证。观行虽别。所得攸同。即正约圆顿观法。但从一根而入。非约六根顿解。故云次第。不同渐次法门约钝根说。诸解云云。不能具叙 三广引修证四。一阿难请问圆根四。一述解申疑。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慧觉圆通由蒙开示。本根入路未得通明。故今申敬欲期达解 二叙迷遇佛。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背觉合尘名为孤露。萍游六道故曰飘零。忽然邂逅厕为堂弟。名预天伦。由斯遭遇。如子得母。法身可久矣 三结愿彰益。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际时会遇也。遭时遇佛。从兹得道。始觉合本若不曾迷故云本悟。悟觉也。既不曾迷。唯是一觉。夫何更有见闻之异。故云未闻无有差别。此略举六中之耳根也。阿难所请。意在此根。微露其机求佛显发。如来知微。勅众各说悟门。观音文殊承机述拣。感应相济。化道曲成。于今受赐。岂得忘本 四请示法门。
唯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秘密妙严即首楞严定。最后开示究竟说也。机微细念。静然不动故曰退藏。即欲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故云冀佛冥授 二如来询诸圣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名生我法。向下虽有二十五门。诸圣入道总而摄之不离十八。故举以问令各。叙述 三诸圣各说证门五。一灭尘合觉证六。一憍陈如三。一遇佛获悟。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憍陈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从此命族。五比丘者。初佛弃国入山修道。净饭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跋提。三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勅令随卫。五人衔命。后各舍去。在鹿园中共修异道。佛得果已思度何人。此五于我先曾营卫。即往为彼三转法轮。问言解否。陈那先答已解已知。诸天在空亦言其解。故佛命彼名阿若多。阿若多者此云解也。或言已知。鸡园精舍名也 二正陈悟旨。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虽悟四谛。复了音声本常微密圆满未曾生灭唯一觉性。此则了音声性空唯如来藏。故云妙音密圆。此经所明圆通法门。唯取实证。则不可约随相而一解。下文如来勅文殊言。二十五无学。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故知此文正是入音声慧法门。了声实相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如文 二优波尼沙陀三。一值佛显悟。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 亦云优波尼杀昙。此言近少。或云尘性。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故以为名。由多贪欲。故作此观以为对治。复了色尘本如来藏。故云悟诸色性正二陈悟旨二。一观成得道。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初作不净想。后入骨锁观。皆为治贪。复因骨锁。入析色明空。复因此空。见色实相悟中道理。色之与空唯一实性。故云空色二无 二重指释成。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从悟得名也。真善妙色即毕竟空。相尽性显。悟如来藏周遍法界。故曰密圆成于无学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三香严童子三。一叙承尊教。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观香悟道。得童真位。名为童子。初佛总教。观有为相。不的言香。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依教修观三。一标观境。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我于向晦宴然安息在于静室。清静之室洗心之处。故名清斋。静室闻香是有为相。即所观境也 二正观察二。一观行。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 木空烟火。以理推穷非香生处。既来无因。去复何往。以何为香而馨我鼻。此别观察香无生也 二观益。
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香既无生。复何分别。故云意销。分别不有。能所俱亡。真觉不动湛然常遍。尘垢既销圆明净妙。故号香严 三重释成。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相尽归如。真香妙发。一念不辨即登无学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四药王药上三。一叙宿因。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量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醎澹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堪任补处。绍继佛种令不断故。名法王子。五百梵天是彼徒属。未详缘起。叙昔为医能疗众疾尝药知味分别性用对治不差。昔既妙辩味尘。今亦因此发悟 二获现悟二。一正陈悟旨。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观味之因从何而有。空有身心若即若离俱无生处。了知即观察也。无生处故。尘味寂然。分别即息。能所亡泯。二俱绝朕。唯是一味清净宝觉。故云从是开悟。即证无生忍也 二蒙印获益。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发觉明悟由了药味。故印此人药王药上。登成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五跋陀婆罗三。一遇佛显悟。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 跋陀婆罗云贤护。准法华说。威音王佛有二万亿。相继出世。此人初佛像法之中。为上慢者。毁常不轻。由是堕狱经于千劫。罪毕得出。值后威音出家获悟也。随例入洛。观此水性了不可得。不从因生。故悟水因 二正陈悟旨二。一叙悟获益。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尘无自性。才生即灭。体是幻有。性相本空。水无所因。安然不动。三俱无得。孰为浴事。无始妄习顿然销落。乃至今时得成无学 二重指释成。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由斯观察。尘触既尽。妙触现前。得无生忍。名佛子住。以善能守护令妄不起令觉不动。名跋陀婆罗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因触悟道。故云触因 六迦叶三。一叙遇胜缘三。一佛在依学。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 摩诃迦叶云大饮光氏。名毕钵罗。头陀上行众推无上。紫金光尼在家时妇。缘起如常。日月灯所便得亲近闻法修行 二灭后遵承。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 室利罗云如来体骨。然灯涂金皆是身金光耀之因。累劫皆尔。非止一佛。故得然也。经出别缘。各从一说 三由因感果。
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如文 二正陈悟旨二。一陈观行。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六尘生灭是意家境。今观此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能所都寂。法性现前。身之与心本来不动。故令能度多劫如弹指也 二重释成。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尘法既空。妙法宣现。故获无漏成无学果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已上六人。依尘开悟。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一)
首楞严经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二)
长水沙门子璿集
二旋根归性证五。一阿那律三。一叙悟因由。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或阿泥楼豆。成阿[少/兔]楼驮。皆梵音小转。此云无灭。或云如意。是佛堂弟。白饭之子。多乐睡眠。如来诃云。咄咄胡为寐蛳螺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故云诃畜生类。常言半头天眼。今云金刚三昧。此显实证。与昔不同。当以意得 二正陈悟旨。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金刚三昧所发之用同佛见用。故云精真洞然见十方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旋其妄见循彼真元。尘见既销。精真洞发一切无碍。岂止障外细色而已 二周利盘特迦三。一叙其因由。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慜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周利盘特迦云蛇奴。于路所生。或云继道。性多愚钝。过去为大法师。善解经论。有徒五百。秘悋佛法不肯教人。后生暗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日不得成就。为治散乱。教数息也 二正陈悟旨。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初观息风念念生灭。微细穷尽。生灭无从。息风既空心亡分别。豁然大悟一切无碍。此则岂唯对治散乱。亦乃见息实相矣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返生灭息。循无生空。从息发明斯为无上 三憍梵钵提三。一叙悟因由。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亦云笈房钵底。此云牛呞。牛凡不食亦事虚哨。此人口相如牛之哨也。大论出缘与经有异。教观舌根尝味入道。当得心地一味法门。了味之知从此永灭。故云灭心入三摩地 二正陈悟旨二。一叙观行。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观此尝味之根。不自体生。不他物生。各犹无生。共岂能有。缘中不得。非缘亦无。了味之知竟从何有。一根既尔。诸根亦然。由是应念得超诸漏 二叙观益。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根复故内脱。尘销故外遗。内外既亡。孰为三有而可处耶。故云远离。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得无生忍。故云法眼清净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旋妄根尘。归真实相。心地法门一时开显。此为第一 四毕陵伽婆蹉三。一叙悟因由。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 毕陵伽婆蹉云余习。呼恒河神为小婢。非是故心。由过去世为婆罗门我慢余习耳。最初入道。闻佛所说世间苦空无常不净都不可乐。因行乞食。思入此观。忽遇苦缘。故云疼痛 二正陈悟旨二。一叙观行。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 念观也。知觉也。因痛起观。观我此身。有于知觉觉此深痛。然虽起观观觉及痛。观清净心。无痛无觉。此根尘念虑妄身心有真净心无。又更观察痛觉之念净心之觉。即成二觉。从何而有。一身二觉应成两佛。故知此觉皆悉虚幻。清净心中一无所得 二明得悟。
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有所得心一念不起。名之为摄。当尔之际。能觉所觉能观所观一时俱寂。无分别智即得现前证无生忍。故云身心忽空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能观所观能痛所痛。寂无一法。故云纯觉遗身 五须菩提三。一叙宿悟。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须菩提云空生。亦善现等。以生时现空心达于空常修空行。故以为名。既云旷劫如恒河沙。便知空寂。岂止今日。方始证得 二明悟旨二。一悟但空。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以修空观了心空寂。一切依正自他染净乃至十方由心变者。悉皆成空。自行既尔。亦令他人证得空性。此一向空未能具法。故云但空 二悟中空。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性觉真空即中道理。以空是如来藏。故满足周遍具一切法。光明遍照法界性故。如摩尼宝随意出生。如大溟渤深广含摄。平等性智达解照了境智一如。名佛知见。虽证于空不为空缚。故云解脱 三结答斯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故云入非。次以重空。空于空相。故云非尽。无亦空也。已上五人依根证入毕 三湛识循源证六。一舍利弗三。一叙宿悟。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舍利弗云鹙子。亦云身子。心见清净。谓眼识发智。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根本元由。斯则得世俗智分别诸法。名为法眼 二明今悟二。一获慧眼。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迦叶兄弟即三迦叶也。宣说因缘即三谛法。因说生解悟真空理得初果证。即慧眼也。余处即说遇马胜者。或同时所遇。非独一人。经互举耳。既闻因缘因缘即空。即获慧眼见真谛理 二获佛眼。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见觉明圆。即真觉妙明圆满成就。从眼识显。斯由如来开示妙法令我获证。故云从口从法 三结答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从于眼识发显智光。智光极处即佛知见。即三智五眼一时具足。故名为极 二普贤菩萨三。一事佛发行。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行弥法界曰普。位隣极圣曰贤。河沙佛所为法王子。诸佛弟子发我行者皆名普贤 二行成起用二。一指体略标。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心闻即耳识发明也。从于耳识得真圆通。入法界理。生灭识灭寂灭现前。境智相冥一体无二。还于心闻起用。分别众生知见。可发明者即现其身 二约机广释。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既以心闻。合法界体。境智无二。故法界中所有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无不了知。无不起应。冥显二机皆获其益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如文 三孙陀罗难陀三。一叙承尊教。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 孙陀罗难陀此云艶喜。兼妻得名。是佛亲弟。前作数息。即约根说。今约观识。缘鼻端白以驻其心。令不散动 二依教修观二。一明观行。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初观白相。经三七日后见息气犹如烟相。此观成时。身心内发。若身若器一时空净内外映彻犹如琉璃。此则因观生灭息相。观心融明将发空慧遂洞身界。犹在方便未能忘缘。故见其烟变成白相 二明悟益。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无生空慧既已现前。诸息不生纯是智慧。慧光明照一切皆如。世界众生无非圆妙。由斯漏尽当得菩提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如文 四富楼那三。一叙宿辩二。一具谈权实。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 富楼那云满。弥多罗云慈。尼女声。得四辩才。旷劫便有。非独今日。苦空实相即权实法也。内秘外现成就众生。累劫如是 二备演法门。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非今一佛所说法门。河沙佛所闻秘密法。我皆为众宣说无畏。言微妙者。巧以言辞譬喻方便随顺机感也 二明现证。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如来知我有辩才智。遂教我以口轮说法。此则示令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能随说法净即智慧净。随智慧净即其心净也。师子吼者无畏说也 三结酬问。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内以禅定智慧伏断爱见。外以神通说法降制魔外。则涅槃城存三宝不绝也 五优波离三。一遇佛受教。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 优波离云近执。即如来为太子时亲近执事之臣也。在家执事。出家亦尔。遂见修行降魔制外断惑成道也。故承如来教以持戒。律中度诸释种先度波离者。盖以初虽随佛后方得度 二因戒获证。
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有威可畏。有仪可象。二百五十各有四仪。复对三聚。故成三千。复以三千。配身口七支四分烦恼。转成八万四千。今举大数耳。杀盗淫妄性元是罪。不待制止。犯即成业。故云性业。余即因过始制。制前犯即无罪。故云遮业。由持戒故不犯诸尘。尘既不生。身亦无得。故身寂灭。我身不有我心何依。根尘既亡心无所有。故亦寂灭。如是诸法一时清净。唯一宝觉。本来无染。真持戒耳。由是获证。言纲纪者结要之处。以能决断重轻开遮持犯。制众行事。令人法高尚为后轨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持戒修身。禁防尘染。观身实相尘自不生。能分别心依何所有。是故身心通达自在 六目犍连三。一遇缘闻教。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 目犍连姓。云採菽氏。拘律陀名。云无节树。优楼频螺云木苽林。伽耶云城。那提云江。缘如舍利弗中和会 二因教通悟二。一获悟入道。
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 前闻因缘深义。即由因缘。深达实相。实相无相。身心寂灭。由是开悟名大通达 二因悟得通。
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谓由开悟。分别不生。意识不起。即是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湛性既深。心光宣发。神通大用由此现前。能游十方无碍自在 三结酬重指。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旋湛即定。心光即慧。由定发慧神用无边。如水澄清万像斯现。已上六人依识悟入竟 四复大同本证七。一火头金刚三。一遇佛闻教。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勐火聚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因多贪欲。闻教修观。从此获悟。贪欲盛者是鬼狱因。因为欲火所炽。果为业火所烧。因果相当俱名火聚 二依教修观二。一观成获悟。
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初观身心。唯见煖触。后观煖气。无相无生。我身自空。煖依何住。身心既寂性火妙发。故云神光内凝成智慧火 二重指释成。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因观火性。得真三昧。以火为入道初门。故云火头。火能破坏一切诸法。故发大愿。为力士身破魔护法也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煖触即空。故云无碍。性火妙发。故曰流通。内凝外现。故生宝焰 二持地菩萨三。一遇佛受教二。一总值诸佛具修福业。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勤身苦己利益多众。经无量佛作无畏施。福因广也。市垣曰闤。市门曰闠 二别值毗舍亲承开示。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毗舍浮云遍一切自在。平治路地。待佛经过。佛以自证法门开示令平心地。一切皆平。者心为万法所依。平等含育长养一切。故名为地。若能平等性观与此相应。则一切法无不平等自在无碍。由是佛名一切自在耳 二因教获悟二。一正陈悟旨。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闻平心地。即悟我心本来平等。若身若界所有微尘皆无自性。但从虚妄分别所现。唯一实相。本如来藏。犹如空华翳故妄见。空本无华。复何相碍。由是刀兵亦无所触 二因悟获证。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身界二尘染净诸法本无自性。唯是实相如来藏性。故云法性。于此忍可元无生灭。决定不谬。名无生忍。此人开悟大乘而登小果者。以随彼意乐要入即入。如西域诸菩萨等。皆悟大道。嫌弃小乘犹如咳唾。多因王请即证小果。由人意乐岂不然乎。持地在昔证法华经。见普门品二重指结酬。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如文可知 三月光童子三。一值佛受教。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月是太阴。能生于水。与所值佛。皆由所习而得其称 二依教修观二。一备陈修行二。一正成水想二。一正作想。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一味水性。更非余大之所相倾。故名无夺。浮幢王刹香水海者。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故无差别 二叙偏证。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水想成时。但得无我。犹执水相全是于身。未亡法见。故未无身 二因观值缘四。一入观值缘。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窓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盻而去 初作假想。虽见其水与香水海等无差别。但自心见。非通他人。今定力转胜。果色亦胜。乃通他见。即实定果也。不同十遍处想成自见耳 二出观如病。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身子入定。于恒河岸为鬼所掌。出定头痛。佛语之曰。汝若无定身应碎坏。今我亦尔。将恐退失所证道果 三审缘指告。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四再定获安。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二因修获证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前犹见水。今合真空无水可得。皆如来藏。故云亡身。即证法空也 三结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四琉璃光菩萨三。一遇佛受教。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具云吠瑠璃。此翻远山宝。由观自心风力所转。观成得用。身心洞彻犹彼瑠璃。故以名焉。所值之佛名无量声。亦由观风而立名耳。开示本觉而观风者。风即动相。既属于妄。元来无动。无动即本觉也。由是欲显无动。而观于动 二依教修观二。一正修观行。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标所观境。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 正观察也。既世界身心皆由风动。风自何生而动诸物。物不动时去至何所。风既无从。物成妄动。故见十方一切众生。狂自鼓闹。同一虚妄本无所因 二观成获益。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未几犹在近也。依教观察。受教未久即证无生。由观生灭证不生灭。故见东方不动佛国。我身及器咸即本觉妙明元体。故云发光洞彻无碍 三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五虚空藏菩萨四。一同佛所得。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定光佛即然灯佛也。由观四大虚妄有生无物可得同于虚空。故得身相犹如虚空周遍无碍也 二备叙神用。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观四大性及以自心。唯是圆明清净宝觉。觉体无碍周遍一切。故能以四宝珠照十方界。化成虚空。于心现镜。光照诸刹。来入镜中。身刹互入不相妨碍。广大随顺施作佛事。十种光者十身卢舍那也 三由观获证。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此叙观成获忍发此大用。四大身心。虚空佛国。同一虚妄唯是圆常。冥此发用。岂拘方所 四结酬所问。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由观空故。现身现土互相涉入。依此得名虚空藏耳 六弥勒菩萨三。一遇佛受教。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具云梅咀利曳那。此云慈氏。灯明佛时。妙光菩萨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是此人也。心重世名多游族姓者。盖由心外见境。驰求不息。分别诸法种类名相。不知自心熏习所现。即是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也。为对治故。教唯识观 二依教修观二。一久修离过。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初修此观。已得对治。知世名利有无厚薄。皆我自己唯识所变。不从他来。由此驰求顿尔皆息 二观成得道二。一证唯心。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此观初成。位当解行。今得三昧正入初地。名真见道。谓以一实根本无分别智与法界冥合。能所一如无有二相。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尔之时。方名亲证。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故五位中名通达位也 二现诸佛。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既能现亲证真唯识理。依正净秽皆唯心现。故无量佛从识性流。今得补佛。亦我识变非由他也 三重指结詶。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初观染净依正皆唯识变本无自性。即不起虚妄遍执计我及法。即离遍计。决了能变所变元是菩提妙觉明性。即离依他。唯一圆成清净宝。觉故云远离依他及遍计执。故唯识云。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即斯义也 七大势至菩萨三。初遇佛受教二。一标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亦名无量光得大势。如观经释。念佛三昧如下自明 二叙教二。一喻显二。一喻不念之失。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妄。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专忆如佛。专忘谓不念者。如是众生见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 二喻念佛之得。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佛与生如形影也 二法合二。一合不念。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如母忆子佛也。若子逃逝生也。虽忆何为不会遇也 二合念佛二。一提喻贴合。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初提喻。若众下贴合。不假下得益 二寄喻重显。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染香有香气。念佛得见佛。因果相称。谁谓不然 二修习获证。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念佛入无生者。初即以生灭心。缘念佛之相好。专注一境。心无间然。见佛相好光明庄严依报眷属一一乐事。如对明镜自见面像。周眸遍览无非佛果。然后复观所念之佛诸有境界。俱为虚妄。本无自性。以从念想之所现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见一法毕竟空寂。以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斯则能所俱寂本来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此则由念相好见法身佛。即无生念也。故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我既得度。众生法身与我无异。无异之性互相关涉。故念佛者我皆摄取。故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三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属意根。意根即诸根所依。故摄六也。念即无念。故云净念。不以念间。故云相继。此即于根大性而悟入也。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