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都是用问答的方式,等于是自问自答。因为这个净土妙门不可思议,说实在的,是没有人能够问,所以佛陀只好自己提出问,也自己回答。佛陀就招呼了舍利弗说,这个彼土,这个西方净土,是什么样的因缘,才有资格来安立作这个极乐的名称呢?

如果大家有读过大乘经典,对于佛陀两大功德(第一个是法身的功德,第二个是净土的功德,法身是正报,净土是依报),不管是佛陀的法身还是净土,只要它安立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是诠释一个真实的功德。我们讲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一个佛陀安立一个名号,没有真实功德是不能安立这个名号的。这跟我们凡夫是不同的。

你说你的法号听起来很庄严,你的法号叫作什么什么,有些在家居士叫长寿,其实他不见得长寿,是不是?你的名字叫富贵,你也不见得是有福报。这个往往都是师长对你的期望,你的名号不能代表你真实的功德。但是佛菩萨不是这样子,他敢安立这个名称,这个名称是“名以召德”,他没有这个真实功德,是不能安立这个名称的。

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就问,说在这么多的无量的佛土当中,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国土有资格安立作极乐呢?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真实内涵?佛陀问舍利弗这个问题,当然舍利弗没办法回答,佛陀只好自己回答。我们看第八面。

回答所谓的极乐这个问题,佛陀是从两方面,第一个是约能受用的众生,第二个是约所受用的国土。比如说我们现在想要到一个道场,我们要到义德寺。诸位到义德寺来结夏安居,你要先打听一下,义德寺的所受用的国土怎么样:它大殿怎么样、寮房怎么样、斋堂怎么样?它的依报国土怎么样?第二个,住在义德寺的住众,他的身心状态怎么样?他是苦苦恼恼还是很安乐?这个是很正常的嘛,对不对?我们介绍一个国土,一定是能受用的众生、所受用的国土,这是一个人的常情。释迦牟尼佛就根据这样的一个想法,先介绍能受用的众生。

我们看经文。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个国土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安立作极乐,因为这里面的往生的众生,他的五蕴身心状态有一个特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他一期生命当中,没有痛苦的感受,而有种种的清净安乐的感受。这个是它安立极乐的第一个理由。

关于这个理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为什么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看附表第三,就是《补充讲表》的第三面,释“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蕅益大师解释经文,习惯性都是用对比的方式。我们看第一段。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我们先讲我们住在娑婆世界的众生的身心状态。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生命是有苦受跟乐受。在娑婆世界你很难十全十美,你有这一部分如意安乐的果报,你就有另外一分不如意。你看,福报很大,你身体就不好;你身体很健康,你就是为了衣食而奔忙。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叫业报身,是业力所招感的身心。

如果我们今天反省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你一天不是全部造善业。哪有一个人白天到晚上全部造善业的?你可能大部分造善业,偶尔会起一些恶念,所以我们一般人是造了善业,也造了恶业。这个善恶业夹杂在阿赖耶识当中,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有一些果报让你如意,有些果报让你就不如意了。这个很正常。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娑婆世界应该是苦多乐少。我们在过去没有学佛的时候,造的罪业是多,偶尔造造善业,所以苦乐相杂。

但是,依据这样子的苦乐相杂的果报,这样认识身心世界是很粗浅的。如果是从本质上来看,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你不如意的果报是痛苦、短命、多病、贫穷等等,这个让我们感到一种逼迫,一种不称心如意,这个容易理解。“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这个地方,很多人,包括修行人很难参透。说我过去造了善业,富贵从布施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你得到这个富贵、庄严的果报,你应该感到满意吧?不对!其实这个快乐的感受本身是苦。为什么?因为它有无常败坏的危机。你得到这个安乐的果报,你心中有一种不安全感在里面,你不知道它随时会破坏。

比如说你一个房子盖得很漂亮,但这个房子盖在地震带,说不定你哪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就发现房子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凡夫对果报体是有所执着,心有所住。你对快乐的果报已经产生了习惯性的执着,等到失掉的时候你就很痛苦。所以说,快乐的果报,因为它有一种不安稳性,所以这个就是苦。这个诸位要参透。

第三,“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你说我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什么痛苦,安住在一个平等的舍受,其实这个也是苦。为什么?因为它这种流动性,相对涅槃来说也是一种不寂静的痛苦。这个很微细的。

总而言之,娑婆世界,如果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痛苦的,没有快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