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梦中不证品第六十一之余(卷七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般若波罗蜜相?」

佛告须菩提:「如虚空相,是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所有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因缘,如般若波罗蜜相,诸法相亦如是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般若波罗蜜相,诸法相亦如是。何以故?须菩提!一切法离相、空相。以是因缘故,须菩提!如般若波罗蜜相,诸法相亦如是,所谓离相、空相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一切法离,一切法、一切法空,云何知众生若垢、若净?世尊!离相法无垢、无净,空相法无垢、无净,离相、空相法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相、空相无法可得。世尊!离相中,空相中,无有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世尊!我云何当知佛所说义?」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众生长夜行我、我所心不?」

「如是!世尊!众生长夜行我、我所心。」

「于汝意云何?是我、我所心离相不?空相不?」

须菩提言:「世尊!我、我所心离相、空相。」

「于汝意云何?以此我、我所心,众生往来生死中不?」

「如是!世尊!以此我、我所心,众生往来生死中。」

「如是!须菩提!众生往来生死中故,知有垢恼。

「须菩提!若众生无我、我所心,无着心,是众生不复往来生死中;若不往来生死中,则无垢恼。如是,须菩提!众生有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为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为不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为不行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是法不可得,亦无行者,亦无行处,亦无行法。

「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一切世间诸天、人、阿修罗不能降伏。是菩萨摩诃萨,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何以故?所住处无能及故,所谓菩萨位。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应萨婆若心,无能及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行,疾近萨婆若。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阎浮提众生尽得人身,得人身已,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持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大众中说是般若波罗蜜,出示、分别,照明、开演,亦应般若波罗蜜行正忆念,其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亦如是。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阎浮提中众生一时皆得人身,得人身已,若善男子、善女人教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令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教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出示、分别,照明、开演,亦不离萨婆若,得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不远离应萨婆若心,则到一切福田边。何以故?除诸佛,无有余法如菩萨摩诃萨势力。

「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一切众生中起大慈心;见诸众生趣死地故,而起大悲;行是道时,欢悦而生大喜;不与想俱,便得大舍。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智光明。大智明者,所谓六波罗蜜。

「须菩提!是诸善男子虽未作佛,能为一切众生作大福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转;所受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床敷、疾药、资生所须,行应般若波罗蜜,念能毕报施主之恩,疾近萨婆若。

「以是故,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欲不虚食国中施,欲示众生三乘道,欲为众生作大明,欲拔出三界牢狱,欲与一切众生眼,应常行般若波罗蜜。

「行般若波罗蜜时,若欲有说,但说般若波罗蜜;说般若波罗蜜已,常忆念般若波罗蜜;常忆念般若波罗蜜已,常行般若波罗蜜,不令余念得生,昼夜勤行般若波罗蜜相应念,不息不休。

「须菩提!譬如士夫,未曾得摩尼珠,后时得,得已大欢喜踊跃;后复失之,便大忧愁,常忆念是摩尼珠,作是念:『我奈何忽亡失此大宝!』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常忆念般若波罗蜜,不离萨婆若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念性自离、一切念性自空,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离应萨婆若念?是远离空法中无菩萨,亦无念,无应萨婆若。」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知一切法性自离、一切法性自空,非声闻、辟支佛作,亦非佛作;诸法相常住,法相、法住、法位、如、实际,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离萨婆若念。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性自离、性自空,不增不减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性自离、性自空,云何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与般若波罗蜜等,不增不减。何以故?如、法性、实际,不增不减故。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非一非异故。

「若菩萨闻如是般若波罗蜜相,不惊、不没、不畏不怖、不疑。须菩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必住阿鞞跋致地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不坚固,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离空更有法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离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色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受、想、行、识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六波罗蜜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色空相、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相,色如相、法相、法住、法位、实际,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相、虚诳不实、无所有、不坚固相,如、法相、法住、法位、实际,是行般若波罗蜜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若是诸法皆不行般若波罗蜜,云何行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者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汝见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可行处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汝所不见法,是法可得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若法不可得,是法当生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成就是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菩提!是名诸佛无所畏、无碍智。菩萨摩诃萨行是法忍,勤精进,若不得大智、一切种智——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减不退。」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无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诸法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诸法非生非不生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不也!须菩提!」

「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云何知诸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告须菩提:「汝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不也!世尊!我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我亦不见法有得者、得处。」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得时,不作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是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何以故?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诸忆想分别。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中,无诸分别忆想故。」

【论】

问曰:

上已种种说般若相,今何以更问?

答曰:

般若波罗蜜第一微妙,闻者无厌足,无满时,无一定相,故不应难。如十住大菩萨于般若波罗蜜犹未满足,何况须菩提小乘人!

复次,上闻种种赞般若是父是母等,是故更问。

佛因须菩提问,为余众生故,广说般若波罗蜜相。

「须菩提!所谓虚空相是般若波罗蜜相;如虚空无色相、无非色相,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无所有相。」

须菩提更问:「颇有因缘,诸法相如般若相不?」

佛答:「有。一切法究竟空、究竟离相故,说如般若波罗蜜相,一切法亦如是。」

须菩提难:「若一切法离相、空相,云何知有垢、净?云何菩萨得无上道?」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众生长夜行我、我所」等,是佛所说义:如我、我所毕竟无,众生狂颠倒因缘故,生诸烦恼;烦恼因缘故有业;业因缘故,于生死中往来——是事本末空。何以故?我无故,我所心虚诳;我所心虚诳故,诸余因果展转法皆是虚诳。

若因般若波罗蜜实智慧,观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离自相,自相空,从本来毕竟不生。尔时,我、我所心则灭;如日出,众冥皆除。我、我所心灭故,余烦恼灭;余烦恼灭故,业因缘亦灭,业因缘灭故,往来生死中断,是名为净。

虽一切法相皆空,亦以如是因缘故,有净、有垢。

尔时,须菩提思惟筹量佛语已,白佛言:「世尊!菩萨如是行,实不行色等一切法。何以故?是菩萨不得是法、若行、行处、行者。」

「世尊!若菩萨能如是行,一切人、天世间无能降伏」者,世间人皆着假名,是行者行实法,是故不能伏。世间人着一切虚诳颠倒及虚诳果报,是菩萨于毕竟空中尚不着,何况余法!如是,云何可降伏?

「天、人、阿修罗世间」者,是三种善道中有智慧人,故说不能降伏。

「又复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者,上三善道,据未得道人;此中说得道者不能及。

此中说不能及因缘,所谓「菩萨入法位,一切魔、魔所使无能恼者,是菩萨常行应萨婆若心,则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着一切法,常集一切助道法故。

佛可其言而赞。

佛欲以如是智慧为他人说故,先赞菩萨自利益;今为利益他,分别福德果报故,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阎浮提众生尽得人身」,如经广说,乃至「应萨婆若心,出一切福田之上。」

是中说因缘:「若菩萨能自行般若波罗蜜,亦能教化,是人于一切福田,能到其边。」

「福田」者,从须陀洹乃至佛。是菩萨能如所说般若波罗蜜履行,则得作佛;余福德善法,离般若波罗蜜故皆尽,般若波罗蜜不可尽故。

言「无有余福德如菩萨摩诃萨力势」者,是中自说因缘:菩萨行般若时,得诸法平等忍;得平等忍故,虽行空、亦能生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中,大悲是大乘之本,见众生就于死法,如囚受戮。诸菩萨能生六波罗蜜等,乃至一切种智,是故诸菩萨能生大悲。

是故是人虽未得无上道,已是一切众生之福田。

是故言「菩萨摩诃萨若欲不空食国中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不空食」名能报施主,能生道,能令施主之福无尽,乃至入涅槃。

若示众生三乘道,为众生示一切智大明,亦欲拔出三界狱中四缚,欲令众生得五眼,应常行般若波罗蜜相应念——「相应念」者,即是般若心。

若行般若波罗蜜心,若有所说,但说般若波罗蜜。

佛勅弟子,若和合共住,常行二事:一者、贤圣默然;二者、说法。

「贤圣默然」者,是般若心;「说法」者,说般若波罗蜜。

是人从般若心出,说般若波罗蜜;说般若波罗蜜已,还入般若中,不令余心、余语得入,昼夜常行;是不休不息,如是得先所说功德。

佛欲令是事明了,故说譬喻:「如贫人失大价宝,常念不离。」菩萨亦如是不离萨婆若心,常行般若波罗蜜,不休不息。

尔时,须菩提闻是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念空,云何菩萨不离萨婆若念?空中,菩萨不可得,萨婆若亦不可得。」

佛答:「若菩萨知一切法离自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亦非佛所作,自从因缘出;诸法法相、如、实际常住世间,即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

佛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空故、离故、不增不减。」

须菩提闻是,复问佛:「若般若波罗蜜性空,云何菩萨与般若合,得无上道?」

佛随须菩提语:「若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合,则不增不减;诸法如、法性、实际不增不减故,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

般若波罗蜜,即是诸法如、法性、实际;如、法性、实际,即是般若波罗蜜。

此中佛自说因缘:「如:如等三法,非一非异,般若亦如是。」世间法非一即是二,不异即是一,般若波罗蜜则不尔,是故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空、无相、无作故,不增不减;若菩萨得是不增不减,则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闻是事通达无碍,入佛智慧,虽未作佛,信力故于佛法中亦无疑,不怖、不畏。所以者何?凡夫着我心故有畏,是菩萨我相断故无所畏。当知是菩萨即住阿鞞跋致地,亦能正行般若。

须菩提闻是菩萨正行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世尊!般若波罗蜜观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为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无有法,云何行般若?

「离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无相、无作,云何离空更有法?是故说「不」。

须菩提闻空非行般若,离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摄在般若中,今但问:「般若行般若不?」

法不自行,应以异法行,是故言「不」。

复问:「离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一切法摄在般若中,更无法行般若。

先来略问行般若者,今问名字因缘:「五众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是五众从虚诳和合因缘,不自在故,无住相,云何能行?

须菩提更问:「若菩萨假名字空不实故,不行般若,今六波罗蜜等诸助道法行般若波罗蜜不?」

佛言:「不。」何以故?如五众和合有故不能行,是诸法亦如是。

「色等法空相,不牢固,如、法相、法位、法住、实际,是法行般若不?」

佛答:「是法无为法,不生不灭,常住自性故不行。」

须菩提问佛:「世尊!假名字故,人不行;诸法亦和合因缘生,无自性,故亦不行,谁当行般若?若不行,云何得无上道?」

今佛以反问答:「于汝意云何?」须菩提从佛急求行般若者,是故佛问:「汝以慧眼见,定有一法行般若不?」

须菩提因三解脱门,入诸法实相中,法相不可得,何况行者!是故答言:「世尊!不见有行般若者。」

复问:「汝见是般若波罗蜜菩萨行处不?」

须菩提答:「不见。」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一切诸观灭:若常、若无常,若生、灭等,无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当说是般若波罗蜜?

复问:「若汝以智慧眼不见法,是不见法为有为无?」

答言:「无。」何以故?佛说智慧眼实,肉眼、天眼虚诳,须菩提以慧眼观,不见故言「无」。

复问:「若法无、不可得,是法有生不?」

答言:「不生。」是法本自无,毕竟空、无所有,是法有、无等戏论已灭,云何有生?

佛语须菩提:「若菩萨于是法中通达无疑,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无生忍。」五众中假名菩萨,得如是法,是名行般若波罗蜜。世俗法故说,非第一义;第一义中,诸戏论语言即是无生;「得是无生忍,便受无上道记。」

佛言:「若菩萨一心勤精进,不休不息,随无生忍行,不得是大智慧、无上智慧、一切智,无有是处!」

何以故?如《经》说:「若无因无缘则无果报,邪因缘亦无果报,因缘少亦无果报。」

如是菩萨得是无生法忍,舍是生死肉身,得法性生身,住菩萨果报神通中,一时能作无量变化身,净佛世界,度脱众生。

是人末后身具足佛法坐道场。具足正因缘,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是人得无生忍法,一心直进,无有废退故。」

菩萨未得无生法忍,深着世间法,诸烦恼厚,虽有福德善心,软薄不进故,为烦恼所遮;得无生忍法,无复是事。

未得无生忍法,用力艰难,譬如陆行;得无生法忍已,用力甚易,譬如乘船。是故无生法忍,诸菩萨所贵。

以是贵故,须菩提问:「世尊!得无生法故受记?」

佛言:「不也!」何以故?无生法不生不灭,无得相,云何因是受记?

复问:「生法得记耶?」

佛言:「不得。」何以故?生法虚诳妄语、作法,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法?

复问:「生不生得受记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此二俱有过故。

复问:「世尊!若尔者,云何当授记?」

佛反问:「汝以慧眼观,见有法与菩萨授记不?」

答言:「不见。」何以故?是法从本已来寂灭相,是中无「见、不见,授记、不授记」,亦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得法,亦无得者。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无是忆想分别。」

问曰:

须菩提上问「菩萨得无生忍故受记」,佛言「不」,佛何以还以无生理答,所谓「菩萨行般若时,无一切忆想分别」?

答曰:

行者实以无生忍故受记,而须菩提为菩萨故,以着心、得心问,以是故言「不」。

如一切法实无我,婆蹉梵志问佛:「有我不?」佛默然不答。「无我不?」佛亦不答。一切虽实无我,以梵志着心问,欲戏弄无我,故不答。

须菩提问意:「知定有受记事,但不知观何法得记」,故问。

是故佛以须菩提所得法问:「汝以慧眼见定有法受记不?」

须菩提住三解脱门中,观法性,不见定有受记者,诸法法性无相无量故;若不见受记法,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闻是受记者空,难情则息,自解无疑。

佛可其意:「如是!如是!汝不见不得法是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分别故。」

◎大智度论释同学品第六十二

【经】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诸忆想分别,毕竟离故。世尊!是众生闻是般若波罗蜜能受持、读、诵、说、正忆念、亲近、如说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杂余心心数法者,不从小功德来。」

佛言:「如是!如是!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不杂余心心数法者,不从小功德来。

「憍尸迦!于汝意云何?若阎浮提众生成就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深般若波罗蜜,读、诵、亲近、正忆念、如说行,胜于阎浮提众生成就十善道乃至四无色定,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有一比丘语释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功德,胜于仁者!」

释提桓因言:「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发心胜于我,何况闻是般若波罗蜜,书、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非但胜我,亦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非但胜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亦胜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非但胜是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胜菩萨行五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者;非但胜菩萨行五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者,亦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者。

「是菩萨摩诃萨如说行般若波罗蜜,不断佛种,常见诸佛,疾近道场。菩萨如是行,为欲拔出众生沉没长流者。是菩萨如是学,为不学声闻、辟支佛学。

「菩萨如是学,四天王天来至菩萨所,如是言:『善男子!当勤疾学,坐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如过去诸佛所受四钵,亦当应受,我当持来奉上菩萨,及诸余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首陀会天,亦当供养。』十方诸佛亦常念是菩萨摩诃萨——如说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诸所有世间厄难勤苦之事永无复有;一切世间有四百四病,是菩萨身中无是诸病。以行深般若波罗蜜故,得是现世功德。」

尔时,阿难作是念:「释提桓因自以力说耶?以佛神力说乎?」

释提桓因知阿难意所念,语阿难言:「我之所说,皆佛威神!」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如释提桓因所说,皆佛威神。」

「阿难!是菩萨摩诃萨习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三千大千世界中诸恶魔,皆生狐疑:『今是菩萨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中道于实际作证,堕声闻、辟支佛地?』

「复次,阿难!若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时,魔大愁毒,如箭入心。是时,魔复放大火风,四方俱起,欲令菩萨心没、恐怖、懈怠,于萨婆若中乃至起一乱念。」

阿难白佛言:「世尊!魔为都娆乱诸菩萨?有不娆乱者?」

佛告阿难:「有娆者,有不娆者。」

阿难白佛言:「世尊!何等菩萨为恶魔所娆?」

佛言:「有菩萨摩诃萨先世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心不信解,如是菩萨,魔得其便。

「复次,阿难!菩萨闻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时,意疑:『是般若波罗蜜,为实有?为实无?』如是菩萨魔得其便。

「复次,阿难!有菩萨远离善知识,为恶知识所摄故,不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闻故不知、不见,不问:『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云何应修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恶魔得其便。

「复次,阿难!若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受恶法,是菩萨为恶魔得其便。魔作是念:『是辈当有伴党,当满我愿。』是菩萨自堕二地,亦使他人堕于二地。

「复次,阿难!若菩萨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语他人言:『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我尚不能得其底,汝复用闻、用学是般若波罗蜜为?』如是菩萨魔得其便。

「复次,阿难!若菩萨轻余菩萨言:『我行般若波罗蜜,行远离空;汝无是功德。』是时,恶魔大欢喜踊跃。

「若有菩萨自恃名姓多人知识故,轻余行善菩萨,是人无实阿鞞跋致行、类、相貌功德;无是功德故,生诸烦恼;但着虚名故,轻贱余人,言:『汝不在如我所得法中。』尔时,恶魔作是念:今我境界宫殿不空,增益三恶道。恶魔助其威力,令余人信受其语;信受其语故,受行其经,如说修学;如说修学时,增益诸结使。是诸人心颠倒故,身、口、意业所作皆受恶报。以是因缘,增益三恶道,魔之眷属宫殿益多。阿难!魔见是利故,大欢喜踊跃。

「阿难!若行菩萨道者与求声闻道家共诤斗。魔作是念:『是远离萨婆若。』

「阿难!若菩萨、菩萨共诤斗,瞋恚骂詈;是时恶魔便大欢喜踊跃言:『两离萨婆若远。』

「复次,阿难!若未受记菩萨向得记菩萨生恶心,诤斗骂詈,随起念多少劫,若干劫数,若不舍一切种智,然后乃补尔所劫大庄严。」

阿难白佛言:「世尊!是恶心乃经尔所劫数,于其中间,宁得出除不?」

佛告阿难:「我虽说求菩萨道及声闻人得出罪,阿难!若求菩萨道人共斗诤,瞋恚骂詈,怀恨、不悔、不舍者,我不说有出,必当更尔所劫数,若不舍一切种智,然后乃大庄严。

「阿难!若是菩萨斗诤,瞋恚骂詈,便自改悔,作是念:『我为大失!我当为一切众生下屈,今世、后世皆使和解,我当忍受一切众生履践,如桥梁、如聋、如痖,云何以恶语报人?我不应坏是甚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应当度是一切苦恼众生,云何当起瞋恚?』」

阿难白佛言:「世尊!菩萨、菩萨共住云何?」

佛告阿难:「菩萨、菩萨共住,相视当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船,彼学我学,所谓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若是菩萨杂行、离萨婆若心,我不应如是学;若是菩萨不杂行、不离萨婆若心,我亦应如是学。』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为同学。」

【论】

释曰:

释提桓因上说善男子书、受持般若,乃至正忆念,得无量功德;今说其义。

是人读诵般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令余心、心数杂者,得如上所说功德。但从闻说,而不能行余心不入者,虽得功德,不名为无上。

「余心、心数法杂」者,有人言:悭贪等,及破六波罗蜜恶心是。

有人言:但不令恶心增长,成其势力,来则灭除。

有人言: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

有人言:无记散乱心虽非恶,以遮善道故,亦不令得入。

「是故是人不从小功德来。」

佛可其言:「如是!」

欲分别清净行势力故,反问憍尸迦:「若阎浮提人一切成就十善道」等,如《经》说,是福德虽多,离诸法实相故,虚妄、不牢固,无常尽灭,不足为多;如草芥虽多,不如一小金刚。

问曰:

是比丘何以语帝释:「善男子福德胜仁者」?

答曰:

帝释已作福德果报中,人天之主,威德尊重。是比丘重是善法,欲显此功德故,言「胜于仁者」。

复次,是比丘闻帝释得声闻道,是故言「汝虽有福德,是菩萨胜汝」。

帝释得道,深念佛法故,不生高心,受其语言:「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发心便胜我,何况如所说行!」

何以故?帝释福报微薄,是菩萨功德淳厚。

又以帝释福德着天乐,自为其身;菩萨功德,为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乐故。

时会听者闻比丘说胜于仁者,帝释受其语,咸生轻帝释心。

是故帝释言:「不但胜我,乃至胜菩萨行般若无方便力者。」

如所说行般若波罗蜜时不杂余心心数法故。

是中帝释自说胜因缘,所谓「是菩萨如说行般若,不断佛种」,乃至「以行般若波罗蜜故,得是现世功德。」

问曰:

阿难何以作是念言:「帝释自以力说,用佛力说」?

答曰:

阿难知帝释是声闻,而所说甚深,过声闻、辟支佛智,是故生疑而问。

问曰:

帝释自有智,能问能答,何以言「佛力」?

答曰:

般若甚深甚难,无量无边,若在异处说尚难,何况于佛前大众中说!是故言「佛力」。如《持心经》说:「佛以光明威神入其身故,能于佛前难问有所说。」

佛告阿难,可帝释所语;更叹行深般若菩萨有大威德,所谓「阿难!是菩萨习学深般若时,恶魔生疑。」

恶魔是菩萨怨贼,常求菩萨便,如〈魔品〉中说。

以菩萨深行般若波罗蜜故,魔大作方便,坏菩萨心。

若菩萨懈怠者,魔大欢喜,是人自当堕落。

有人言:一切菩萨应有魔怨,是故阿难问:「为尽有魔?亦有无者?」

佛分别答,所谓「深清净心,行菩萨道,则无魔扰」;「不清净为魔所坏」者,如《经》广说。

问曰:

如佛所说「一切有为法,皆可转可舍」,阿难何以疑而问佛:「是罪可悔不?」

答曰:

阿难知般若波罗蜜是无尽因缘,若供养福无边,乃至得佛,福犹不尽;若诃瞋,罪亦如是无边,是故问佛。

佛答:「我法虽有出罪,若菩萨共斗结恨,不即舍,则不可出。」

何以故?是菩萨深心轻慢、瞋余菩萨故。以瞋、憍慢故,不能下意共悔,欲更行余功德求灭此罪。

佛言:「此罪不可出,以怀恨故,虽作余福德,皆不清净;不清净故无力;无力故不能灭罪。此人若欲作佛,不舍一切智,下意忏悔者,补尔所劫乃得发大庄严。」

问曰:

心中怀恨,云何可灭?

答曰:

破瞋因缘,如《经》说。

阿难知一切众生属业因缘,不得自在,无能救者,心怀怖畏,问佛:「菩萨共住云何?云何用心恭敬?」

佛答:「供养恭敬,当如视佛。」是未来佛故。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共住,应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

「船」者,六波罗蜜;三界、三漏为「水」;「彼岸」是佛道。

「彼所学者,我亦应学,学」者,所谓六波罗蜜等,同戒、同见、同道。

如白衣兄弟,不应共斗;我是同法兄弟,亦不应共诤。

「若是菩萨杂行、离萨婆若心,我不应如是学。」何以故?胜事应从他学,恶事应舍。

菩萨若作是学,轻慢、瞋恨事皆灭,是则名「菩萨同学」。

大智度论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等法,菩萨所应学?」

「须菩提!内空是菩萨等法,外空乃至自相空,是菩萨等法。

「须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等法。住是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色尽故学,为学萨婆若;为色离故学,为色灭故学,为学萨婆若;为色不生故学,为学萨婆若;受、想、行、识,亦如是。修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尽、离、灭、不生故学,为学萨婆若?」

佛告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为色尽、离、灭、不生故学,为学萨婆若;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尽、离、灭、不生故学,为学萨婆若。」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如,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如,是诸如尽、灭、断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如,为学萨婆若。是如不作证,不灭不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如,为学萨婆若。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六波罗蜜,为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学萨婆若。须菩提!如是学,为尽诸学边。

「如是学,魔、若魔天所不能坏;如是学,直到阿鞞跋致地;如是学,为学佛所行道;如是学,为得拥护,为学大慈大悲,为学净佛世界、成就众生。须菩提!如是学,为学三转十二行法轮转故;如是学,为学度众生;如是学,为学不断佛种;如是学,为学开甘露门;如是学,为学欲示无为性。

「须菩提!下劣之人不能作是学;如是学者,为欲拔出沉没生死众生。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终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终不生边地;终不生栴陀罗家;终不聋盲、瘖痖、拘癖,诸根不缺;眷属成就,终不孤穷。

「菩萨如是学,终不杀生乃至终不邪见;如是学,不作邪命活;不摄恶人及破戒者。

「如是学,以方便力故,不生长寿天。何等是方便力?如般若波罗蜜品中所说。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随禅、无量、无色定生。

「须菩提!菩萨如是学,一切法中得清净,所谓净声闻、辟支佛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本性清净,云何言菩萨一切法中得清净?」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诸法本性清净,若菩萨摩诃萨于是法中,心通达不没,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是诸法,一切凡夫不知不见。菩萨摩诃萨为是众生故,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菩萨如是学,于一切法中得智、力、无所畏;如是学,为了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

「譬如大地,少所处出金银珍宝;须菩提!众生亦如是,少所人能学般若波罗蜜,多堕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譬如少所人受行转轮圣王业,多受行小王业:如是,须菩提!少所众生行般若波罗蜜,求一切智,多行声闻、辟支佛道。

「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少有如说行,多住声闻、辟支佛地;多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故,少所人住阿鞞跋致地。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住阿鞞跋致地、欲在阿鞞跋致数中,应当学是深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悭贪心,不生破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心,不生诸余过失心;不生取色相、取受、想、行、识相心;不生取四念处相心,乃至不生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心。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是深般若波罗蜜,无有法可得;以不可得故,于诸法不生心取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深般若波罗蜜,总摄诸波罗蜜,令诸波罗蜜增长,诸波罗蜜悉随从。何以故?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诸波罗蜜悉入中。

「须菩提!譬如我见中悉摄六十二见;如是,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悉摄诸波罗蜜。

「须菩提!譬如人死,命根灭故,余根悉随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诸波罗蜜悉随从。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令诸波罗蜜度彼岸,应学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深般若波罗蜜者,出一切众生之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多不?」

须菩提言:「一阎浮提中众生尚多,何况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一时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尽形寿供养尔所佛,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生所须。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缘故,得福德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学般若波罗蜜如说行、正忆念,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有势力,能令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出一切众生之上,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为无救护众生作救护,欲与无归依众生作归依,欲与无究竟道众生作究竟道,欲为盲者作目,欲得佛功德,欲作诸佛自在游戏,欲作佛师子吼,欲撞击佛锺鼓,欲吹佛呗,欲昇佛高座说法,欲断一切众生疑,当学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学深般若波罗蜜,诸善功德无事不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宁复得声闻、辟支佛功德不?」

佛言:「声闻、辟支佛功德皆能得,但不于中住;以智观已,直过,入菩萨位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近萨婆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作福田。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过诸声闻、辟支佛福田之上,疾近萨婆若。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是名不舍不离般若波罗蜜,常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不退转菩萨,疾近萨婆若,远离声闻、辟支佛,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我以是般若波罗蜜得一切种智。』若如是念,不名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若不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是人有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法,是人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念:『无是般若波罗蜜,无人有是般若波罗蜜;无有行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如、法性、实际常住故。如是行,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论】

释曰:

上阿难问「斗诤」,佛答「同学清净」;今须菩提问佛:「甚深同心等法,是菩萨所学处」,佛答:「内空乃至自相空,是名等法。」

有二种等忍:上品末说众生等忍,此品说法等忍。

如称两头停等;如是内空等诸空,于诸法中平等。如内法有种种差别,得内空则皆平等无法;乃至自相空,一切法相皆自空,是时心则平等。菩萨住是等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复问:「为色等尽故,为学萨婆若?」

观色等无常,念念灭不住;若得是观,心则离色;心离色故,诸烦恼灭;烦恼灭故,得不生法。

须菩提问:「如是学为学萨婆若?」

佛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等诸法如及如来如,是如为尽、灭、断不?」

须菩提言:「不!」

是「如」从本已来,不集、不和合,云何有尽?本来不生,云何有灭?是法本来虚诳,无有定相,云何可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如,为学萨婆若。」

是「如」常、不可证、不可灭、不可断;是尽、离、断,除颠倒故行,非是究竟。

此中说究竟事,于是佛赞叹:「如是学,虽不定为一法故学而学萨婆若。」

若学萨婆若,即是学六波罗蜜等;若能学六波罗蜜等,是为尽诸学边。

若尽诸学边,是人无量福德、智慧具足故,魔、若魔民无能降伏。

如是正学故,直到阿鞞跋致地。

如是学,为学佛所行道。

如是学,皆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诸天善人所守护。

能如是学,是人无有邪见,心无所着,于一切众生,能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故,能教化众生;众生心清净故,佛界清净;佛界清净已,得佛道,三转十二行法轮,以三乘度无量众生。

以大乘度众生故,不断佛种;不断佛种故,于世间常开甘露法门,常示众生无为性。

「无为性」者,所谓如、法性、实际、涅槃。

「甘露」者,无为性。

「门」者,三解脱门。

「下劣」者,名懈怠、放逸,不乐佛法,不一心行道,罪福杂行。如是等,不能学是法。何以故?是下劣者作是念:「我身及亲属是我所应护,诸余众生何豫我事,而以头目髓脑施之,令其得乐?一切人皆方便求乐,我今何为舍乐求苦?」或生邪见,复作是念:「众生无量无边,度不可尽;若可度尽,即是有量有边,一佛便可度尽。」或作是念:「佛说一切法空,不生不灭,我复何所度?求佛道,不求佛道,同如幻梦。」如是等下劣人,以种种邪见、贪欲因缘故,不能学此大法。

或时有大人出世,筹量思惟诸法实相,所谓非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有非无等。行如是道,破颠倒见,还舍此道,直入法性,常住是清净法性中。以一切众生不知是事故,生大悲心,然后修集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佛神通、智慧、无碍解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种种方便门,广度众生。如是人为希有。

问曰:

如先说「众生无量无边」,又言「众生空,复何所度?」如是云何可有所度?

答曰:

此是下劣人所说,何足以之为证?

复次,先所说:以邪见、贪欲因缘故,下劣之人作是念言:「众生有边、无边,一切法空无所有、一切法常实」——皆是六十二邪见所摄。

大人无欲,思惟筹量,离如是过罪,住于法性,生大悲心。譬如大人,但以施心,施与他财而不取价。

贪欲之人,求因缘而与;邪见之人,依有边、无边等,无有能无利事而有所作。譬如小人市易,求利乃与。

又复大人菩萨无所求欲,能以头、目等施与众生,所得果报,亦以施与;一切法心无所依,而能集诸功德。

是故佛说:「欲拔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者,能如是学。」

复次,菩萨如是学者,常有慈悲怜愍心,不恼众生故,不堕地狱;常观因缘诸法实相,不生愚痴故,不堕畜生;常行布施,破悭贪心故,不生饿鬼中。

佛所说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常不悋惜故,不生边地。

常供养尊长善人,破憍慢故,不生旃陀罗等下贱人中。

深心爱众生,具足行利益事故,受身完具。

以善法多化众生故,眷属成就,终不孤穷。

深爱乐尸罗波罗蜜故,不行十恶道及以邪命。

无有我心,但利益众生,不自为身故,不摄恶人及破戒者。

「恶人」名心恶;「破戒」者名身、口恶。

复次,行三不善道名「恶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

复次,菩萨若在家摄恶人名「恶人」;出家摄恶人名「破戒」。

问曰:

菩萨为度恶人故,出现于世,譬如良医疗诸疾病,何以故不摄恶人?

答曰:

恶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此中但说不可化者。

若摄取共住,则自坏其道,于彼无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浮,而欲济彼,二俱不免,是故说「远离恶人」。

以欲界多恶,生怜愍心故,生欲界中;虽行禅,心调柔软,以方便力故,命终时不随禅生,如《经》中广说。

「须菩提!菩萨如是学,于一切法中得清净,所谓净声闻、辟支佛心。」——「净」名舍离、无所有、毕竟空。

须菩提白佛言:「若一切法从本已来空清净,云何言『菩萨如是学,得一切法中清净』?」

佛可须菩提言,为说因缘:

「若菩萨知一切法从本已来空清净,于是中心不没、不却。」——「不没」名不疑,不生邪见。

「通达」,不与空诤,「是名般若波罗蜜」。

「一切凡夫人不知不见如是清净法,为是人故,行六波罗蜜等诸助道法。」

菩萨法,应教化是众生,是名菩萨一切法中得清净,所谓舍三界颠倒,过声闻、辟支佛地,一切法中得清净智慧力。得是功德故,三世十方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心所行起,种种业因缘,悉能遍知;知已,随其所应,为说法开化。

如是等利益,皆是学般若故得,是故言「尽诸学边」。

少有能如是学,是人难得!佛欲令此义明了,故说譬喻,金银及转轮圣王业等。

复次,「菩萨学是般若时,不生悭等心」:

「不生悭等心」者,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故,抑制诸烦恼,烦恼虽未尽,无所能作,是故言「不生」。

菩萨行般若,知一切诸法相,皆虚诳不实故,是以不取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

何以故?不欲令堕有、无见中故;直行中道,集菩萨行。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行般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得故,无有法可取相——若善、若不善等。」

菩萨若能如是学,总摄诸波罗蜜。檀等诸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力故,令余波罗蜜离诸邪见、贪着,各得增长。

佛欲令此义明了故,说譬喻:「如我见」及「命根」等。

问曰:

我见、诸见各有别相,云何摄入我见中?

答曰:

虽有别相,我见是本。

人以无明因缘故,空五众中生我见;生我见故,言「是身死,如去、不如去」。

若如去,则是常见;若不如去,则是断见。

若谓断灭,现今受乐,着五欲。以恶法为最,则生见取。

若谓常,出家学道,持戒、苦行,则生戒取。

或时见断、常俱有过故,便言无因缘果报,则生邪见。

住是五见中,世间常无常、前际后际等,生五十七见。

是故说「身见摄六十二见」,无咎。

如是等种种因缘譬喻故,知般若波罗蜜诸法中最第一;般若波罗蜜诸法中最第一故,菩萨学是般若故,于众生中第一。佛欲以是事善化众生故,说譬喻:「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多不」如是等,乃至「菩萨如是学,当知是不退转,远离二乘,近佛乘。」

复次,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者,示般若波罗蜜相若有、若无等,见般若、得般若、着般若等。

「我以是般若波罗蜜得一切种智」者,五众和合假名菩萨;菩萨随逐假名字,计以为我,以是般若有所作。

般若是无着相,而是人说有相般若是第一义,是人随假名而生我心。

般若是无作相,而是人欲用般若有所作,所谓「我用是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佛言:「作如是念者,不名行般若。」

若不如是念,名为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

作是念、不作是念,事已尽,何以复有第三说?

答曰:

初者是邪行相;第二遮邪行,未说正行相;是故第三说正行相。

复次,初是着心取相;第二破是着相,不说云何是诸法相;第三中破邪着,亦说实相。

菩萨作是念:「于一切处,不显示般若波罗蜜相;亦不生我心、我用般若波罗蜜有所作;但知一切法常住如、法性、实际中,于如、法性、实际中不诤。」是故说第三,无咎。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