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第二十五(卷第十五)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云何名法忍?
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
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淫欲法,是为法忍。
复次,法忍者,于内六情不着,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缘合故,其实空故,一切法相常清净故,如真际法性相故,不二入故,虽无二亦不一。如是观诸法,心信不转;是名法忍。
如《毗摩罗鞊经》中,法住菩萨说:「生、灭为二;不生、不灭是不二入法门。」乃至文殊尸利说:「无闻、无见,一切心灭,无说、无语,是不二入法门。」毗摩罗鞊默然无言,诸菩萨赞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门。」
复次,一切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诸法。菩萨于众生中忍,如先说;今说法中忍。法有二种:心法,非心法。
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种种,名为非心法。
心法中有二种:一者、瞋恚、忧愁、疑等;二者、淫欲、憍慢等。是二名为心法。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问曰:
于众生中若瞋恼害命得罪,怜愍得福;寒热、风雨,无有增损,云何而忍?
答曰:
虽无增损而自生恼乱忧苦,害菩萨道,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非但杀恼众生故得罪,为恶心作因缘故有罪。所以者何?虽杀众生而无记心,是便无罪;慈念众生,虽无所与而大得福;以是故,寒热、风雨,虽无增损,然以能生恶意故得罪。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菩萨自知宿罪因缘:「生此苦处,此我自作,我应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复次,菩萨思惟:「国土有二种:有净,有不净。」菩萨若生不净国中,受此辛苦、饥寒众恼,自发净愿:「我成佛时,国中无此众苦。」「此虽不净,乃是我利。」
复次,菩萨思惟:「世间八法,贤圣所不能免,何况于我?」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菩萨思惟:「知此人身无牢无强,为老、病、死所逐;虽复天身清净,无老、无病,耽着天乐,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离欲。」以是故,于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众生。
复次,菩萨思惟:「我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贵、贫贱,出家、在家,愚智、明闇,无得免者。何以故?富贵之人,常有畏怖,守护财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乌衔肉,众乌逐之;贫贱之人,有饥、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乐,无常对至,后则受苦;智人思惟无常苦,后则受乐得道。如是等受身之人,无不有苦。」是故菩萨应当行忍。
复次,菩萨思惟:「一切世间皆苦,我当云何于中而欲求乐?」
复次,菩萨思惟:「我于无量劫中常受众苦,无所利益,未曾为法;今日为众生求佛道,虽受此苦,当得大利。是故外、内诸苦,悉当忍受。」
复次,菩萨大心誓愿:「若阿鼻泥犁苦,我当忍之,何况小苦而不能忍?若小不忍,何能忍大?」
如是种种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问曰:
云何内心法中能忍?
答曰:
菩萨思惟:「我虽未得道,诸结未断,若当不忍,与凡人不异,非为菩萨。」
复自思惟:「若我得道,断诸结使,则无法可忍。」
复次,「饥渴、寒热,是外魔军;结使、烦恼,是内魔贼。我当破此二军以成佛道;若不尔者,佛道不成。」
如说佛苦行六年,魔王来言:「刹利贵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还国,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后世,人中、天上之乐;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软言,守迷不起,我当将大军众来击破汝!」
菩萨言:「我今当破汝大力内军,何况外军?」
魔言:「何等是我内军?」
答曰:
「欲是汝初军, 忧愁为第二,
饥渴第三军, 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 怖畏为第六,
疑悔第七军, 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 自高蔑人十。
如是等军众, 厌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 破汝此诸军,
得成佛道已, 度脱一切人。」
菩萨于此诸军虽未能破,着忍辱铠,捉智慧剑,执禅定楯,遮诸烦恼箭,是名内忍。
复次,菩萨于诸烦恼中,应当修忍,不应断结。何以故?
若断结者,所失甚多,堕阿罗汉道中,与根败无异。是故遮而不断,以修忍辱,不随结使。
问曰:
云何结使未断而能不随?
答曰:
正思惟故,虽有烦恼而能不随。
复次,思惟观空、无常相故,虽有妙好五欲,不生诸结。譬如国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无脂肥羊来,汝若不得者,当与汝罪。」大臣有智,系一大羊,以草穀好养;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虽得养,肥而无脂。牵羊与王,王遣人杀之,肥而无脂。王问:「云何得尔?」答以上事。菩萨亦如是,见无常、苦、空狼,令诸结使脂消,诸功德肉肥。
复次,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故,其心柔软,诸结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师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见之,叩头求哀,则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尔也。何以故?师子王贵兽,有智分别故;虎豹贱虫,不知分别故。又如坏军,得值大将则活,值遇小兵则死。
复次,菩萨智慧力,观瞋恚有种种诸恶,观忍辱有种种功德,是故能忍结使。
复次,菩萨心有智力,能断结使,为众生故久住世间;知结使是贼,是故忍而不随。菩萨系此结贼,不令纵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贼,以因缘故不杀,坚闭一处而自修事业。
复次,菩萨实知诸法相故,不以诸结使为恶,不以功德为妙;是故于结不瞋,功德不爱。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说:
「菩萨断除诸不善, 乃至极微灭无余;
大功德福无有量, 所造事业无不办。
菩萨大智慧力故, 于诸结使不能恼;
是故能知诸法相, 生死涅槃一无二。」
如是种种因缘,虽未得道,于诸烦恼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于一切法,知一相无二。
一切法可识相,故言一。眼识识色,乃至意识识法,是可识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苦法智、苦比智,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谛。及善世智,亦知苦、集、灭、道,虚空非智缘灭,是可知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眼识及眼识相应法缘色;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亦缘眼、亦缘色、亦缘眼识,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
复次,有人言:一切法各皆一,一复有一名为二,三一名为三,如是乃至千万,皆是一而假名为千万。
复次,一切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为一。一切物名为法;法相故名为一。如是等无量一门,破异相,不着一,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观一切为二。
何等二?二名内、外相。内、外相故,内非外相,外非内相。
复次,一切法有、无相故为二。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有对、非有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法、非心法,心数法、非心数法,心相应法、非心相应法。
如是无量二门,破一不着二,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或观一切法为三。
何等为三?下、中、上;善、不善、无记;有、无、非有非无;见谛断、思惟断、无断;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报、有报、非报非有报。
如是无量三门,破一不着异,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虽未得无漏道,结使未断,能信无漏圣法,及三种法印:一者、一切有为生法无常等印,二者、一切法无我印,三者、涅槃实法印。
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复次,于十四难不答法中,有常、无常等,观察无碍,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为法忍。
如一比丘于此十四难思惟观察,不能通达,心不能忍;持衣钵至佛所,白佛言:「佛能为我解此十四难,使我意了者,当作弟子;若不能解,我当更求余道!」
佛告:「痴人!汝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难,汝作我弟子』耶?」
比丘言:「不也!」
佛言:「汝痴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此十四难是斗诤法,于法无益,但是戏论,何用问为?若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脱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亲属呼医,欲为出箭涂药,便言:『未可出箭,我先当知汝姓字、亲里,父、母年岁;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镞者为是何人,是何等铁;复欲知弓何山木,何虫角;复欲知药是何处生,是何种名;如是等事,尽了了知之,然后听汝出箭涂药。』」
佛问比丘:「此人可得知此众事,然后出箭不?」
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尽知,此则已死。」
佛言:「汝亦如是!为邪见箭爱毒涂,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尽世间常、无常,边、无边等,求之未得,则失慧命,与畜生同死,自投黑闇!」
比丘惭愧,深识佛语,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菩萨欲作一切智人,应推求一切法,知其实相;于十四难中不滞、不碍,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佛法甚深,清净微妙,演畅种种无量法门,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如佛所言:「诸法虽空,亦不断,亦不灭;诸法因缘相续生,亦非常;诸法虽无神,亦不失罪福。」一心念顷,身诸法、诸根、诸慧,转灭不停,不至后念;新新生灭,亦不失无量世中因缘业。诸众、界、入中皆空无神,而众生轮转五道中受生死。
如是等种种甚深微妙法,虽未得佛道,能信能受不疑、不悔,是为法忍。
复次,阿罗汉、辟支佛畏恶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萨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欲怜愍众生,欲了了分别知诸法实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问曰:
云何观诸法实相?
答曰:
观知诸法无有瑕隟,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
问曰:
一切语,皆可答、可破、可坏,云何言「不可破坏,是为实相」?
答曰:
以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语道过,心行处灭,常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何以故?若诸法相实有,不应无;若诸法先有今无,则是断灭。
复次,诸法不应是常。何以故?若常则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亦无修行利益,亦无缚、无解,世间则是涅槃。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常。
若诸法无常,则是断灭,亦无罪、无福,亦无增损功德业,因缘果报亦失,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无常。
问曰:
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实,无常亦不实」,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中常亦实,无常亦实。常者,数缘尽、非数缘尽,虚空,不生、不住、不灭故,是常相;无常者,五众生、住、灭故,无常相。汝何以言:「常、无常皆不实」?
答曰:
圣人有二种语:一者、方便语;二者、直语。方便语者,为人、为因缘故。为人者,为众生说是常、是无常,如对治悉檀中说。若说无常,欲拔众生三界着乐;佛思惟:「以何令众生得离欲?」是故说无常法。如偈说:
「若观无生法, 于生法得离;
若观无为法, 于有为得离。」
云何「生」?「生」名因缘和合,无常,不自在,属因缘;有老、病、死相,欺诳相,破坏相,是名「生」;生则是有为法。如对治悉檀说:常、无常,非实相,二俱过故。若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为愚痴论。所以者何?若非有则破无,若非无则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说?
问曰:
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无;空以除有,空空遮无,是为非有、非无,何以言愚痴论?
答曰:
佛法实相,不受、不着。汝非有、非无受着故,是为痴论。若言非有、非无,是则可说、可破,是心生处,是斗诤处。
佛法则不然,虽因缘故说非有、非无,不生着;不生着则不可坏、不可破。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死后有去无去,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不实。于六十二见中观诸法,亦皆不实。
如是一切除却,信佛法清净不坏相,心不悔、不转,是名法忍。
复次,有、无二边,观诸法生时、住时,则为有见相;观诸法老时、坏时,则为无见相;三界众生,多着此二见相。是二种法,虚诳不实。若实有相则不应无,何以故?今无先有,则堕断中,若断是则不然。
复次,一切诸法,名字和合故,谓之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
问曰:
名字所生法,虽不可得,则有名字和合!
答曰:
若无法,名字为谁而和合?是则无名字。
复次,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若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知,则无坚相。
问曰:
身根,身识,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坚相!
答曰:
若先自知有坚相,若从他闻则知有坚相;若先不知、不闻,则无坚相。
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尔。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如是等种种,悉皆舍相。
复次,诸论议师辈有能令无、无能令有;诸贤圣人、坐禅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诸法皆可转,如十一切入中说。
复次,是有见,为贪欲、瞋恚、愚痴、结缚、斗诤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处,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净故,以是故非实。
复次,一切法有二种:色法,无色法。
色法分析乃至微尘,散灭无余,如〈檀波罗蜜品〉破施物中说。
无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灭时观故,知心有分,有分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非有。
弹指顷有六十时,一一时中,心有生、灭;相续生故,知是贪心,是瞋心,是痴心,是信心,清净智慧禅定心。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何以故?若一时生,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复次,佛说有为法,皆有三相。若极少时中生而无灭者,是为非有为法。若极少时中心生、住、灭者,何以但先生而后灭,不先灭而后生?
复次,若先有心后有生,则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则生无所生。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以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若无生,则无住、灭;若无生、住、灭,则无心数法;无心数法,则无心不相应诸行。
色、无色法无故,无为法亦无。何以故?因有为故有无为;若无有为,则亦无无为。
复次,见作法无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见作法是有法;不作法应是无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复次,外道及佛弟子,说常法有同、有异:同者,虚空、涅槃;外道有神、时、方、微尘、冥初,如是等名为异。又佛弟子说:「非数缘灭是常。」又复言:「灭因缘法常;因缘生法无常。」摩诃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际,如是等种种,名为常法。虚空、涅槃,如先〈赞菩萨品〉中说。神及时、方、微尘,亦如上说。以是故,不应言诸法有。
若诸法无者,有二种:一者、常无,二者、断灭故无。
若先有今无,若今有后无,是则断灭。若然者,则无因缘;无因缘者,应一物中出一切物,亦应一切物中都无所出。
后世中亦如是,若断罪福因缘,则不应有贫富、贵贱之异,及堕恶道、畜生中。
若言常无,则无苦、集、灭、道;若无四谛,则无法宝;若无法宝,则无八贤圣道;若无法宝、僧宝,则无佛宝;若如是者,则破三宝。
复次,若一切法实空者,则无罪福,亦无父母,亦无世间礼法,亦无善无恶。然则善、恶同门,是、非一贯,一切物尽无,如梦中所见。若言实无,有如是失,此言谁当信者!
若言颠倒故见有者,当见一人时,何以不见二、三?以其实无而颠倒见故。
若不堕此有、无见,得中道实相。云何知实?如过去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未来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现在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
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复次,禅定力故,心柔软清净,闻诸法实相,应心与会,信着深入,无疑无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系法,麁恶故不入柔软心中,是名法忍。
复次,智慧力故,于一切诸法中种种观,无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思惟:「凡夫人以无明毒故,于一切诸法中作转相——非常作常想,苦作乐想,无我有我想,空谓有实,非有为有,有为非有,如是等种种法中作转相。得圣实智慧,破无明毒,知诸法实相。」得无常、苦、空、无我智慧,弃舍不着,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观一切诸法,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
问曰:
若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为恶邪,云何言法忍?
答曰:
若观诸法常毕竟空,取相心着,是为恶邪见;若观空不着,不生邪见,是为法忍。如偈说:
「诸法性常空, 心亦不着空;
如是法能忍, 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种种入智慧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观,亦无所忧,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是法忍有三种行清净: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不戏诸法,是时名清净法忍。以是事故,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动、不退故。
云何名「不动不退」?瞋恚不生,不出恶言,身不加恶,心无所疑。菩萨知般若波罗蜜实相,不见诸法,心无所着故;若人来骂,若加楚毒、杀害,一切能忍。
以是故说「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
【经】
「身心精进不懈息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论】
毗梨耶(秦言精进)。
问曰:
如精进是一切善法本,应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答曰:
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
如客主之义,法应供给,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种种因缘故能布施,若为今世、若为后世、若为道故布施,不须精进。
如持戒者,见为恶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惧,不敢为非;或有性善,不作诸恶;有人闻今世作恶,后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闻持戒因缘故,得离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等即是戒,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如忍辱中,若骂、若打、若杀,或畏故不报,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为求道故,默然不报,皆不必须精进波罗蜜乃能忍也。
今欲得知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故,修行禅定;禅定是实智慧之门,是中应勤修精进,一心行禅。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见烟,倍复力励,必望得火。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
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
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
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
何以故?散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譬如风中然灯,不能照物;灯在密屋,明必能照。
是禅定、智慧,不可以福愿求,亦非麁观能得,要须身、心精勤,急着不懈,尔乃成办。如佛所说:血、肉、脂、髓,皆使竭尽,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进,如是乃能得禅定、智慧;得是二事,则众事皆办。
以是故,精进第四,名为禅定、实智慧之根。上三中虽有精进,少故不说。
问曰:
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愿皆得;禅定、智慧自然而至,复何用精进波罗蜜为?
答曰:
佛道甚深难得,虽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须精进,得甚深禅定,实智慧及无量诸佛法。若不行精进,则不生禅定;禅定不生,则不得生梵天王处,何况欲求佛道?
复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无量宝物,则应意皆得。
如顶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宝及所须之物,释提婆那民分座与坐;虽有是福,然不能得道。
如罗频珠比丘,虽得阿罗汉道,乞食七日不得,空钵而还;后以禅定火,自烧其身而般涅槃。
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须勤大精进。
问曰:
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
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
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如赞精进偈中说:
「有人不惜身, 智慧心决定,
如法行精进, 所求事无难!
如农夫勤修, 所收必丰实;
亦如涉远路, 勤则必能达。
若得生天上, 及得涅槃乐,
如是之因缘, 皆由精进力。
非天非无因, 自作故自得,
谁有智慧人, 而不自勉励?
三界火炽然, 譬如大炎火,
有智决断人, 乃能得免离!
以是故佛告: 阿难正精进,
如是不懈怠, 直至于佛道。
勉强而勤修, 穿地能通泉;
精进亦如是, 无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 精进不懈者,
无量果必得, 此报终不失!」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
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
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根、力,余处则无。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
菩萨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众生,欲灭一切烦恼,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进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烧大林,火势增益,能烧一切。
答曰:
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以是故增益精进。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呵懈怠心,令乐着精进:懈怠黑云,覆诸明慧,吞灭功德,增长不善;懈怠之人,初虽小乐,后则大苦。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大火烧诸林野。懈怠之人失诸功德,譬如被贼,无复遗余。如偈说:
「应得而不得, 已得而复失,
既自轻其身, 众人亦不敬。
常处大闇中, 无有诸威德,
尊贵智慧法, 此事永以失。
闻诸妙道法, 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过失, 皆由懈怠心。
虽闻增益法, 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过罪, 皆由懈怠心。
生业不修理, 不入于道法,
如是之过失, 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弃远, 中人时复近,
下愚为之没, 如猪乐在溷。
若为世中人, 三事皆废失:
欲乐及财利, 福德亦复没。
若为出家人, 则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 名誉二俱失。
如是诸废失, 欲知其所由,
一切诸贼中, 无过懈怠贼!
以是众罪故, 懒心不应作,
马井二比丘, 懈怠坠恶道;
虽见佛闻法, 犹亦不自免!」
如是等种种观懈怠之罪,精进增长。
复次,观精进之益,今世、后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进。
复次,菩萨知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而不证涅槃;怜愍众生,集诸善法,是精进波罗蜜力。
复次,菩萨一人独无等侣,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诸法,一相无相,其实皆空;而为众生说诸法种种名字,种种方便,度脱众生、老、病、死苦。
将灭度时,以法身与弥勒菩萨摩诃萨、迦叶、阿难等;然后入金刚三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众生而不舍精进力。
复次,如阿难为诸比丘,说七觉意;至精进觉意,佛问阿难:「汝说精进觉意耶?」阿难言:「说精进觉意。」如是三问、三答。佛即从坐起,告阿难:「人能爱乐修行精进,无事不得;得至佛道,终不虚也。」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利而得增益。
如是精进,佛有时说为「欲」,或时说「精进」,有时说「不放逸」。
譬如人欲远行,初欲去时,是名为「欲」;发行不住,是为「精进」;能自劝励,不令行事稽留,是为「不放逸」。
以是故,知欲生精进,精进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诸法,乃至得成佛道。
复次,菩萨欲脱生、老、病、死,亦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钵行大众中,现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又如偏阁嶮道,若悬绳,若乘山羊;此诸恶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隐,今世大得名利。求道精进,亦复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愿皆得。
复次,譬如水流,能决大石;不放逸心,亦复如是。专修方便,常行不废,能破烦恼诸结使山。
复次,菩萨有三种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报;若我不自作,不从他来;若我作者,终不失。」如是思惟,当必精进,为佛道故,勤修专精而不放逸。
如一小阿兰若,独在林中坐禅而生懈怠。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尸骨中,歌儛而来,说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 何以生懈废?
昼来若不畏, 夜复如是来!」
是比丘惊怖起坐,内自思惟;中夜复睡,是神复现十头,口中出火,牙爪如剑,眼赤如炎。顾语将从,捉此懈怠比丘:「此处不应懈怠,何以故尔!」是比丘大怖,即起思惟,专精念法,得阿罗汉道。是名自强精进不放逸力,能得道果。
复次,是精进不自惜身而惜果报;于身四仪:坐、卧、行、住,常勤精进,宁自失身,不废道业。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灭火而不惜瓶。
如仙人师教弟子说偈言:
「决定心悦豫, 如获大果报,
如愿事得时, 乃知此最妙!」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之利,能令精进增益。
复次,菩萨修诸苦行,若有人来求索头、目、髓、脑,尽能与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进、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况愚騃三涂众生?我当为此众生故,勤修精进,早成佛道而度脱之。」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