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卷第二十九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沙门品第三十三
比丘乞求,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生净无秽。
比丘乞求,以得无积者,乞食比丘恒作是念:「我今所求索者自足而已,不留遗余计为财货,设有遗余寻施与人不留遗长。如佛律禁所说,父母年迈老病着床,及同学比丘久抱重患不堪行来,听使乞索,不问多少供养老病。」是故说曰,比丘乞食,以得无积也。天人所誉,生净无秽者,比丘执行少欲知足,到时乞求无所藏积,诸天卫护称叹其德,名闻四远靡不闻知。论此比丘生净无秽,所以诸天称叹其德者,持戒之人,死必生天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故说曰,天人所誉,生净无秽也。
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
比丘执意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愍念一切,爱敬三宝信心不断,深入分别止观所趣,在在乞求处处留化;所以除贪制意者,欲除世荣不贪利养,究尽生死灭诸恶行,度有至无乃谓永安。是故说曰,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灭行乃安也。
比丘尽诸爱, 舍爱去贡高,
无我去吾我, 此义孰不亲。
比丘尽诸爱,舍爱去贡高者,彼苦行比丘灭诸想着,欲色色色无色色、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界憍慢众邪颠倒泓然除尽,是故说曰,比丘尽诸爱,舍爱去贡高也。无我去吾我,此义孰不亲者,苦行比丘不滞三界,解知内外悉无有主,计我之人撗来求福,虽得从愿后必堕落;在凡夫地不见吾我之人者,解知内外万物虚寂,孰者吾我?吾我是谁?为人所系及得骂詈,悉虚悉寂都无所有,为人所骂音声来往,中间内外悉无所有。是故说曰,无我去吾我,此义孰不亲也。
当知是法, 身之出要, 如象御敌,
比丘习行。
当知是法,身之出要者,习行比丘得博採众要,择修善德以补不及,如人欲所至必由其径,求道窠窟必有其路,出要路者四谛真如是。是故说曰,当知是法,身之出要也。如象御敌,比丘习行者,如彼暴象饮以醲酒奔逸向敌,虽被刀射至死不退,要有所擒乃还本营。所以然者,畏上御者不畏外寇:习行比丘亦复如是,要从导师承受苦教,隐在心怀反覆思惟不失义迹。是故说曰,如象御敌,比丘习行也。
人不寿劫, 内与心诤,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
夫修学之人得四神足昼夜修习,意欲住寿一劫若过一劫,随意所念则无有难,离诸缚着常与心诤,不使流驰断诸悕望,去是非意与欲永别,亦复不见三界窠窟,然后乃应无亏损行,是故说曰,人不寿劫,内与心诤,护身念谛,比丘惟安。
念亲同朋友, 正命无杂糅,
施知应所施, 亦令威仪具,
比丘备众行, 乃能尽苦际。
行人成就皆由朋友,功成德满称过四远,禀受之人日有其新,所行真正不着外部,所出惠施,施佛比丘僧与师及诸尊长。所以然者?斯等诸人皆有威仪,执诸礼节知苦之所由。是故说曰,念亲同朋友,正命无杂糅,施知应所施,亦令威仪具,比丘备众行,乃能尽苦际。
手足莫妄犯, 节言慎所行,
常内乐定意, 守行谓比丘。
世多有人凶暴为恶,手捲相加遂致伤害,内恣六情,着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如斯之人虽得为道,不应法行,进无修道之法,退失贤圣之仪,如担死人种,无所复中直。此比丘等亦复如是,能自专意所行随顺,坐禅定意六时行道,不失本行,是故说曰,手足莫妄犯,节言慎所行,常内乐定意,守行谓比丘也。
乐法欲法, 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
正而不费。
学人修行分别诸法,见法得法深入观法,若坐若卧众神往来思惟安法,比丘依法乃得灭度,于诸圣道益而无费,日有增益终无减损,亦使正法久存于世,是故说曰,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也。
当学入空, 比丘静居, 乐非人处,
观察等法。
执行之人观此五阴,计为是常牢固不败,不能舍离兴于尘劳,然执行之人,分别五阴内外悉空,正使在于旷野之中树下塚间,思惟法本求于道果,先当习空乃应道真。昔诸道人室内坐禅空行,须菩提在外求索开门,内人应曰:「汝是谁乎?」须菩提对曰:「世人假名须菩提者也。」人所乐者,弹琴皷瑟作倡伎乐,此是人所乐,非人所乐者,禅定数息系意在一,非人所念。是故说曰,当学入空,比丘静居,乐非人处,观察等法也。
当制五阴, 服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
初学之人观此五阴,皆当坏败无一可贪,分别诸持悉不牢固,意均平等颜色和悦,清净无瑕尽诸苦际,是故说曰,当制五阴,服意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
如彼极峻山, 不为风所动,
比丘尽愚痴, 所在不倾动。
犹若安明山不为四种风所倾动,尽痴比丘亦复如是,不为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所动,是故说曰,如彼极峻山,不为风所动,比丘尽愚痴,所在不倾动也。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爱,
乃为比丘。
名色六入,行者之所弃,我所非我所都无所有,不近于危嶮之法。法有种种,或有真实或有危嶮,所谓真正者诸度无极,所谓危嶮者世俗常则。比丘具足此者乃谓应真,是故说曰,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爱,乃为比丘。
比丘非别, 慢诞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比丘。
息心非别,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尔时世尊,到时持钵整顿衣服,径向乞求婆罗堕者婆罗门所。尔时梵志遥见世尊,梵志自叹说曰:「我亦乞士君亦乞士,二乞士中何者为胜?」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比丘非别, 慢诞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比丘。
「息心非别,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尔时梵志闻斯偈已,即以所有财货施于世尊。尔时如来寻不受之,语梵志曰:「我今所说非歌颂所赞,何缘取汝所施之物?」梵志白佛:「不审今者以此所施为付何人?」世尊告曰:「汝今持此所施持着净处,若着无草之地,若着清净水中。」尔时梵志受如来教,即以所施写着水中。是时,水中自然涌出,作若干种声,渐渐于中出大光明。梵志见已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如来即说真如四谛,寻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比丘得慈定, 承受诸佛教,
极得灭尽迹, 无亲慎莫覩。
比丘得慈所在解脱,分别万行无事不达。设复有人见众生之类,步兵象兵马兵车兵共相斗讼,入慈之人愍彼不及,拔济众生至无为岸,犹如平称平等无二。于如来所得四坚固之心不可倾动,犹如最胜长者及以比丘覩佛无厌足,正使化佛在其前者,亦不能使心有所倾动。行人得灭尽之迹无复众恼,知可近知近可从知从,如是行踪迹,灭行则为本。略说其要,如是结使本为火之所烧,如是渐以次断诸结使源,如是颇有梵志无乃至于泥洹。
心喜极欢悦, 加以爱念者,
比丘多熙怡, 尽空无根源。
彼修行之人,欢喜踊跃无有懈怠,闻喜不以为欢,闻恶不以为慼,比丘入定无有错乱,恒自思念,从无数劫以来,修行众德不失行本,究尽空源无边无崖,是故说曰,心喜极欢悦,加以爱念者,比丘多熙怡,尽空无根源。
息身而息意, 摄口亦其善,
舍世谓比丘, 渡渊无有碍。
彼修行人执持威仪不失其则,护口四过无所违失,不使其心有所流驰,所说言教无有麤犷,先笑后言适可人情。舍世谓比丘,何者为比丘?所谓比丘者,离色声香味细滑法,去淫怒痴,是故说曰,息身而息意,摄口亦其善,舍世谓比丘,渡渊无有碍也。
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得近泥洹。
夫人学问,先从诵四阿含三藏具足,然后乃名称为禅定,此是世俗之智。无智不禅者,无漏慧观必有所至无有罣碍,设有二事具足者,便近于泥洹,是故说曰,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禅无放逸, 莫为欲乱, 无吞洋铜,
自恼燋形。
如彼修行之人摄身口意,少欲知足不大殷勤,虽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自支形不慕世荣,威仪礼节不失其度,床卧坐具恒知止足,莫受后世洋铜灌口,是故说曰,禅无放逸,莫为欲乱,无吞洋铜,自恼燋形。
能自护身口, 护意无有恶,
后获禁戒法, 故号为比丘。
夫人习行,身不行恶、口不骂詈、意不妬嫉,具此三者乃为比丘。是故说曰,能自护身口,护意无有恶,后获禁戒法,故号为比丘也。
诸有修善法, 七觉意为本,
此名为妙法, 故曰定比丘。
如彼行人善修其法,先得无漏尽苦之源,便得七觉意华,渐至无为得近泥洹。是故说曰,诸有修善法,七觉意为本,此名为妙法,故曰定比丘也。
如今现所说, 自知苦尽源,
此名为善本, 是无漏比丘。
于现法中而自观了,求其巧便尽于苦际,所谓尽苦际者灭尽泥洹,是故诸根具足成就无漏行,所行如意无所违失。是故说曰,如今现所说,自知尽苦源,此名为善法,是无漏比丘也。
不以持戒力, 及以多闻义,
正使得定慧, 不着于文饰,
比丘有所持, 尽于无漏行。
夫人习行,不但精进忍辱一心智慧求于解脱,亦复不以多闻解慧知内外法至于无为,要得世俗定意,然后至于妙际,或在山野空闲之处,与善知识相遇,说其正径不说邪路。比丘当知此行习无漏法,所以尽苦际者,皆是漏尽罗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犹尚涉诸苦恼。是故说曰,不以持戒力,及以多闻义,正使得定意,不着于文饰,比丘有所持,尽于无漏行也。
当观正觉乐, 勿近于凡夫,
观此现世事, 分别于五阴。
如彼学人观正觉乐,以自娱乐不近于凡夫。所以然者?非彼境界所有。观此世事者,知众生之类生者灭者进退所趣,知苦所由,分别五阴成败所趣,是故说曰,当观正觉乐,勿近于凡夫,观此现世事,分别于五阴。
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解,
意犹复染。 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
执行之人兴诸想着起结使本,或有分别计有今世后世之累,于苦而不自免,比丘莫着此,自谓清净之行。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出要之法,我不说此人应得度也。所以然者?不离缚着之所致。比丘当知,非有而言有,此习邪见非真谛法。何以故?皆由五阴身本而兴此病,以有此病复生恶行,由此诸病不得尽苦际。比丘当知究尽其源,解知无常为变易法。
夫学之人观此法者,无坚无牢为无有要,解知无身则知生死,不以为死魔之所沮坏,以得胜彼更不造有,尽一切之有,此名苦际更无有上。
心得永休息,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便脱魔缚着。
如彼行人永尽诸结,意所染着不复造行,色声香味细滑之法不复在怀,自知罪毕更不受胎,永离魔界亦不与欲尘相应,是故说曰,心得永休息,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便脱魔缚着。
心以得永寂,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有者生死之累,所以沉漂周旋五道者,皆由意惑不尽其源故,是故说曰,心以得永寂,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更不复受有。行人执意多有所济,常求方便以自济渡。
以断于爱根,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爱之为病多所危害,欲界爱者其事有二:一者食爱,二者欲爱。色界无色界禅味爱。是故说曰,以断于爱根。
无有结使心,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所谓结使者,众行之本漏诸秽浊,是故说曰,无有结使心,比丘摄意行,以尽老病死,更不复受有。
不以断有根,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以度生死,更不受有。
比丘摄意行, 以尽老病死,
更不复受有, 以脱于魔界。
永离于魔界,更不处于欲界,以脱永脱更不受有。
以胜丛林刺, 及除骂詈者,
犹如凭泰山, 比丘不受苦。
以胜丛林刺者,此名为色声香味细滑法,更复有者,何者为林刺?所谓林刺者,淫怒痴病最为根本,唯有诸佛世尊乃能除耳。设彼骂我,解知无形,内自思惟,身为苦器内外无主,分别此身何可贪乐?一病以发,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此名身之内患。所谓外患者,荆棘丛林诽谤之名毁形污辱,或被挝打,如斯之类从外而至,或被蚖蛇毒害百足之虫,此皆外事来逼其身。犹若泰山,不用幻呪奇术之法所可移动,是以比丘欲得离众苦之本,唯有真如四谛。彼比丘不知苦乐,所谓不知苦乐者,苦至不以为酸楚,乐到不以欢娱。是故说曰,以胜丛林刺,及除骂詈者,犹如凭泰山,比丘不受苦。
不念今后世, 观世如幻梦,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犹若明行人,意知今世后世变易不停,是故说曰,不念今后世,观世如幻梦,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能断爱根本, 尽竭欲深泉,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以说此喻者,欲使行人知其深浅,料量正行皆顺于法。尔时世尊训以道德,恐后众生不别爱本,是故演说知其出源。是故说曰,能断爱根本,尽竭欲深泉,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略说其要,欲怒痴憍慢亦复如是,着欲者说其欲,着瞋者说其瞋,着騃者说其騃。
能断于五欲, 断于欲根本,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犹如有人身被五系,愁忧苦恼无复情意,后得蒙赦得免危厄。是以如来为喻,欲使后生审知明白,是故说曰,能断于五欲,断于欲根本,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能断于五结, 拔于爱欲刺,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谓五结者,贪欲结、瞋恚结、睡眠结、调戏结、疑结,覆盖人心使不覩慧明,使人盲冥不覩光明,灭于智慧永断诸趣,不得至于泥洹。是故说曰,能断于五结,拔于爱欲刺,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拔于爱欲刺者,刺有三义:欲刺、恚刺、无明刺,尽断无余更不复生,无起灭法见断五盖。是故说曰,拔于爱欲刺也。
诸有无家业, 又断不善根,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彼修行人执苦来久,修菩萨德终日不舍,舍家出学不贪世荣,是故说曰,诸有无家业,又断不善根,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诸不有热恼, 又断不善根,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所谓热恼者,一者欲热恼,二者瞋恚热恼,三者愚痴热恼,三热恼中恚最为上,火所焚烧从欲界乃至初禅地;三毒炽火烧欲界至无色界,能灭此三毒界者,乃为第一无为之乐。是故说曰,诸不有热恼,又断不善根,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断欲不遗余, 如拔不牢固,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人之着欲无不丧命。所以然者?皆由意断心惑之所致。是以圣人先制淫欲。是故说曰,断欲不遗余,如拔不牢固,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略说其要,贪欲瞋恚愚痴憍慢,亦复如是。
爱生而流溢, 犹蛇含毒药,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人随爱意不自禁制,渐从欲界乃至三有,流转五趣不离四生。所以论比丘胜彼此者,彼者六尘此者六情,比丘能灭彼此者,如蛇脱故皮。
诸有断想观, 内不造其心,
比丘胜彼此, 如蛇脱故皮。
观有三观:欲观、恚观、无明观,能灭此者乃谓为道士。是故说曰,诸有断想观,内不造其心,比丘胜彼此,如蛇脱故皮。
持戒谓比丘, 有空乃行禅,
行者究其源, 无为最为乐。
比丘执行以威仪为本,戒以检形服以法衣,所行法则不违先圣,有空定意然后名为禅,不舍假号。如彼行人受则信解分别其义,求于无为快乐之处,无有饥寒苦恼之患。是故说曰,持戒谓比丘,有空乃行禅,行者究其源,无为最为乐也。
比丘忧忍忧, 分别床卧具,
当念无放逸, 断有爱无余。
比丘修行,处乐不以为欢,遭难不以为苦,利衰毁誉无增减心,在闲静处一意端坐心不流驰,断诸结使念无想着,是故说曰,比丘忧忍忧,分别床卧具,当念无放逸,断有爱无余也。
◎
◎出曜经梵志品第三十四
所谓梵志, 不但倮形, 居嶮卧棘,
名为梵志。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弟子皆悉倮形不着衣服。」世尊告曰:「咄!愚所戾不应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内藏所修行也。人怀惭愧,便有尊卑高下,知有父母兄弟,何为复说倮形行世?」尔时复有一异比丘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各留头发。」佛告比丘:「咄!愚所戾不应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内藏所修行也。」复有异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前白世尊言:「唯然世尊!听诸道人皆白灰涂身。」复有异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后听诸道人服气不食。」复有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倮形露地卧。」世尊告曰:「咄!愚所戾。」复有异比丘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后,听诸道人在浴池沐浴清净。」佛告比丘:「不以此法得至于道。」
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
是谓梵志。
昔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度五比丘未经数日。尔时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名曰夜输,种姓豪族饶财多宝,颜貌端正世之无双。欻一日之中得非常观,自观家里男女之属,斯如死身无一可念,视己形体塚间无异,即从坐起并作是说:「惑愚至深不别幻化。」尔时长者即自舍家逃走出城,脱琉璃履屣价直一万,即渡江水奔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寻白佛言:「世事多故变易非一,万物幻化不可恃怙,我今自归,欲求无为安乐之处。」佛告长者:「善哉善哉!族姓子!贤圣法中甚大宽弘,正是汝身之所愿乐。」尔时长者闻如来教,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尔时长者闻斯法已,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以见法得法成就诸法,即从坐起重自归命,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天中天!听在道次出家学道。」佛告长者:「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自然法服,重闻说法得罗汉道。尔时长者家中父母兄弟男女,仪从严驾象马追迹,求觅夜输长者,到江水侧见琉璃履。父自思惟:「我子将渡江水必然不疑,所以知其然,今脱此琉璃履价直亿万,吾今渡江所在求觅。」即渡江水,遥见世尊光相炳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颇见夜输童子游此过乎?」佛以神足隐彼夜输比丘使父不见,佛告长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汝但速坐吾与汝说法。」长者寻坐,佛为说法,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即舍三昧使父见子,父告子曰:「汝速还家,汝母愁苦恐汝不还。」佛告长者:「止止长者!勿作斯语。云何长者!如有修行之人,本在学地爱欲未尽,后得无学离于学地,欲使无学之人习于学法,于长者意云何!为可尔乎?」长者对曰:「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子今日以得无着住无学地,长者当知以得无着,焉得还家习于五欲?」长者闻之欢喜踊跃,即起礼子五体投地,自归真人永无所着。尔时世尊即与长者而说斯偈:
「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两行以除,
是谓梵志。 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
人执邪见至死不改,计常之人不与断灭见相应,断灭见不与计常见相应,能舍此见不着三世,是故说曰:「今世行净,后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
若猗与爱, 心无所着, 已舍已正,
是灭终苦。
初习行之人虽在学次,未能分别思惟道果一一明了不失其绪,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是故说曰,若猗与爱,心无所着,已舍已正,是灭终苦。
诸有无所猗, 恒习于正见,
常念尽有漏, 是谓为梵志。
犹如大象从寸孔出,欲得出城门不容象,众人见之各各惊愕,谓彼象曰:「汝今出于寸孔往来无难,然欲出城反更不受。」是以圣人借以为喻,众生之类虽得出家修习道法,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是故说曰,诸有无所猗,恒习于正见,常念尽有漏,是谓为梵志。
愚者受猥发, 并及床卧具,
内怀贪浊意, 文饰外何求?
愚者不自觉长养其发,所以剃发者剃其结使,非但剃发,愚人执迷长养其发以为文饰。过去恒沙诸佛之法,各各相授,剃除须发法服齐整,自古有之非适今日。今日愚人贪着卧具,然我法中制以三衣不畜遗余,树下塚间以此为常,广说如其本。内怀邪见兴贪浊意,外自文饰谓为无瑕,舍迷就道其法不惑,是故说曰,愚者受猥发,并及床卧具,内怀贪浊意,文饰外何求也。
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 闲居思惟,
是谓梵志。
修行之人,被服麁恶不着文饰,思惟法行无所贪求,节言省语不斗乱彼此,是故说曰,被服弊恶,躬承法行,闲居思惟,是谓梵志。
见痴往来, 堕壍受苦, 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 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
夫人执痴意不开悟,亦复不能越次取证,恒在嫌疑不净之地,此则非净行之人。断诸有漏永尽无余,是谓梵志。是故说曰,见痴往来,堕壍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以尽,
是谓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得至于道者,水性之类皆称于道,但非沐浴而至于道,分别诸法审谛其义,清净无瑕众结智行永尽无余,是故说曰,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以尽,是谓梵志。
不以水清净,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恶法, 是谓为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里垢,尽除恶法更亦不造,乃名为梵志。是故说曰,不以水清净,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恶法,是谓为梵志。
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谓能灭众恶, 是则为道人。
所谓沙门者,未必剃除须发,内有正行应于律法乃应为沙门。夫为梵志,终日称吉得生梵天者,见人尽当生于彼处,但彼称吉生于梵天,谓能灭众恶修清净行。是故说曰,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灭众恶,是则为道人。
彼以无二, 清净无瑕, 诸欲结解,
是谓梵志。
尽舍一切弊恶之法,出入行来周旋之处,言不及杀、不害一切无所伤损,清净无瑕永无诸缚,是故说曰,彼以无二,清净无瑕,诸欲结解,是谓梵志。
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
梵志之行去诸恶法,内外清彻众秽永尽,不怀悕望贡高于人,意定不移觉寤一切诸法之本,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修清净行无所遗失,是故说曰,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人无幻惑意, 无慢无愚惑,
无贪无我想, 是谓为梵志。
人之在世不怀幻惑,梵志自谓言:「百劫一过大海之中,自然有幻惑食噉天下人。」去诸憍慢不兴着想,如来,至真,等正觉,离世八法不染于世,亦名为比丘亦名为沙门亦名佛。是故说曰,人无幻惑意,无慢无愚惑,无贪无我想,是谓为梵志。
我不说梵志, 託父母生者,
彼多众瑕秽, 灭则为梵志。
所谓梵志从父母生多诸瑕秽,或复出家离诸世俗,修清净行无选择施,平等无二不杂想施,或复施时求作国王生天,此名杂想之施。无杂想施者,尽为一切不自为己。是故说曰,我不说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众瑕秽,灭则为梵志。
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
是谓梵志。
出言柔和初无骂詈,分别义趣如掌观珠,音响清净听者乐受,多所成就,净无过失不触娆人,是故说曰,身口与意,净无过失,能摄三行,是谓梵志。
见骂见击,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
击人得击骂人得骂,皆由不忍致此患害,夫能忍者战中为上,忍为良药能愈众病,若有骂者默然不对。是故说曰,见骂见击,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
◎
出曜经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