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着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佛教词典 > 佛学次第统编 > 正文
梵语 paca karmendriyāni。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五业。指数论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术语)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异曰异。皆为偏于一方之思想。中论因缘品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唯识论所说之中道。一切诸法有偏计所执性(凡夫迷于所现之虚妄相,如见绳以为是蛇)与依他起性(因缘所生之法,如绳...据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三载,佛以十一种持住于世间,以利益众生,十一持即:(一)佛持...(术语)往生西方净土之行业也。续高僧传二十道绰传曰:西行广流,斯其人矣。...亦名:与女人说法过限戒犯缘 子题:有智、无智、五语、六语、有智男子、无智男子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六缘成犯:...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迦留波陀天】 此言象迹,自有十处。...(术语)四十八轻戒之第四十一。诫内无可为人师之智德,外诈为智德,为利养名闻,贪求多数之弟子者。法藏谓之无德作...指天龙八部中似人而非人的鬼神。...圆融的行持,也就是称性而修,于事毫无执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诸法,生极乐净土,即是生...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 有通人...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三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
一、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 有一天,我的恩师和大众去出坡,到野外做工作。她把斗笠放在地上...
一难 生为肉球 人生总要经历生、老、病、死四种痛苦,尤以生苦影响母体最大,所以我们学佛人,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问: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怎样...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蕴炽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有人却认为,就是因为有喜怒哀乐、...佛陀的僧团中,有一群刚出家的年轻比丘,他们原本是侨萨罗国中贵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时生活富裕又可以随心所欲;后...
想说两个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因为当事人犯了很严重的杀业所导致,也再次证实了因果报应,丝毫不...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田畴, 突然就来到你跟前, 释尊说过: 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来...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上篇: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 下篇: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
(术语)妄分别事理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五作业根
一异
非有非空
佛十一持
西行
独与女人说法戒犯缘
法城
迦留波陀天
为利诈师戒
非人
圆行
【大藏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

【推荐】就算贪恋一枝草,也还要再来轮回

虚云老和尚经历的十次劫难
可否理解极乐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净土一法乃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世俗的欲乐
